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人物】
每個人都是未來佛—慈廣法師 慈悲廣度有情
採訪撰文 葉文鶯;圖 慈廣法師提供

學歷: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畢業;二○○五年參加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
經歷:現任頭份為恭紀念醫院安寧緩和病房、新竹台大分院安寧共同照護臨床宗教師
大學畢業後,他正準備培訓成為補習班英文教師,某日一通電話緊急通知——母親出車禍了,四肢有三處大出血、休克……
在趕往醫院途中,他擔心不知能否見到母親的最後一面?望著窗外的藍天白雲,他淚如雨下,想到觀世音菩薩,不由自主的開始虔誠默念聖號,祈求救拔苦難……
在如常的日子裡,要不是「死亡」的威脅突然降臨在至親身上,慈廣法師可能繼續編織著美好的未來,大概也不會想到觀世音菩薩,更不會想到這竟成為日後學佛與從事臨終關懷的助緣。
無常開啟學佛因緣
慈廣法師是一個在媽祖廟前長大的孩子。小時候,唯一親近寺院的因緣,是父親每年帶著家人到深山道場,祭拜一位從小上山修行的姑婆。六○年代交通不便,乘車來到山腳下,再走路上山,抵達時已是晌午時刻。寺院午齋雖然只有豆類、高麗菜和筍乾,清簡卻美味,令他記憶深刻。
他在家排行老大,在母親重傷住院之後,弟弟們尚在就學與服役,妹妹們若非出嫁了就是年紀還太小,他斷然離開職場肩負起照顧責任。期間,他開始茹素且誦經回向給母親;待母親病情穩定,為學習佛法,隨緣參加了短期出家、佛七法會,也到佛教四大名山朝聖。
「自從母親出車禍,我一直希望能為她找到離苦得樂的方法。」慈廣法師在體驗過道場生活之後,出家志向已然萌芽,因為他當時還放不下家庭責任,本來只想做一名在家居士,然而日久覺悟在家修行不易,待學佛三年後,兩個弟弟也有能力就近照顧父母,他這才放心披剃出家。
慈廣法師出家時會開車,他的師父每每外出到信眾家中或醫院探病,總是由他隨行。面對芸芸大眾的生老病死,他發現師父前去關懷時,信眾雖重病垂危但意識尚且分明,還可以與師父對話,沒想到當天或隔天便傳來往生的消息;儘管隨師探病的他一向緘默,卻感受到佛法安頓人心的力量。多年後甫聽聞「安寧療護」、「靈性照顧」這些名詞,才意識到,原來他在不知不覺中早已開始接觸臨終關懷。
信念遠比宗教重要
一九九八年,新竹法源寺寬謙法師在交通大學舉辦一系列臨終關懷講座,邀請惠敏法師、大航法師等主講,慈廣法師當時因腳傷從佛學院回到道場,有緣就近聆聽。從二○○一年起,他每年都參加蓮花基金會舉辦的臨終關懷研討會。
在蓮花基金會第五屆研討會結束後,他巧遇宗惇法師。得知他陸續參與臨終關懷相關講座與研修課程,宗惇法師邀請他參加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培訓。翌年,慈廣法師完成培訓,而他的碩士論文《淨土聖賢錄往生研究及在臨終關懷之應用》,除了列舉印光大師等淨土法門大德為例,也將他在醫院實習所輔導的案例寫進論文,以所修學的淨土法門與靈性照顧作為臨終關懷的應用。

跨出道場成為臨床宗教師對慈廣法師來說,最大的不同是接觸普羅大眾,跳脫寺院早晚課與執事的單純生活,也開啟包羅萬象的生命學習。「每一個人都是未來佛。」他肯定人人皆有成佛的可能,關懷陪伴個案中,即使有些病人年輕時拋妻棄子,後來受家人唾棄,甚至遺棄,他還是平等對待,引導家屬打開心結,共同陪伴病人,最後得到寬恕而安詳往生,見證病人臨終前都有機會具足善根福德的往生因緣,無形中也增長了自己的菩提心。
慈廣法師指出,臨床上「善終」的定義有很多說法,就家屬而言,小至協助病人沐浴淨身,讓病人感到舒適喜悅,即是家屬很大的安慰。這樣的「被照顧」就是家屬眼中的善終。家屬看著家人平靜安詳離世,這是「離苦」的善終。協助病人解脫輪迴的痛苦,了生脫死,則是他心目中實質的善終,病人除了離苦,還得到究竟之樂。
每個時刻都可能是臨終階段
即使是有宗教信仰的病人,對於病程的變化也不一定能立即接受,甚至還有許多執念。一位男病人信仰佛教,在安寧病房住院時,念佛求生西方的願力很深切,可是臨終前幾天卻心慌意亂也無心念佛。原來他希望能在某個別具佛教意義的日子往生,懷抱執念的他到了計畫往生的當天惶惶不安!
「為什麼阿彌陀佛還不來接我?」面對病人的急切,慈廣法師說,「每個人見佛的時間不一定,有的人在往生前已經見到了,有的人會等到臨終時才見,最重要的是真相信真發願念佛……必定往生。」
求生是人類的本能。一位病人因突然大出血而導致病情難以逆轉。慈廣法師提醒家屬讓病人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俗稱「放棄急救同意書」),以防萬一。「如果情況不好,我們就不要急救。」當病人聽見太太如此簡要的說明時,激動的瞪大眼睛直呼,「 要救!」
還有一位在家居士, 平時共修時當維那領眾念佛。在他住進安寧病房之後,每天都有蓮友排班陪他念佛。旁人都以為病人精進念佛是為了求生淨土,孰料他念佛都是回向身體恢復健康、再享天倫。
「人生無常,佛陀告訴我們,人命在呼吸間!人生每個時刻都可能是臨終階段!」慈廣法師感嘆,在臨床往往因為欠缺足夠時間與病人和家屬建立關係,所以很難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而從母親發生意外的切身經驗加上長期投入安寧照護,他認為如果平常都不準備,臨終時刻要想放下非常困難!
無所愛戀而廣度有情
即使是受過靈性照顧訓練的出家眾,長年接觸病人、每天面對死亡,宗教師之間也會彼此關懷詢問「你多久才能平復?」可見生死大事多麼需要學習。

「善終並非渴求,而是可以規畫準備。」慈廣法師認為,最好的訓練方法是參與靈性照顧關懷員的訓練,實際到醫院擔任志工,尤其是退休人士參與時間更為充裕,也能從病人身上反思自己的生死大事。
「每個人都是一本生死書。」慈廣法師說,要是沒有參與臨床宗教師的訓練且實際在臨床服務,他將無法在病人身上覺察生命的歷程,也不可能了解臨終病人身心靈的變化,同時作為自己面對死亡的學習。
從自利到利他,從自覺到覺他,慈廣法師「雖行於慈而於諸眾生無所愛戀」,廣度一切有情,一如他的法號「慈廣」。為了陪伴善終,他發願協助臨終病人開展內在的力量,藉以離苦且達到解脫生死的究竟之樂,並將此奉為畢生不悔的修行路。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