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晚美人生大調查」結果剖析-
台灣民眾對預立醫囑、遺囑與晚年生活的準備程度
企畫:編輯部;演講整理:吳秋瓊、吳立萍、趙阡宇;攝影:小顏

蓮花基金會董事長
台大醫學院理學院心理所合聘副教授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台灣精神專科教育醫學會理事長
引言人:張賢政
基隆市衛生局局長
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理事長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監事
談死亡,是一種忌諱,但是每個人從出生起,每一天都在朝向死亡,這是不爭的事實。當人們談「老」,總是聚焦在老化本身,然而,「如何成功老化」才是關鍵所在。
蓮花基金會「晚美人生大調查」,就是因應2025年超高齡社會來臨,從生理、心理、人際、靈性、經濟、與老年友善環境等六大面向,探討台灣民眾面對預立醫囑、遺囑及晚年生活的準備程度。
準備的定義是行動而非想法
「晚美人生大調查」是針對年齡50歲以上的民眾,以電訪和網路問卷兩種方式進行收案,每種方式又分為自己回答與代理回答,電訪樣本分布12個縣市,網路20個縣市,總計共3,217份。
訪問內容包括生理、心理、社會、靈性、經濟、老年友善環境等六大行動構面。假設這六大行動構面,對於終活/善終有不同影響,包含認同自然死;預立醫囑:DNR(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簡稱預立意願書)、AD(預立醫療決定);預立遺囑:財產、擁有物(含寵物)、後事安排;(主觀)面對生命終點的準備程度。
此外,問題細分生理、心理、人際、靈性、經濟、友善環境等實踐力作答——
生理實踐力:自覺身體健康狀況如何?日常生活(食衣住行等)能獨立完成嗎?有規律的養生之道(運動、飲食、睡眠)嗎?有定期健康檢查嗎?
心理實踐力:當心理有憂愁時,自己有能力處理並維持心情平靜嗎?(如運用正念、運動、找人聊天、找人諮商等);有心理困擾時,能找到親近信任的人談心事嗎?
人際實踐力:有參加學習團體來發展個人興趣嗜好嗎?(如讀書會、自學團、樂齡課程);有參加人際互動團體嗎?(如社區活動、志工團體、公益團體);熟悉使用數位工具(如用手機/電腦中的Line、FB 臉書、網路搜尋等)與人溝通及找資訊嗎?

靈性實踐力:已經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嗎?感覺此生願望已經完成了嗎?已經完成道謝、道愛、道歉了嗎?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感到害怕嗎?
經濟實踐力:覺得經濟有困難嗎?當有生活、經濟或健康困難時,能找到資源及協助嗎?
友善環境實踐力:已經準備好老年友善生活的居住空間嗎?(如住宅有電梯、輔助設施、附近有老年友善的活動場域等)?
以上問題,都是與「晚美人生」最有相關性、最重要的指標,字面上看起來都是「常識」,但調查主要問的是「行動」,而不是「想法」。
在前述六大面向的提問中,最重要的仍然是解決心理層面的難題,一個人要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完成此生的願望,在人際關係中道愛、道謝、道歉,面對死亡而不感到恐懼。
面對逆境最好的策略是接受
「晚美人生大調查」的結果,有90%民眾認同自然死,然而簽署DNR只有15%,AD只有13%;因此可推估,民眾對自然死的認同與否,和是否簽署DNR、AD的關聯性不高。
沒簽署DNR、AD的原因可能有:(1)現在仍不想做;(2)想做但不知該怎麼做;(3)想做也知道怎麼做,但因為某些原因還沒付諸行動(需付費、需有親人陪同)。
另外,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在心理、人際、靈性、友善環境等四面向高度實踐的人, 簽署DNR、AD及預立遺囑的意願較高。以此數據來看,若要提升預立DNR、AD及遺囑,應該鼓勵民眾從心理、人際、靈性、友善環境等四大面向來加強實踐。

美國著名管理大師Stephen Covey曾說,「面對逆境最好的策略,就是接受。」同理可證,人生在面對逆境(老、病)的關鍵,也正是接受(臣服);相反的,不接受,會造成更大的災難。舉例來說,在精神科門診常會看到癌症病人,因為抗拒生病的事實,而產生精神憂鬱的情況。
人世間所有問題的關鍵解方,其實是「面對變動能夠接受」的能力,因為世間事變動才是「常態」,人們只有以超越和平靜的心境去面對。不要總是質問「為什麼發生這些事情」,而是現在已經發生了,接下來可以怎麼做,才是有建設性的最好策略。
成功老化是善終的必要條件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一年健保預算有七千多億元(2025年可望編列至九千億元),其中約四成是用在老人身上。儘管台灣民眾平均壽命為80歲,卻有高達七至八年的「不健康餘命」。換言之,老年人的各種生理疾病、心理疾病(老年憂鬱),使其成為健保預算的最大消耗者。
為了提高年長者的健康餘命, 政府積極推廣樂齡、樂活政策,期使民眾的晚年更健康。「晚美人生大調查」則探討民眾對晚年生活的準備程度, 是民眾「學習終活/善終」的預先提醒。
終活/善終,直接的說,就是「學習好好死」的過程,想要好好死,就必須做到「成功老化」,從生理、心理、人際、靈性、經濟與老年環境友善等六大面向來看,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面臨多重的健康老化障礙。
生理面向包括老年人常見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骨鬆、肌少症等;心理面向包括認知疾病,如失智症(失智:8%、輕度認知障礙:19%);情緒疾病,如憂鬱症(老年憂鬱症:全球高達10至20%);人際面向的孤獨(歐美盛行率:約三分之一)等問題。
「晚美人生大調查」的調查背景,是為了預防失智症(成功老化的阻礙)。而有些致病的危險因子,可以從生活習性來降低,例如低教育程度;糖尿病、中年高血壓、抽菸;中年肥胖、缺少運動;憂鬱、孤獨等。
想要改變這些危險因子,就是要學習(動腦);降低心血管疾病(血壓、血糖、血脂控制好)、地中海式飲食;減重(運動);增加人際互動、多曬太陽、「正念減壓」等,都有助於降低失智的風險。
簡單的口訣就是3 + 3。第1個3,是指三動:運動(陽光)、動腦(彈性思考)、互動(愛與信任的人際關係);第2個3,是指地中海式飲食、減少心血管疾病、正念減壓。
活著的時候就要「好好活」,降低可能致病的危險因素,但是疾病、老化,最後死亡,終究需要面對,想要善終,應該如何因應?
想要有美好的善終,勢必要先做好準備。在生的時候,要完全知道後面發生的事情,要「知始知終」。其中有兩個意涵:一個是「以始為終」,把今天當成是最後一天生活,也就是「一日一生」、「活在當下」。
另一個是「以終為始」,提早全面規畫晚年生活。包括簽署DNR(預立意願書)和AD(預立醫療決定);面對疾病的發生,因應的策略是「最適老化」,好好接受治療復健。除此之外,臨終時心理上能不能平靜?人際方面有沒有遺憾?是否有靈性方面的困擾?這些都應該列入「準備事項」。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