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蓮花新聞178期
晚美人生我做主── 安心遺愛倡導員培訓計畫

採訪撰文 吳秋瓊
 
世界衛生組織於二○○二年提出活躍老化的觀念,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成為全球性社會運動,更是各國老人福利政策的核心價值和目標。
 
台灣即將在二○二五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為因應此趨勢,新北市政府社會局自一○五年起推動「晚美人生我做主」計畫,帶領長者探討晚年人生議題,希望讓年長者發揮潛能,提高自我價值,藉由各種培訓課程,激發學習樂趣,並從中獲得自助與助人的能力。
 
「晚美人生我做主」培訓計畫,不僅呼應活躍老化的觀念,更透過講座、工作坊、體驗課、製作教材教具等課程,讓倡導員自覺老有所用,發揮同儕共濟的效能。
 
倡導員培訓小組演練,組員踴躍表達。

活躍老化,發揮同儕共濟

一一年起,新北市政府社會局特邀蓮花基金會合作辦理「安心遺愛倡導員」培訓課程,蓮花基金會也在第二年舉辦倡導員回訓課程,暨靈性關懷社區巡迴講座。今年的課程內容,著重在讓長輩了解晚年規畫的重要性,協助長輩生成自主的醫療決策;除了連結社區資源,提供長者全方位的支援網絡之外,也鼓勵長輩參與正向的社會活動。
 
蓮花基金會陳福森副執行長指出,培訓課程包含從人生統整到善終選擇,從遺囑保障到身後事規畫,以實作的經驗,讓知識化為倡導力。除此之外,安心遺愛倡導員回訓計畫,則以倡導員經驗為主,從實務角度訓練提升倡導能力。
 
為期三天的培訓課程,學員多數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儘管來自不同生活背景與歷練,每個人都抱持認真學習的態度,即使面對生硬難解的醫囑、遺囑等法律條文,也會互相交流,上網找資料分享,彼此勉勵。
 
尤其「分組倡導模擬演練」,各組除了必須在「時間限定」內手繪教材與道具,上台倡導時,也要積極帶動氣氛;為了求取更好表現,各組都卯足氣力,年齡早就拋之腦後。演練和體驗課程,目的是讓學員將知識化為行動,並從行動中理解兩者可能的落差,再次練習來彌補不足。
 
回訓課程增設「陪伴悲傷與關懷失落」主題,由蔡宜芳心理師授課,包含「基礎悲傷失落理論」,「悲傷自我探索團體——從傾聽中看見悲傷、陪伴失落」等;希望藉由專業理論的學習,從基礎的悲傷理論,到認識自身失落經驗,提升倡導員對於覺察失落的敏銳度,充分發揮「有效安慰人」的能力。
 
舉例來說,當據點長者面臨夥伴離世,或入住安養機構等時,內心失落難以調適,此時,倡導員受到的專業訓練,就能引導據點長者認識內在情緒,並適時給予安慰與陪伴。
 
倡導技巧實務課程,張常善心理師主講。

預作規畫,實現無憾晚年

 
自法定退休年齡六十五歲到終老,年長者會需要哪些資源?新北市社會局老人福利科歸納整理出八大主要議題——幸福生涯、心靈支持、健康養生、財務規畫、財產防護、生活法律、緩和醫療、人生終章。
 
透過課程培訓、工作坊、社區宣講等活動,讓年長者不僅擁有宣講與傳播的舞台,重拾活力,也能實踐「晚美人生我做主」倡導員的任務,吸引更多年長者走入社區活動,為無憾的老年生活預作規畫。
 
老人福利科林妏燕科長表示,「安心遺愛倡導員」的任務,就是讓長者知道,不論是失能或臨終,甚至身後事,都可以由自己作主。所以規畫包含「夢想清單」、「四道人生」、「預立遺囑」、「預立醫囑、「安寧緩和」及「身後事我做主」等培訓課程;後續預計還會增加「器官捐贈」、「生前告別式」等主題。目的就是希望提醒長輩們,在「自己可以作主」的情況下先做足準備,就能實現「了無遺憾」的祈願。
 
