【活動報導】

蓮花新聞176期

十年一瞬,蓮花忘年會

文:丘秉軒
 
琴音響起,看著文鈺老師指揮的手勢、合唱團員們的歌聲和笑容,似曾相識的同學、依稀記得的練唱,一幕幕都讓我回憶起來蓮花基金會的初衷。這是至今唯一一次基金會舉辦忘年會時,我坐在台下;距離上一次,將近十年。
 
每個人都有加入蓮花基金會的因緣。十多年前受志工培訓、加入蓮華之音合唱團,跟著去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唱歌;我還自己包裝鮮花小花束,並且得到當時星巴克重慶店長的協助,免費為醫護人員和家屬提供了提振精神的咖啡。也是大約從那時開始,我立志要當一個到處送祝福的花藝設計師,離開蓮花一段時間,深入學習設計技能後,幾年前我重新回歸基金會,每年年終的感恩祈福法會,我都帶著滿懷祝福的心,為大家插花供佛。
 
就在二○二三年底,我一如以往插好花,等師父來灑淨時,突然心生一念,想來忘年會看看大家,即使我沒認識幾個人。此刻,我就坐在這裡,聽著歌,看著創辦人陳榮基榮譽董事長及現任董事長黃宗正醫師,講著基金會過去、現在和未來。
 
創立初期是最艱難的,找醫師到國外考察和學習,還要醫院支持,在大多數人對安寧有許多誤解的情況下,踏實的一點一滴做起,至今台大的善終量表已經被日本二十多家醫院使用,董事長說,我們還要做更多更好。
 
蓮華之音合唱團表演。
蓮花創辦人陳榮基榮譽董事長(左三)與陳文鈺老師(左起)、蘇逸玲董事、台大家醫科程劭儀主任、黃宗正董事長、彭仁奎醫師合影。
彭仁奎醫師才華洋溢,現場自彈自唱,贏得滿堂彩。
志工演奏葫蘆絲。
彭仁奎醫師自彈自唱幾首曲子,「明天會更好」令我感動。人,總是要懷抱希望、找到安心之道,唱歌是一種方法。他創作了一首〈愛要及時說出口〉參選蓮花詞曲創作獲「金蓮獎」,他說是因為兒子還很小,有一天有感而發想跟兒子說的。這與蓮花推廣〈人生四道〉的歌曲,內容是「愛要及時說出口;愛要讓我好好走;道謝、道愛要趁早;道歉、道別留微笑。」相呼應。
 
人在至親面前,才體會生命的有始有終雖是必經之路,但因為至愛,才能夠更深刻的希望舒適而有尊嚴的好好結束。
 
我從完全不懂安寧,到了解原來善終是最美的祝福,以及面對生命的無常,即時的道謝、道愛有多重要,更知道基金會做的臨床宗教師培訓,因為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行動支持,讓許多法師走入病房幫助病人和家屬安心,從出世走入世間,這是多有意義的事!
 
謝謝蓮花基金會,謝謝創辦人陳榮基榮譽董事長的發心,還有所有以行動支持的醫護團隊人員,讓更多人能夠在充滿祝福的氛圍下,沒有遺憾、好好走完這生的最後一哩路。
 
服務近三十年的志工榮退致謝。
基金會準備美味佳餚。

教學相長,靈性關懷跨區交流

文:常三法師(北榮蘇澳分院、羅東博愛醫院臨床宗教師)
 
「臨床佛教宗教師—靈性關懷視訊討論會」的分享討論會,總讓我有期待與學習的滿足,聆聽前輩們在靈性關懷方面豐富的珍貴經驗,強化自我身為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內涵和專業形象,進一步提升在臨床環境中的價值,獲取更多的進展。
 
藉由法師們的分區發表和報告、透過區域性的交流和互動,使得全台臨床佛教宗教師能夠深入了解不同區域個案和家屬的實際需求和挑戰,有助於增加整體醫療品質;透過這視訊會議,體會到曾經困擾自己的問題,原來也是其他臨床宗教師曾經遇到的問題,當下彷彿吃了一顆定心丸,慶幸疑惑有了出口。
 
每位個案背後都有獨自的故事與因緣,服務過程有圓滿也有困難;病人對宗教師的回應多樣,有的歡喜感動又感謝,有的不迎不拒,也有的不理不睬……宗教師始終秉持初衷,循循善誘,用同理心感受聆聽病人真正想表達的聲音,引導其面對、處理好世間的愛恨情仇後,接下來把握時間解說出世間法的法意,深盼病人能在人生最後一哩路,無懼無憾,圓滿人生。
 

當報告的法師分享個案後,主持人會詢問聆聽的法師們,對於個案分享有無問題或心得分享?最後邀請蔡兆勳教授分享與指導。這樣的視訊會議,成為一個重要的學習平台——藉由報告個案的過程,臨床宗教師們可以開放相互提問與討論、共同交流,是一個極為難得的學習機會;而蔡兆勳教授毫不藏私分享「蔡十點」,很多的臨床經驗和最新訊息讓法師們受用無窮,關懷時減輕許多障礙,助益良多。
 
