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人物】

穩定「病死苦」的力量—
照量法師走入病人的生命軌跡

採訪撰文:周美娟 圖:照量法師提供
 
照量法師

照量法師個人小檔案

學歷: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系、佛光山叢林學院經論教理學系、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擔任助理教授;基隆長庚醫院安寧病房、三軍總醫院寧境病房、衛生衛生福利部園醫院擔任臨床宗教師
 
他有著最理性的腦袋,卻做著最感性的事——從小效法父親想當一名工程師,卻誤打誤撞考進護理系;從小就不喜歡人群,卻選擇走入安寧領域,得面對許許多多病人與家屬,陪他們度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刻。
 
因為父親職業的關係,照量法師小時候常常在建築工地進出,他笑說,「那時候,我只要看到工地就好開心,彷彿見到長大後成為土木工程師的自己。」
 
問他會不會遺憾沒有當成工程師?他說,「其實不會,考進護理系之後,覺得這樣也不錯,以前沒想過自己原來也可以做這樣的事。」既來之則安之,照量法師就這樣走上這條他預期之外的人生道路。

探究生死,轉移人生跑道

學佛與出家,是另一個從沒預期過的「人生意外」。
 
讀書時期,照量法師對佛學充滿好奇,但即使參加了大學佛學社團「慧燈社」、皈依懺公,他對佛法仍然懵懵懂懂。直到從高雄醫學院畢業後,他來到小兒臨床血液腫瘤科服務,很快迎來第一位亡者,讓他有了更進一步深入接觸佛法的動力。
 
「我還記得,那個孩子喉嚨裡發出死前的嘎嘎音,就好像泡在水裡似的,我卻因為經驗不足,對於病人的狀況還不太能掌握,甚至看不出這是病人死前的徵象。看著他那麼辛苦,卻不知能為他做些什麼,如何能減輕他的痛苦。當王浴護理長在床邊為孩子念佛,穩定孩子與家屬的心情,讓我見識到佛法穩定病、死、苦的力量。」照量法師回憶道。
 
原本因為喜歡小孩,而選擇到小兒科服務,沒想到他被分配到兒童癌症病房,直接與生死課題面對面接觸。儘管護理工作每天見到各式各樣的生老病死,卻無法滿足照量法師內心對探究生死議題的渴望,於是他漸漸轉移人生跑道,積極嘗試學習佛法。他暫時離開護理工作,進入佛學院學習,碩士班則是至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進修,之後更進入道場服務,到了四十歲時決定剃度出家。
 
常住慈航紀念堂時期,照量法師在恩師的鼓勵與支持下報考博士班,他結合了自身的護理背景與佛學教義,進行佛教生命倫理學的研究,論文主題就定調在「生命倫理與佛學的結合」。正因如此,臨終關懷便成了他最好的研究題材,也開啟照量法師人生中的另一個「新道場」。
 
「我會進入臨終關懷領域,是慈航菩薩牽的線。」照量法師這麼認為。當時有一位新加坡的戒兄和師父要到台灣接受蓮花基金會主辦的臨終關懷宗教師培訓課程,希望照量法師能安排他們到慈航紀念堂參訪事宜,沒想到這趟參訪卻帶來他昔日的長官王浴護理長以及佛學院的老師宗惇法師——兩位當時已是臨終關懷的重要推手。在他們的邀請下,照量法師開始接受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最後更成為他一生的志業。

臨終陪伴,莫當淨土推銷員

在眾多個案中,有個令照量法師感到相當心疼的案例。一位小朋友因罹患了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而來到兒童癌症病房,由當時身為護理人員的照量法師照顧;小朋友少了同齡朋友的陪伴,照顧他的護理人員反而成為少數他願意親近的人。
 
為了讓他可以好好的走,原本醫護人員已經與家屬反覆推敲、討論出對這位小病人病危時最好的不急救處理方式,只可惜,照量法師最後見到他的地方,卻是在ICU(加護病房)。
 
「到了最後那一刻,家屬不捨,終究還是讓人很難放下。」照量法師感慨的說。小病人最後在ICU病逝,照量法師就在ICU為他助念;多年後,病人的母親鼓起勇氣打電話給照量法師,述說他們家人的近況,照量法師認為,這也是一種悲傷的療癒過程。
 
前往長照機構關懷長者,陪陪他們說話。
另一個案例是一位罹患乳癌的病人,她虔誠信仰一貫道,當住進安寧病房時,手部腫脹、呼吸急喘,甚至已無法躺下;雖然知道自己已經要往生、也做了很多準備,但是她心裡始終有個放不下的心願,就是在等大兒子帶著即將誕生的金孫來看她;但是她所期盼的金孫沒能順利誕生,家人也不敢告訴她實情,於是她就這樣拖著病體;直到最後照量法師請她的兒子來說明實情,才讓她順利往生。
 
照量法師認為,人的生命有一個軌跡,宗教師必須清楚病人的生命軌跡,了解他的過去,才能判斷他在臨終前最放不下、最牽掛、最遺憾、最想完成的是什麼,並引導患者突破障礙。另一方面,雖然藉由眼前的病苦激發起病人脫離輪迴發願往生淨土的願心,是臨床上最常用的臨終引導方式,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想往生淨土,有些人發願想再來人世接受挑戰,有些人有自我信仰可以支撐他度過死亡前的這段亂流,那麼就應當尊重他對生命道路的選擇。
 
在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志工大會上,分享善終觀念。
「臨床宗教師不是淨土推銷員,我們只是要幫助他們安頓下來,而且是用他自己的方法安頓下來。臨床宗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帶他們度過臨終前的最後那股亂流。」照量法師說。
 
至於臨床宗教師該有什麼樣的特質?他認為,宗教師必備的特質是要「親人」,願意主動與病人親近,即使病人躺在床上不能動、不能表達,仍然可以牽牽他的手、和他說說話。臨床上可以發現,即使到了彌留時刻,病人也會認得陪伴者的聲音、會因他所說的話而漸漸安穩。
 
另外,宗教師還要能和團隊合作,情緒也要穩定,因為在醫院這樣的大環境裡,有醫生、護理師及各式各樣的病人,宗教師不是發號施令的角色,也常會有被拒絕的時候,因此通常要等待醫師做出判斷、列出診療計畫,再與醫療團隊配合,這是宗教師比較需要調適的心理過程。
 
穿梭在各個醫院、每天面對不同的個案,問照量法師會不會累?他笑著說,「當然不會,人一直在生死輪迴,雖然每個人的苦都不同,但人人皆苦,大家應該提攜幫忙;如果別人需要而你能幫得上忙,何樂而不為?」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6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