「安心遺愛倡導員」培訓課程,第一個受惠者其實是倡導員本身,經由這些課程的培訓,不僅個人得到成長,也將進入社區宣講,協助更多長者理解並實踐「我做主」的目標。
 
林妏燕科長分享自身經歷,在父親罹癌治療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長者妥善安排自己身後事的重要性,包含預立遺囑、意定監護、簽署醫囑等病人自主權利,不僅長者在臨終得以「自主」決定醫療方式,子女也無須徬徨無措。安心,遺愛,這樣的詞彙設計,即是提醒長者,把身後事規畫好,不只自己得以安心,遺留下來的是愛,而非造成後人不必要的紛擾。
 
學員與四道人生講師劉佳雯心理師合影。

學老助老,人人都是倡導者

「安心遺愛倡導員」學員中,以現年八十歲的郭平和老師最為高齡。郭老師是新莊社大、北投社大、松年社大等教授樂齡課程的講師,同時也是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員,每天行程滿檔,活力也滿檔。
 
郭平和老師表示,很多人一說到老,就覺得是「負面」的,但是老化本來就是生物的自然現象。年長者應該要思考的是人生的歷練,生活的體驗,有哪些可以傳承給年輕一代?人生到了黃昏階段,凡事更應該往正面思考。
 
參加「安心遺愛倡導員」培訓課程,郭平和老師覺得非常受用。尤其在與學員互動時,聽到別人的分享,不論自己是否有經驗,都可以從中學習如何處理和面對問題,而其他學員則能得到引導或啟發,這就是很好的學習方式。到社區宣講時,面對聽眾各種問題和意見回饋,也能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經驗來回答。每次到社區宣講,現場的回應都很熱烈,聽眾提問踴躍,倡導員能做的就是分享案例、引導,如果需要更專業的諮詢,倡導員會轉介律師、醫師或會計師,讓聽眾進一步洽詢。
 
蔡宜芳心理師與全體回訓學員大合照。
除了到社區宣講,郭平和老師也在雙連安養中心開課,很多長者對這種切身的問題都很感興趣,也覺得需要了解。郭老師說,以往他在社大開的都是人文歷史課程,相較而言,「安心遺愛倡導員」培訓課程對年長者尤其重要,自助助人,一舉數得。
 
安心遺愛倡導員最年輕的學員是蔣念恩,不到四十歲,本業在百貨公司上班,長年擔任蓮花基金會志工,對培訓課程尤其有感。
 
蔣念恩說,抱著行有餘力就去助人的熱忱,從二○一九年起,就在國泰醫院擔任志工,常會遇到病人或家屬無心的「情緒包袱」,直白的說,自己就是出氣包。一開始難免覺得詫異,「我明明是來幫忙的,怎麼還對我發脾氣?」繼而轉念一想,這就是志工的功能之一,就釋然了。病人和家屬都承受很大的壓力,情緒不好,說話大聲點,好像也是正常發揮而已。
 
蔣念恩樂觀的說,因為在百貨公司也是做服務業,當志工時遇到不理性的家屬,心態上就比較可以平和看待。參加「安心遺愛倡導員」培訓課程,讓她感受最直接的是,如何和家人談生死議題,尤其是「預立醫囑」。在醫院當志工時,看到許多病人因為家屬不忍放手,而延長肉體的病苦,如果每個人都能先作「預立醫囑」規畫,就能避免日後的無效醫療,減少自身和家人的負擔。參加培訓課程,更能提早預作人生規畫,畢竟生命有時,及早準備,就是對家人愛的表現。
 
新北市晚美人生系列參加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圖由右而左為主任祕書、老福科長、蓮花基金會執行長、新北市社會局長。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8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