「臨床佛教宗教師—靈性關懷視訊討論會」是一個具有深遠影響的平台,可以深入研究並深化專業知識,不僅對個別參與者有所裨益,也有助於推動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提升意義。感恩蓮花基金會用心規畫,個人期許自己在陪伴病人走最後一哩路時,能帶給病人安心、無憾、圓滿、善終。
 

可敬的陪伴者—臨床佛教宗教師

文:陳湘溱(蓮花基金會執行長)
 
每兩個月舉辦一次的「臨床佛教宗教師—靈性關懷視訊討論會」,每次都由不同地區的宗教師提報臨床服務案例,提報完後先請與會者提出提問,接續由另一地區的宗教師給予回應,再請蓮花基金會董事蔡兆勳教授指導——一位是在地區服務的宗教師,一位是行醫多年的主治醫師。這樣的安排除了注意到學習者的需要,也注意到文化背景脈絡的重要差異性,實在是心細的設計。
 
我本身是諮商心理師,從就學到執業期間,不間斷參與個案研討。每次個案研討提報者講解完案情,與會者提出想對案情有更多了解的提問,隨後是督導回應提報者在提報個案時的困擾,並與之討論處遇方針。
 
經驗過這麼多場的個案研討,知道不同場域或不同地區的文化背景,十分影響著心理工作的進行,例如南部有南部慣用的語言和互動方式。基於我個人在心理工作的學習經驗下,沒想到蓮花基金會對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培訓如此細緻與扎實,學習是持續的,臨床服務過程總會遇到許多的挑戰,嘗試讓宗教師們成為彼此很好的交流對象,從臨床服務發展出類似同儕交流的互動。
 

經驗豐富的宗教師可以給出其精熟的陪伴方式,尚在累積經驗的宗教師可以給出自己獨特的陪伴病人方式,兩方交流、與時俱進並相互截長補短的學習,大家共同的目標不在個人小我的能力成就,而是一同面對散布在全台各地的病人及其家屬,讓受苦的病人與家屬可以在宗教師的陪伴下盡量安適的善終。
 
這般學習模式好似心理諮商學習時的團體督導,在團體督導中有一位提報者將個案的案情講述給與會者,督導除了聆聽給予提報者指導以外,亦開放讓與會的夥伴們一同討論,分享彼此對案情的理解或建議。若是這般學習模式在心理諮商的養成學習或持續學習中可以如此運用,在臨床佛教宗教師的訓練中何嘗不可?
 
對我個人而言,這學習模式的建立屬一項創舉,學習者在這種團體督導的模式中,能學習多少很取決於自己,自己如何一邊聆聽他人的服務經驗反思個人過去的服務經驗,逐步調整服務模式,看見自己的優勢並保留,看見他人的優勢則取用練習。
 
印象中某次靈性關懷視訊討論會,就出現不同地區對用語理解的差異,與會的大夥紛紛在文字訊息或舉手發言上開始討論:某位宗教師提到,因參與該案案主處於末期病程,了解到當病人請宗教師帶領祈請諸佛菩薩時,是病人已一改之前求死狀態,接受並認同自己已完滿一生,誠心祈禱能與菩薩對話,因此請宗教師協助擬一段向菩薩說話的內容。
 
宗教師承接著病人的需求,隨順病人心願擬出符合其心願的祈請文,內容大致為「弟子誠心向諸佛菩薩祈求,讓弟子早日捨報,很快蒙諸佛菩薩慈悲接引,自在往生淨土。」這段看似平順的語言,引起在不同地區服務的宗教師依著個人在地服務經驗討論起,覺得怎麼表達比較合適,有宗教師提出「可以嘗試將『早日捨報』改為『早日離苦得樂』,或『祈請菩薩加持少病少苦』」。
 
從宗教師們不吝嗇提供個人經驗交流,顯見宗教師們不僅慎重留意自身面對病人時的語言,還敏覺到不同地區的服務對象慣用語言存在文化差異。就身為心理專業工作者的理解,在每一次深刻支持的會面中,語言不單只是語言,每次與他者的碰面,語言是臉和臉之間接觸的重要媒介,傳遞了對眼前人的支持與關懷。當一張樸實、謙卑與耐性的臉龐,碰上面臨苦痛者的臉龐,苦痛者可能不需要再防衛、不需要再捍衛、不再需要掩飾,這位受苦的他者,可以試著把心思呈現,讓另一張臉承接。
 
懂得陪伴並非一招一式、一時頃刻間就能領悟,每位在乎受苦者的宗教師有些類似心理師的心境,可能都期待著自己可以知道何謂「懂得的陪伴」。但可敬的不是他在某一階段的學到或展現,可敬的是他持續向病人與家屬學習,真誠踏實反思自身,成為自己心中也能相信的一位陪伴者。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6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