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陪伴】
關係和解,身心安頓
文 普安法師(蓮花臨床宗教師督導、大林慈院臨床宗教師顧問)
「師父,真的是您嗎?我終於看到您了!」興奮的聲音彷彿魔力般穿透寂靜的病房,陪伴在一旁的先生喃喃念叨著,「這裡離家比較遠,叫她就在斗六的醫院,她堅持一定要轉來。」靜淳無視先生的抱怨,猶自沉浸在初見的喜悅中。
《陪你善終》牽起善因緣
與靜淳初識的因緣來自《陪你善終》這本書。寧靜的午後,她從雲林轉院來慈濟心蓮病房,在病房門口與她相遇的那一刻,原本病容厭厭的臉龐,瞬間笑容滿滿、熠熠生輝。
初見面的熟悉感來自原醫院社工師的轉介。六十八歲的她,已婚,育有一女。因腹部不適就醫,經檢查後確診為肝細胞癌,經過一年多的治療,隨著病情進展,已有肝硬化及腹水現象,希望能安排進行靈性照護。
她是學佛四十餘年的佛教徒,因此,我以為法喜來自於對佛法及法師的恭敬,但後續了解,是因為社工師轉介時,向她介紹了《陪你善終》的作者群之一在大林慈濟醫院,故她強烈的希望能轉到心蓮病房,這特殊的緣分與連結實在妙不可言。
樂觀開朗的靜淳常分享快樂的事情,生命的苦痛似乎與她無關。但在一次不經意的聊天中,培訓法師引導慈心觀時,她突然非常憤怒的說,「那種人有什麼好原諒的?為什麼要原諒他呢?他帶來的痛苦還不夠嗎?我為什麼要原諒他?」
此話一出我們恍然發現, 在她生命的底蘊裡,有著不為人知的煩惱及傷痛,無法原諒及不甘願,這些困擾因學佛後深深埋藏在她的心裡;人的一生如此不甘願,恩怨無法化解,臨終時如何能安心往前走?
人生呀,一輩子的苦可能與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從小因家庭的破碎,導致她渴望被愛及受重視,情感的壓抑成為心理的桎梏,臨終前,這些未曾好好面對、解決的過去,成為壓垮她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

與過去和解仍牽掛女兒
透過生命回顧,了解了她生命中的重要歷程,卻沒想到在樂觀開朗的背後,竟隱藏著滿身滄桑的過往。回憶湧現的過程,是對過去生命的憤怒與不甘,同時也擔憂著尚未婚嫁的女兒與先生的溝通不足,未來如何互相照顧?面臨死亡時刻漸漸逼近,成為她放不下的牽掛。
同理靜淳過去的痛苦,為她的情緒找尋出口,才知即將遠行前,她的內心是如此煎熬。我同理傾聽她的告白,溫柔關照陪伴,讓她得到情感的撫慰;也邀請相關事件的家人們,和解過去複雜的因緣,靜淳安心了。
報喜不報憂是華人女性普遍的思維模式,靜淳對於過去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隻字未提,女兒不知過去的她內心是如此辛苦。女兒提及,透過《陪你善終》這本書了解到,完成靜淳的心願至關重要,這動力讓她奔波於兩家醫院,並與醫師溝通。
靜淳的期待是臨終不動大體並助念八小時,希望有臨床宗教師靈性照顧,並且讓女兒皈依成為佛教徒。初接觸時,並不了解她內心的隱憂,當關係建立後才明白靜淳的用心良苦。因為她擔心離別那一刻快到來了,若離世後女兒該是多麼孤單,所以希望透過皈依請佛菩薩能繼續護佑她,這是一位母親至深的期待與罣礙。
隨著病程快速進展,原本入院評估應可出院回去居家照顧,但短短幾天,靜淳卻開始出現明顯的臨終躁動及譫妄。女兒無法接受,對醫療開始有些微詞及抱怨。
我們深知這是家屬的預期性悲傷及無助的反應,因為無法為媽媽做些什麼事情,讓她覺得很慌,「媽媽說要錄音給我,還沒有錄,不知媽媽要跟我說什麼?師父你可以幫幫我嗎?」我心想,這任務有些難
度呀!
皈依、四道及臨終助念
與團隊評估後,一致決定在當天下午進行皈依及四道。雖然現在靜淳嗜睡的時間變長了,我們仍然不放棄任何希望。下午如期在病床邊為女兒舉行皈依儀式,因為這是病人最大的心願及期待,團隊在旁見證此儀式。此時,靜淳略顯費力的睜開雙眼,我說明了今日要進行的儀式,她欣慰的點頭隨即閉眼。
儀式進行中她偶爾點頭回應,但多數時間是閉眼的。儀式最後進行開示,我呼喚著靜淳,她隨即睜眼微笑看著我, 叫了聲,「師父!」我把握機會說明皈依儀式完成,現在她的女兒已經成為佛教徒,我們都是佛弟子,未來會好好彼此互相扶持與關照,並詢問她是否要跟女兒說說話?
靜淳泛著淚光對女兒說,「 媽媽好愛妳,愛妳喔!妳是我最棒的女兒,愛妳……」這一刻的感動已無可言喻。我提醒女兒,此時可以抱抱媽媽。女兒第一次抱著媽媽,哭著說,「媽媽我也愛妳,這輩子能成為妳的女兒是我最大的幸福,感謝妳成為我的媽媽,妳不要擔心我,我會跟爸爸好好的相處、溝通,妳要放心喔!」這是母女最後的對話。團隊成員協助錄影,讓愛語永恆留存,成為最美回憶。
「愛」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詞,但我們卻不輕易說出「道愛」的話。臨終一刻,「愛」卻成為感動與淚水,溫暖我們的心。
靜淳的生命進入倒數兩天,女兒希望能完成她的心願,往生時能助念八小時。生命何時結束我們無法預測,但仍與女兒討論相關細節與方案。靜淳最後選擇在假日的下午離世,慈濟師兄姊的助念,讓女兒感動與安慰;臨終最後一刻念佛的殊勝及功德,安住了靜淳的身心,也安定了女兒的心。
生命的無常與死亡的逼迫性,讓我們在面對生命的終點時能預作準備。靜淳的善終讓我們反思,不以學佛的長短來判斷臨終者是否能看透生死,而是以與之共在的情感,支持他們走過生命幽谷;善念的串習,在一念之間引發內在力量面對死亡,最終生命自然而然就會順流而行。這是靜淳帶來的生命禮物,我欣然的接受學習。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