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捐愛,希望人人都活得有尊嚴

尹小姐的母親原本在北投開卡拉OK 店,個性活潑開朗,喜歡交朋友,也喜歡旅遊;只是長期工作勞累,經常感到疲倦及身體痠痛,沒有其他大毛病……
然而,一年多前母親突然心肌梗塞暈倒,送到醫院進行一連串的急救——氣切、插管……已呈植物人狀態的母親,從此再也沒有醒來。
當無常突然來臨
「媽媽倒下的前一天,特別找我們四個兄弟姊妹聚餐,她還很健康,完全沒有任何徵兆。我經營清潔公司,其他兄弟姊妹也都在工作,非假日很難撥出時間,媽媽卻用拜託的口吻要我們去,這似乎是老天冥冥之中的安排。」 尹小姐說,他們和母親開心的吃了一頓飯,天南地北聊了許多家常,沒想到隔天晚上八點多,母親就突然倒下,再也沒有和他們說過話。
「 一開始我們還抱著希望, 期待媽媽可以從植物人的狀態甦醒過來。」不論是醫師的診斷,還是她查閱很多相關資料,都明白希望渺茫,但他們仍然不願放棄。由於母親使用呼吸器維生,需要全天候照顧,兄弟姊妹經過討論之後,決定將母親送到距離大家都方便的安養中心,只要工作一有空檔,馬上就去陪母親。
安養中心的環境很好,但裡面的場景令她震撼,有太多像母親一樣的臥床病人,只能依賴維生器械維持生命狀態。和母親同住一間病房的老人家, 也是完全昏迷狀態,家人的經濟條件很好,請了一位二十四小時看護,每天晚上打地鋪睡在病床旁邊,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六年。
每次去看母親,尹小姐都心痛如絞,「她原是那麼活潑開朗,我感覺到她的靈魂被禁錮在身體裡,難道要讓她一直這樣嗎?」
拒絕殘酷的醫療行為

母親臥床一年,尹小姐最大的心理支持,除了家人,還有住在同一社區的鄰居。鄰居一家四口,夫妻感情很好,有一天先生突然中風,後來經過一次開腦手術,情況沒有好轉,從此昏臥床六年。醫師診斷病情不會有轉機,曾經詢問太太的意願,可以幫病人卸除維生設備;然而,太太不捨,因為先生以前待她很好,她沒有辦法放手,不論多麼辛苦都願意照顧他。
鄰居經常和尹小姐分享心情,兩人因為有類似的處境,彼此一句安慰或鼓勵的話,都是最溫暖的支持力量。鄰居也會分享一些關於善終的網路文章和節目,其中一個節目〈餐桌上談死亡〉——
陳秀丹(阿丹)醫師提到二十多年前,她的母親突然昏迷倒地,緊急送醫安排做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顱內大片出血,她知道這情況就算是維持住生命跡象,母親也只是無意識的躺在病床上度過餘生。
「我媽媽常說:人活著就要會動,如果不能動,就是命不好,要人把屎把尿那就真的是很命苦。」阿丹醫師深知這不是母親想過的人生,於是當下決定帶母親回家,沒有住進加護病房,第二天就安詳往生了。
「過了生命的賞味期,你拚命的留住他,你只留住他的軀殼,但他全身都壞了,受苦的是誰?是病人自己!我們是不是有從病人本身最大的福祉,來考量這些醫療行為?」阿丹醫師每一句話,都重重打在尹小姐的心上,讓過去從來沒有想過生死議題的她,開始認真的站在母親的角度思考,和兄弟姊妹們討論什麼是善生、善終,怎麼做才是對母親最大的愛。
他們詢問瑞士的合法協助自殺,得知必須由當事人自己決定而作罷。後來弟弟透過醫師的轉介,找到了阿丹醫師,希望能給他們專業的諮詢和協助。「 對病人要仁慈.....」阿丹醫師可以同理家屬的內心煎熬,但身為醫師,她有責任也願意幫助病人及家屬,希望這些殘酷的醫療行為,不要再繼續加在末期病人的身上了。
離開禁錮的身體,自由了!
「我們四個兄弟姊妹,一個姊姊不同意,我告訴她,難道要一直擺爛,看著媽媽的身體繼續衰敗下去嗎?」尹小姐說,他們每一個人都愛媽媽,只是愛的方式不同,姊姊過不去的是心理那一關。
和阿丹醫師確定了日期,他們把母親從安養中心接過去,由急診室進入醫院。四個兄弟姊妹圍繞在母親的病床邊,阿丹醫師撤除呼吸器之前,溫柔的告訴他們,「把握最後時間,好好跟媽媽說說話、跟她道謝,她都聽得到。」
「整個過程非常溫馨,媽媽圓滿了七十七歲的人生,不再受病痛之苦,我們都很感動。當媽媽的大體推進電梯時,阿丹醫師在門口深深一鞠躬,祝福媽媽此生功德圓滿。」尹小姐很感動,「這一幕,我永遠忘不了。」
第二天,他們送母親火化,兩天後在陽明山花葬。
「她在一個東南亞風格的花園,坐在藤椅上對我笑。我知道她自由了,喜歡旅行的她不再被身體禁錮…」母親臥床期間,尹小姐從來沒有夢過她,直到她離世了才終於夢見,「我們的決定是對的,這一切都要感謝阿丹醫師。」
尹小姐對阿丹醫師表示想要回饋的心願,阿丹醫師給她蓮花基金會的聯絡資訊,她以自己和姊姊的名義捐款,支持基金會持續推廣善終觀念,希望有更多末期病人及家屬走出困境,讓每一個生命都活得有尊嚴。
母親用生命帶給他們寶貴的一課,後來四個兄弟姊妹都簽下了DNR(放棄急救同意書),把握並珍惜當下的每一天,希望當無常來臨時也能善終。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