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蓮花新聞178期
善終,從規畫晚年生活開始──「終活人生」初階課程

採訪撰文 吳秋瓊

二○二五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面對老年生活,應該如何預作準備?由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佛教蓮花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終活人生」課程,內容涵蓋身體、心理、人際、靈性等面向,提醒並建議應及早準備的注意事項,從而實踐善終的夙願。
 
寬謙法師開場介紹「終活人生」開課內涵,並全程參與。

從善生到善終,積極準備晚年生活

「終活」一詞來自日本,是「臨終活動」的簡稱,指的是進入晚年到生命終點的階段,應該預先做好的準備,包括預立醫囑、預立遺囑、後事安排等等。臨終活動由本人提前安排,不讓自身的事麻煩別人,不僅符合日本人的民族性,更被視為是對遺族表達愛的體貼行為。
 
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寬謙法師表示:基於我們也是老化群體的一員,規畫「終活人生」課程,旨在結合佛教觀點,讓晚年生活更為自在,面對生命終點也能無懼無憂。
 
為期十六堂課的「終活人生」課程,第一堂課由蓮花基金會黃宗正董事長主講。就如講題「從活躍老化到終活」所示,想要達到「善終」的目標,必須先積極準備晚年生活;第二堂課則由蓮花創會董事長陳榮基主講,「安寧緩和療護的哲理、現況與展望」,並將自身豐富經歷分享給學員,兩堂課都座無虛席。
 
黃宗正董事長表示,「擔任精神科醫師這麼多年,有許多老年精神醫學個案可以和大家分享,今天將從『個人』角度來看老化。」
 
老化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若特別從「佛教觀點」來談,我們不僅談樂齡或樂活,更要談善終。晚年要能從「樂活」到「終活」,必然要先做好準備,所以要談的是一個全人全程的關懷。
 
從醫療資源的角度來看,中央政府一年的總預算大約兩兆多元,有三分之一用在健保支出,其中有三分之一用在老年醫療,老年醫療有四分之一用在失智症,這是非常龐大的比例。也許有人要問,失智症人口為何這麼高?這就要推算到「平均餘命」了。
 
根據統計,二○一九年國人平均壽命是八十點九歲,然而「健康餘命」是七十二點四歲,換言之,一個人大約有八到九年的餘命,是處在「不健康老化」的狀態。當一個人進入「不健康餘命」階段,由於健康欠佳,就需要依賴他人協助,這幾乎是全球高齡化社會的困境。
 
黃宗正董事長條理分明的解說「老化」相關議題。

健康老化優先,最適老化其次

雖然六十五歲是法定老人年齡,但實際上,很多人在六十歲前後,就已開始有明顯的疾病發生;就像一部汽車使用了幾十年,已經超過使用年限,很多零件就會開始出現問題。汽車可以換零件,但是人類要更換器官相對困難,因此提倡「健康老化」就顯得格外迫切。
 
黃宗正董事長指出,老年不外乎要面對生理、心理、人際、靈性、法律、財務等六大層面的問題。從醫療角度來看,生理層面會開始出現進食、睡眠、運動等困難,另外就是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想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就必須要「有作為」,包括重視身體健康、養成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等,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卻非常有用。
 
身體健康直接影響活動力,心理健康、人際關係也同樣重要。心理可分成兩部分,一個是認知,一個是情緒。廣義的心理就是智商(IQ)、情商(EQ),關係到這兩者的重要疾病就是「失智」;情緒不好則容易「憂鬱」。老年人如果可以「躲過」這兩種疾病,「健康老化」的機會就相對高。
 
「健康老化」固然是追求的目標,但意外難免會發生。很多老年人因跌倒而活動功能受損,面對這種情況,至少要做到「最適老化」,意思就是,不因為功能漸失,就放棄對美好晚年的想望。一個人從六十歲到八十歲,隨著老化會出現「代償」作用,例如記性變差了,就把重要的事記下,體力變差了,可以使用輪椅進行戶外活動;透過各種策略或工具協助,維持
正常生活。
 
黃宗正董事長表示,進入老年之後,從年齡階段可區分出主要目標,五十至六十歲:維護功能(能力)避免憂鬱;六十至七十歲:成功老化,避免失智;七十至八十歲:最適老化,需要相關照護。到了八十歲以後,開始準備面對死亡,要立醫囑、遺囑,準備善終。
 
換言之,一個人如果想要避免臨終時,遭遇「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困境,可以簽署《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預立意願書」和《病主法》的「預立醫療決定書」來決定醫療方式,可有效避免在人生終點,全身插滿管子、獨自在加護病房死去的慘況。
 
學員專注聆聽並作筆記。

一心不亂,心不顛倒

既然老化是不可逆轉的自然現象,從佛教的觀點來談,就是「接受」,一切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是分分、秒秒都在變動,大多數的事情都非人力可以控制或扭轉。因此,「接受」不是投降,而是隨順因緣。當無法自己決定的事情發生了,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接受。
 
當一切可以自主決定的事情都做好了,面對死亡的來臨,最重要的是「靈性」平安。現代人對「靈性」有許多定義,就臨床的臨終關懷來說,主要處理的是,「我和自己的關係」及「我和他者的關係」。
 
我和自己的關係,就是和自己和解,人這一生可能做過連自己都失望的事情,在臨終時無法接受自己,就會出現不安和愧疚。我和他者的關係,是指愛與被愛,寬恕和感謝,最後就是道別。
 
善終,除了接受自己,也把自己和他者的關係作「了結」,放下此生恩怨,安詳離世,跟隨佛菩薩到西方淨土。
 
《阿彌陀經》所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意思就是臨終時,這一世的事情都要處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理上沒有痛苦,心情平靜,所願已辦,遺願也交代;人際方面充分感受到愛人、也被愛,也要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肯定這一生有價值有意義,即是「善終」。
 
陳榮基榮譽董事長分享安寧療護相關豐富經歷。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8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