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拋磚引玉,推動安寧善終觀念

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
台大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一位肝癌末期的十二歲小女孩,從他院轉來台大小兒科。林東燦醫師評估小女孩的生命大概僅剩一、兩個月時間,他將實情告知爸爸,在家人的同意下讓小女孩住進緩和醫療病房,接受專業及無微不至的照顧。爸爸很感謝安寧醫護人員,讓他們有機會好好把握最後相處的時光。
罹患白血病末期的十二歲小男孩,是個愛音樂的孩子,最大的夢想就是辦一場小提琴演奏會。醫護人員幫他在病房的交誼廳裡圓夢,他雖然因為體力不支沒有將整首曲子演奏完,但圓滿了心願,感到很歡喜。
這些發生在二十多年前的故事,都是因為當時台大醫院成立緩和醫療病房,才能圓滿。
看見疾病的殘酷,致力協助兒癌
林東燦醫師回想當初就是因為喜歡孩童的純真,早在大四那年就決定未來要走小兒科,但真正走到臨床第一線,才看到現實醫療環境的殘酷。
四十多年前, 比較常見的兒童癌症是肝癌和急性白血病。根據統計,台灣有近三百萬名B肝帶原者。當年沒有B肝疫苗,曾是國內最嚴重的母子垂直傳染疾病,許多新生兒一出生就感染B肝,大約在十到十二歲出現肝癌症狀, 發現時通常已是末期。
兒童急性白血病在當年的治癒率也僅有一二‧ 五%。曾經有一位阿嬤帶孫子來求診,一聽到這麼低的治癒率,醫療費又高昂,當時沒有健保,他們根本負擔不起,只能忍痛放棄治療,含淚抱著孫子回家.......
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立。一九八一年,一項由國科會資助的國際性研究「兒童對中國家庭之影響」,發現癌症兒童對家庭影響很大,希望成立基金會予以協助。在美國教授Dr.Ida Martinson 的鼓勵之下,以及台大醫院小兒血液腫瘤專家林國信教授、台大醫院小兒科李鐘祥教授、台大護理學系主任余玉眉教授、台大護理學系陳月枝教授等發起,並得到社會人士的贊助與支持,在一九八二年正式成立。

基金會成立之初, 以補助兒癌家庭醫療費用及抗癌藥物為主,並定期舉辦親子座談會、親子戶外活動、才藝發表會等,讓兒童在治療期間能有一段較愉快時光;以及重視兒童心理健康,正視友善醫療的開端。一九八八年,基金會集合國內七十多位顧問醫師及兩百多位顧問護理師,成立台灣兒童癌症研究群(TPOG)。開始著手制定常見兒童癌症本土化治療方案,希望透過定期舉辦的研討會進行個案研究,以提升治癒率及減少副作用。
林醫師表示,由於近年來個人化醫療邁向精準化醫療,基金會開始給付健保尚未通過的標靶藥物。時至今日,隨著防治工作與醫學突飛猛進,新一代的B肝帶原率降到一%,B肝也不再是無藥可醫的疾病;急性白血病的治癒率也已達到九成,整體來說兒童癌症的治癒率達八成;不過,仍有二成的空間有待醫學研究突破,這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雖然國人對於安寧觀念日漸提升,但在兒童癌症病房卻是父母親不願面對的痛。行醫多年,林醫師深知醫療有其極限,癌末病童還是需要安寧療護的協助。「安寧療護是很專業的領域,也一直是我們很需要但人力不足的專業;當時真不知該怎麼做,甚至醫護人員也會跟著家屬一起掉眼淚…」當病童病情進入末期時,林東燦醫師很感謝還有安寧醫療團隊對病人及家屬的照護。
「 我們都在台大醫院體系, 這個緣分來得很自然。」林東燦醫師談起和蓮花基金會的因緣,創會董事長陳榮基是他的師長、賴明亮前董事長是醫學院同窗、現任董事長黃宗正是同事(學生),還有常務董事王浴,她曾在台大小兒科癌症病房及緩和醫療病房擔任護理長,以及執行顧問陳慧慈,曾經服務於台大小兒科癌症病房…細細數來都是站在醫療端的「一家人」,對於病人的需求看在眼裡,也痛在心裡。
所以, 對於安寧醫療團隊的協助,林東燦醫師充滿感激,並化為行動,長年捐款護持蓮花基金會,期許讓更多病人及家庭能得到幫助。

以行動支持兒童安寧關懷
林東燦醫師說,「雖然現在兒童癌症治癒率已大幅提高,仍有大約一○%的病童可能需要安寧緩和醫療協助。」
實際上, 大部分家長不想讓孩子進安寧病房,因為孩子想留在原來熟悉的兒童病房,不願離開已認識的病友及家屬。也因此,有許多癌症末期的孩子仍是住在兒童病房裡,醫療團隊會盡可能減輕孩子的痛,讓他們感覺比較舒適,也盡力幫孩子圓夢,讓孩子開心、家長安心。
不過,林東燦醫師不諱言的說,在醫師的養成教育裡,救人是天職,所以很多醫師面對末期病人時,不願意承認積極的醫療無效,因為這等同於承認失敗。如果醫師沒有向病人及家屬說明清楚情況,病人也就沒有機會接受安寧療護,會讓病人及家屬在最後這一段路走得遺憾。
在二○一九年九月兒童癌症關懷月,林醫師帶著從小夢想去總統府的病童圓夢,同時向政府首長傳達需求,呼籲社會大眾共同來關注兒童癌症。
林東燦醫師也邀請大家加入蓮花基金會的行列,支持相關推廣活動,讓大眾建立安寧善終的正確觀念,不做過度的無效醫療,才是全民之福。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