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告別過去,迎向未來──生命回顧

採訪撰文 吳立萍
 
 
普安法師:蓮花基金會臨床宗教師督導、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
一位肝癌末期的四十多歲女性,心中萬千情緒糾結,不斷質疑,為什麼是她受這個苦?為什麼會生這個病?
 
她是佛教徒,認為是冤親債主不放過她,除了身體的痛,心裡也很苦。普安法師透過生命回顧,一起回顧她四十多年的生命歷程,她才說出因為曾經墮胎,認為一定是這個小孩不原諒她,因為她曾積極的誦經、拜佛,病情依然每況愈下……
 
普安法師同理她面對死亡的恐懼,內心孤苦及擔憂,帶著她在佛前懺悔,也為往生的孩子立牌位,讓她以母親的角色盡一分心力。最後,她的心態轉變了,不再糾結,放下心中的苦。
 
生命回顧不只是說故事, 而是在回顧生命歷程能覺察並釋懷過往糾葛的創傷,並看見自己的內在力量,無畏的往前走。

什麼是生命回顧?

「一九六三年,美國精神科醫師巴特勒(Butler)提出生命回顧。最初是以年長者為對象做臨終關懷,請對方將過去比較懊悔、不滿意的生活講出來,聽者再從正向的角度詮釋,協助講者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
 
臨床宗教師在靈性照護的實踐中,將生命回顧視為是一種方法與手段,目的在於「一生使命」的完成,並協助病人在往生前體認自己具備超越死亡恐懼的能力,讓病人從「 疾病的治療」 轉向「 死亡準備」。
 
生命回顧具體實踐的步驟有三:首先,協助病人回溯過往生涯故事,經評估統整,重新詮釋,肯定好的部分;其次,從敘述過程中檢視尚未完成的事,協助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或突破,往提升內在力量或喚醒靈性力量的方向努力;最後,透過法門引導、臨床開示,體悟生死智慧,產生超越生死痛苦的積極性力量。
 
普安法師解釋什麼是生命回顧,並更進一步說明臨床宗教師針對末期病人的生命回顧,和一般心理治療不同之處,主要是法師有佛學背景,分享佛學經驗與觀念,在面對生命的苦難挫折時,可以有一些化解的方法。與西方沿用的概念不同的是,華人文化對生命回顧的詮釋有其文化及宗教性的敘述,人在面對死亡時,宗教往往能給出方法,引導病人釋懷及預作準備面對未來。
 
根據統計, 去年入住安寧病房的病人到往生的時間平均約為十二天,臨床宗教師與病人從建立關係到深入會談的時間很短;但因為大部分國人對於佛教法師的尊敬,宗教師做生命回顧時,比較容易關係建立並進行更深入對談。這分信任應是來自病人對法師的認同,可能覺得在生命走到終點之前,出現一位法師聆聽他講生命故事,彷彿找到救贖,進而能放下心中的遺憾與不捨。所以在臨床法門的應用中,生命回顧是跨越宗教很好的使用方式,能熟稔使用此方式對病人的幫助愈大。
 
宗教師做生命回顧時,比較容易關係建立並進行更深入對談。(攝影 褚秋華)

把握短暫的時間

「我們比較常從對方的生活,如住哪裡、工作及家庭談起,因為這是他最熟悉的。」普安法師表示,病人對初次見面的人會有防備心,不太可能很快講出生命的困境,所以宗教師開場的關係建立,比較聚焦在社會化的了解及對身體的關心。第二次見面時,病人大概可以感受到宗教師對他的關心,這分信任讓病人逐漸能敞開心扉分享生命故事,這時生命回顧比較能「順流」,宗教師可能就會問,「你現在有煩惱或擔憂的事嗎?」開始進入更深層的交談。
 
一位肝癌末期的媽媽, 在普安法師的引導下,說出自己最擔心的是唯一的女兒,因為女兒和爸爸的關係不好,如果她走了,女兒怎麼辦?
 
