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
面對自己的孤單寂寞
文 摘自《親密、孤獨與自由》

作者:楊蓓
定價:230 元
出版者:法鼓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24 年4 月
親密、孤獨與自由,看似不相關的名詞,
透過心理學家楊蓓教授的生花妙筆,
運用心理學與佛法知識和體悟,
輔以生活周遭輔導個案,帶領讀者進入心靈層次的剖析。
寂寞孤單是生來就存在的。
當生命在母體內孕育的時候,感覺上是與母體合而為一,但事實上,與母體相連的只有臍帶,所以人的存在,其實是在一種依賴的狀況之下。因為要存在,所以必須依賴。可是從心智角度上來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臍帶所給予的充足養分,只是為了滋養生命體所需。在這個滋養生命體的過程中,心智的發展雖然會到環境的影響,可是生命體仍保有自己的獨特性。
存在的焦慮
心理學有個名詞「存在的焦慮」,就是說當一個人的臍帶被剪斷、離開母體時,會充分感受到不能再依賴而必須獨立,可是本身又沒有活下去的能力,於是感到焦慮,進而想依附各種角色,延續依賴。這個生來的焦慮,漸漸就延伸至我們的角色行為,如果依賴或獨立出現偏頗,孤單寂寞必定隨之而來。
早期心理學界非常鼓勵人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以為人的需求和滿足可以在這裡完成。可是實際上人們卻沒有因此變得更快樂,因為他們忽略了人在形體以外,心智獨立的部分。
其實人們從離開母體時,就是孤單的、寂寞的,但因為那時候還是個沒有獨自生存能力的個體,必須仰賴外界才能存活,所以產生了焦慮。爾後這個焦慮進入我們的角色行為裡,讓我們產生了錯覺,以為要把外在角色行為扮演好,才可以解決焦慮,所以當角色行為不如意時,隨著焦慮而起的孤單寂寞就浮現了。
我們常會認為,一個人如果要成功,就必須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再加上社會文化、倫理道德等交錯運作的配合。角色行為如果是完善的、滿足的,就可以在社會上得到讚美與肯定。這時,即使心裡是孤單的,也不會表現出來。因為一個人很難面對巨大的社會評斷,他沒有辦法在眾人面前哭喊著說:那我的孤單寂寞怎麼辦?所以,人就這樣麻木地活下去。
孤單寂寞未必是壞事
我們該如何對待自己那分無法被攤在陽光下討論,只能深藏心裡的寂寞和孤單?有一段時間我常會思考這個問題,並相信這和我自己的投射有關。走在馬路上,我很難看到幾張滿足的臉,過往行人的臉不是疲憊,就是無聊,要不就是嚴肅、面無表情、呆若木雞,開心的只有小孩子。當時我心想,正因為我覺得孤單寂寞,所以我看到的這些人也很孤單寂寞。
可是孤單寂寞真的是負向的嗎?在我的生活習慣中,常常在尋找可以單獨的狀態。譬如去上課或演講的路上,我可以一個人感覺當下的狀態,感覺一下腦中在想什麼?在講完課、演講完之後,自己一個人慢慢地走回家,讓自己安靜、沉澱,使元氣慢慢地恢復。
這些空檔對我而言非常珍貴,我其實太有福氣了,因為我要求自己有單獨的時間,而我也做到了。那麼,我在路上看到的路人,或是周圍的親人、朋友、同事、學生、工作對象等種種人,他們又是如何面對自
己孤單寂寞的部分呢?
發現孤單寂寞
有一段時間,我特意提出這個話題,結果發現對方的反應都很有趣。他們會突然間臉一沉,好像被丟到了深淵之中,必須面對自己不願意看到,且令他不舒服、不愉快、很落寞的東西。我發現社會對於「人的孤單寂寞」的評價非常負面,但在我身上正好相反,如果我有機會可以孤單寂寞的話,我會非常開心。當我發現別人對孤單寂寞多持負向看法時,我開始回頭認真地思考相關的種種問題。其實對孤單、寂寞的誤解,根源於人們在無法面對孤單寂寞的同時,又把它視為負向的,所以就不願去看,如此就掉進我們原有的模式裡,不停地去追逐良好親密的人際關係。
所謂「親密」,實際上就是一種角色行為,我們絕少真正地探索在角色行為裡,感到不足的是什麼?也不太去面對我們的孤單寂寞究竟是什麼?因為認為它是負向的、不好的,於是就把它給掩蓋掉了。但事實上,如果我們可以暫時丟掉對孤單寂寞的負向評斷,就可以接受人活著時,會有孤單寂寞是理所當然的現象。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