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有您】

那是對母親的思念與祝福

採訪撰文 吳秋瓊 圖 洪先生提供
 
 
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這是洪先生的肺腑之言。
 
他是佛教徒,禮敬三寶,尤其認同蓮花基金會的理念,十八年從不間斷捐款,每一次捐款都是對母親的思念和祝福。

每一筆捐款,都是對母親的思念

二○○六年,洪先生的母親因肺腺癌末期住進板橋亞東醫院,當時醫院還未設立安寧病房,又礙於健保的住院規定和病床限制,母親必須先回家休養,由醫師和護理師定期進行居家訪視。洪先生坦言,對家屬來說,醫療相關的照顧流程都很陌生,那段時間真是忙到心力交瘁。
 
為了緩解母親的病苦,居家休養需要氧氣機、吸痰機等,這些設備要去哪裡買?護理師建議可向蓮花基金會申請,就這樣蓮花基金會無償出借醫護設備,也給予家屬各種協助與關懷。
 
母親往生之後,洪先生除了歸還所有設備,更用捐款行動為基金會積累資源。正因為基金會的協助,讓一生辛勞的母親,在臨終之際得以安寧,他想藉由捐款行動,替母親累積更多功德,祈願母親此去之路,安好無憂。
 
許多人都有捐款經驗,能持續十八年,還要繼續下去,究竟是出於何種信念?洪先生感性的說,在媽媽臨終期間,身心煎熬,這時得到基金會的幫忙,感受尤其深刻,原來非親非故,也能帶給別人如此溫暖的支持,自己也想盡棉薄之力,讓更多在痛苦深淵的
人,得到同樣的協助。
 
俗諺說,有捨才有得,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獲得」,真正能做到「捨得」,把資源分享給他人,這才是大智慧。洪先生說,或許是佛教潛移默化的力量,讓他體悟因果,現在的布施,看起來是「捨」,其實是「得」,相信基金會妥善運用捐款,知道有人受到照顧,內心就感到平靜和喜悅。
 
除了長期捐款,洪先生也是《生命季刊》的忠實讀者,在接觸蓮花基金會之前,他也向各類公益團體捐款,唯一會關注的團體卻只有蓮花基金會,包括各類公益活動等等。
 
被問到長達十八年對基金會的「觀察」,有哪些特別深刻的印象,有何啟發?洪先生謙虛的說,「我就是求一個內心平靜,好像透過捐款,可以把對母親的思念、祝福,一點一滴的累積,也如同母親永存在我心中,沒有離去。」
 
洪先生

預築福田,善終不是奢求

歷經母親癌末到往生,六個月的照護過程,讓洪先生對「 安寧療護」有了更深的認識。台灣俗話說,「不求好生,但求好死。」意思就是,生命不知時日長短,但求臨終得到安寧。原來善終是如此求之不易,古人早有認知。
 
洪先生表示,母親在肺腺癌末期時,醫師評估各項健康指標,認為積極治療並無法改善病況,建議以減輕病人痛苦為優先。當時他想起星雲法師曾說,善終是奢求。既然如此,他願意配合醫護的建議,所有處置都以母親走向「善終之路」而努力。
 
因為母親在生命末端,開啟與基金會的善因緣,讓他更深刻體悟到,這是母親的福報,也是母親的愛。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惠能大師的話對他影響甚深,抱持做善事、存善念的信仰,不論學佛或捐款,都是為自身心靈的平靜,讓資源可以普及更多人,傳達更深刻的佛教理念。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是每個人的悟性不同,就好比歷經母喪,他對「安寧善終」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現在捐獻的每一筆款項,都像是為自己和他人,為善終之路鋪設行道磚,讓善終不再只是奢求,而是通向未知的必經歷程。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8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