「妳覺得什麼事是妳想要為女兒做的,想留給女兒作紀念,然後妳心裡可以安心的事?」普安法師問。
 
「我希望女兒皈依成為三寶弟子,這樣我們母女就可以再相見了。」病人說出願望後,普安法師對女兒說出媽媽的想法,原來女兒早有此想法,只是一直不知如何開口,她擔心一開口媽媽就要走了;同時也得知病人心中糾結過去複雜的家庭關係,透過生命回顧,病人釋懷一切都是因緣,應該善解原諒,關係得以和解。
 
於是,由普安法師在病人面前說出女兒的意願,最後在病人面前,為女兒傳授三皈依儀式。當下這位媽媽的意識突然變得很清楚,母女互相表達感謝及「道愛」,也留給女兒一支傳家手鐲紀念。媽媽覺得她雖然色身已壞,但透過手鐲,生命有被延續的意義,女兒因為皈依成為佛教徒,也能祝福媽媽未來極樂世界再相見。死亡是斷滅與悲傷,但透過生命回顧及法門運用,不僅減輕悲傷也帶來期待與祝福。
 
這是為病人做生命回顧重要的價值所在,每一個人的生命經驗不盡相同,宗教師會在與病人的互動回應中,找到生命關鍵的問題點,嘗試是否可以協助覺察及面對生命課題。

關懷病人也療癒家屬

臨床宗教師引導生命回顧,是一種協助病人自我探索的過程,非關宗教,任何信仰的病人,都能從中得到幫助。
 
一位肝癌末期病人,原本務農種植果樹,得知病情後表示,「我不要治療,就這樣離開!」他的表現其實不是對生死的坦然,而是自我放棄。他不想麻煩家人,早在生病前十幾年就已經簽下大體捐贈,也和家人說好往生後不辦告別式。
 
他沒有宗教信仰,卻糾結於常為果樹噴灑農藥,殺死不少小生物,又怕收成不好,而不得不這麼做。在生命回顧過程,同理病人過去經驗的態度很重要,多數病人會談負向經驗,懺悔法門的運用讓病人有機會道歉,減輕良心的負擔。
 
「你剛剛提到的是比較不好的經驗,請問是否有比較好的?」在普安法師引導之下,他說出在果園裡有一個澆灌用水池,常有小動物掉進池裡,只要他發現,都會想辦法撈起來,他覺得這大概是他能做的一件善事。
 
從負面經驗轉到正向經驗, 他比較不那麼糾結於殺害小生物的愧疚。他往生之後,女兒遵照遺願沒有舉辦
告別式,親戚都說她不孝。普安法師和她談了許多其父親生前的想法, 女兒才釋懷。
 
「 生命回顧, 關照的不只是病人,還有家屬。」普安法師表示,在臨終病人意識清楚, 還可以回應時,臨床宗教師就可以開始和病人建立關係,引導病人生命回顧。但臨床上會遇到特殊情況,例如一位剛出生四十八天的嬰兒,因為喝奶嗆到,經過搶救回天乏術,家人悲痛同意撤除呼吸器。媽媽非常自責,認為是自己沒有照顧好孩子。
 
(攝影Pawan-Thapa)
「 你去到觀世音菩薩身邊, 觀世音菩薩也會像媽媽一樣繼續照顧你。」普安法師把手放在嬰兒小小的身體上,輕輕的跟他說話。即使他來到世間如此短暫,也可以為他進行生命回顧,這些話其實也是給家屬的心理安慰,有人陪伴一起面對,讓他們感受到被支持的力量,可讓病人及家屬打開心中過不去的結。
 
在臨床服務十多年,有人好奇問普安法師,「每天面對末期病人,為什麼可以堅持這麼久?」普安法師感性的回應,「因為我被生命感動了!每一位末期病人願意在生命終點前分享他們最在意的事,困頓也好、悲傷也好,都是生而為人的感動。因為自己不可能經歷這麼多獨特的生命歷程,何況人身難得,我從病人的受苦中,看見自己的苦真的不算什麼。」
 
自從在臨床服務之後,普安法師才有機會更深入思考自我的存在意義及價值,他感恩有機會服務這麼多生命,同時也幫助了自己,真正實踐臨床宗教師自利利他存在的意義。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8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