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優「植」蛋白,逆轉疾病

採訪撰文:吳立萍
 
張亞琳
台北慈濟醫院營養科營養師
「請問營養師,我媽媽這麼虛弱,都沒有吃肉營養會不會不夠?」在全院提供素食的慈濟醫院裡,張亞琳營養師每一天都要想辦法對病人進行柔性衛教,尤其是「蔬食營養不夠」的錯誤觀念,常讓病人沒有辦法真正得到營養。
 
她提醒大家,「只要吃得正確、均衡,蔬食的營養絕對足夠。但如果病人的食量已經太少,無法達到均衡時,那麼就以足夠的蛋白質和熱量為優先。」

蔬食好處,身體知道

張亞琳二十歲那年因為看了〈生命的吶喊〉這部影片而決定不吃肉。這是關懷生命協會早年拍攝台灣家畜禽產業的紀錄片,呈現經濟動物在工廠化集約管理下的悲慘生活。
 
當時她還是護理系學生,對於蔬食的概念只有不殺生而已。畢業後在醫院工作,她發現如果要將蔬食觀念推廣出去,必須要從專業角度才能讓大家產生信賴感,所以她再去念營養系,成為營養師,真正深入了解蔬食是不是一個好的飲食方式。
 
不過,營養師的訓練過程並沒有特別針對蔬食深入教育,甚至得到的訊息是蔬食不容易達到營養均衡,所以她相信現在很多沒有特別去了解蔬食的營養師,其實對蔬食也是有誤解;甚至醫師在養成過程中,營養學的課更少。
 
「我是來到慈濟醫院以後,這方面的研究開始看得比較多,了解只要每天都有吃到蛋白質(包含各種豆類及黃豆類)、蔬菜(包含菇類與藻類)、堅果、非精緻全榖類(澱粉類)和水果,這麼一來,蔬食的營養絕對足夠。」張亞琳表示。
 
她看過很多研究,比較吃全素、蛋素、奶素,或一個月只吃兩次葷食者,對於預防慢性病及某些癌症的成效,結果都是吃全素效果最好,甚至對於某些疾病的逆轉也有幫助。
 
由於一般人有「蔬食營養不夠」的刻版印象,張亞琳營養師總想辦法對病人進行柔性衛教。(攝影/范宇宏)
為了照顧每一位住院病人的營養需求,醫院有一個營養篩選系統,護理人員輸入病人的身高、體重之後,就會顯示出適合這個病人的體位數值,可以初步抓出體重過輕,營養不良風險相對較高的病人。
 
此外,用鼻胃管灌食、禁食超過三天,或者吃流質的病人,因為也都是處於營養不良風險相對較高的危險狀況,系統會跳出這些病人的名單,營養師就會主動訪視,提出如何攝取營養的建議;癌症第一次手術或第一次化、放療者,也都是營養師會主動訪視的對象。
 
張亞琳表示,「一個人想吃蔬食,會有幾個不同的原因,像我最初是從保護動物的立場決定不吃肉,有些人可能是因為環保、健康,或宗教因素選擇改變飲食。以我在醫院服務的立場來說,一定是從健康角度來推廣;我也會盡量向院內的實習生、見習生傳達正確觀念,希望他們也能帶回去影響家人和朋友。」

化療放療,植物蛋白負擔小

「院內供應的蔬食是蛋奶素、沒有五辛,主要因為大部分病人原本都不是吃純素,蛋奶素是比較容易被接受的飲食。但不管病人吃葷、吃素,我們都會特別強調蛋白質要夠。」張亞琳表示,尤其是接受癌症治療的病人,化、放療會造成白血球或紅血球過低,蛋白質可以幫助身體修復組織,或製造抗體及血球抵抗外來細菌,所以蛋白質攝取量一定要足夠。
 
許多做化、放療的病人味覺會受影響,吃肉會有鐵鏽味,或身體感到燥熱,就會主動不想吃肉。但一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容易很快改變,如果有人很依賴肉類,她會盡量解釋植物性蛋白質的好處:「植物性蛋白質和動物性蛋白質功能完全相同,但植物性蛋白質的抗氧化物比較高,可以減少化、放療對身體組織及自由基的傷害;此外,癌症需要吃高蛋白的時候,我們又都選擇肉類,吃很多的時候,肉類產生酸性物質對腎臟會產生負擔,又會帶來例如心血管疾病、三酸甘油脂、高膽固醇等副作用,而植物性蛋白質就沒有這些問題。」張亞琳表示,身體已經生病了,最好選一個對身體負擔較小,又有完整必需胺基酸的植物性蛋白質比較好。
 
如果遇到堅持吃肉的病人或家屬,她認為病人現在要度過這個疾病,想吃什麼就讓他自己選,但是蛋白質攝取量一定要達到營養師的建議,她可能會說,「如果你一天需要九份蛋白質,一餐是三份,不要完全都吃肉,可以一部分,甚至一半以上用植物性來取代。」
 
相同份量的蛋白質,動物性的體積比較小,植物性的體積比較大,在病人胃容量有限的狀況下,吃一塊肉可能比較輕鬆,那麼她也不會要病人一定得吃體積比較大的豆腐。當然還是有一些其他的方法,例如:一顆雞蛋也是一份蛋白質,做成蒸蛋會比較好吞嚥,病人的接受度也比較高;打三顆雞蛋做成一碗蒸蛋,病人一次就可以攝取到三份蛋白質,又或是可以搭配補充大豆蛋白粉來達到足夠蛋白質攝取量。
 
她會根據每一個病人的不同情況,建議比較簡單方便的蛋白質攝取方式,讓他們沒有太多心理壓力,比較容易接受。

攝取熱量,天然食物是優選

「除了蛋白質以外,熱量也要足夠,癌症病人需要的熱量,盡量都要來自天然的食物。」張亞琳表示,身體發炎的時候,食欲會下降,要達到高蛋白、高熱量,有時真的不容易,所以營養師會推薦一些比較濃縮的營養品,但是不建議完全以營養品來取代,因為病人喝到後來會很不喜歡,甚至一看到壓力就來,根本不想喝。營養師建議,也可將堅果打成泥,堅果富含油脂,熱量高,蛋白質也高,再打一些鳳梨進去,可幫助蛋白質的吸收更好,而且滋味帶酸甜,當抹醬或放在冰箱裡當奶酪吃,口感較好,不會造成病人太大的心理負擔,吃完會有成就感,也能得到營養。
 
張亞琳表示,身體生病了,最好選一個對身體負擔較小,又有完整必需胺基酸的植物性蛋白質比較好。(攝影/王正毅)
真正的營養應該來自於天然食物,不足的部分才透過營養品來補足。張亞琳說明,有不少家屬擔心生病家人營養不夠,會買很多保健食品來給病人吃,甚至遇過病人每一餐都要先吞下一把保健食品,胃都塞滿了,其他食物根本吃不下,「像這種情況我一定會制止。」
 
「對於癌末的人有時家屬會想讓病人喝點魚湯、雞湯,這些我都不會反對,因為這是家屬的愛心,何況病人這時能吃得下的食物也不會太多了。」張亞琳說,安寧病人的進食,很多時候其實是在療癒家屬與病人的心,想吃或想喝什麼,如果他們覺得好,喝了比較安心就讓他們吃或喝。
 
張亞琳特別提醒,維生素B12只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蔬食者必須額外補充。一般市面較常見的B12營養品是氰鈷胺(Cyanocobalamin),建議選擇人體比較好吸收的甲鈷胺(Mecobalamin),蔬食就能吃得營養又健康。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6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