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以佛法觀點談照顧失智者之經驗-佛教對失智症的靈性關懷

企畫:編輯部;演講整理:吳秋瓊、吳立萍、趙阡宇;攝影:小顏
 
 
 
主講人:邵頌雄
多倫多大學依曼紐爾學院佛學教授

引言人:黃宗正
蓮花基金會董事長
台大醫學院理學院心理所合聘副教授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台灣精神專科教育醫學會理事長
佛教精神不可或缺的要素,包括「見證痛苦、深度傾聽、活在當下」,對應「四念處」的精髓「如實觀照」,就是貼近具體的身、受、心、法的當下,不經由任何的媒介或解讀,以真實的感受來關照真相,放下內心執著,從而有效的解除苦惱和不安。
 
以上作為失智症靈性關懷的信念,對照顧者來說,是初心的培養,也是自身修為的提升。

從稱呼改變看見靈性的本質

對我而言,今天的講題「佛教對失智症的靈性關懷」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更是我長期照顧母親的切身經驗。
 
我的母親,去年以高齡94歲往生,在此之前,老人家已經被阿茲海默症禁錮了15年之久。照顧母親的過程,我多麼希望對佛教靈性關懷有更深入的理解,從而給予母親更好的照顧品質。
 
有關失智症的靈性照顧,西方國家遠比東方發展得早,日常用語也比較嚴謹。
 
舉例來說, 中文稱「失智症病人」,翻譯成英文就是dementia patients(癡呆症患者),西方則早已改用「與失智症共處的人」(People living with dementia),或患有失智症的人。從稱謂上的改變,就可以看出西方看待患有失智症的人,不再是從「功能是否正常」的角度,而是從靈性關懷的觀點出發。
 
這也意味著,當我們使用「病人」稱呼,潛意識就是把人和疾病直接聯繫起來。如果從稱呼上改變,把焦點放在患者身上,就能意識到應該強調「人」而非「病」,尤其是面對「不可逆轉」的疾病。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需求與尊嚴,有了這樣的觀念,就能有效減少社會對失智症的誤解,從而給予更多的同理心,更多的理解與支持。
 
在佛經裡,也有很多經文提到,視佛陀為大醫王,關於老、病、死等都有各種深入的開示。
 
我們可以先來了解《Dementia: Living in the Memories of God》這本書,作者John Swinton,是從事精神病學和學習障礙領域的專家,在醫院、牧師領域工作多年。本書以基督教倡議的spiritual care(靈性照顧)觀點,建立失智症照顧的四大基本原則——
 
一、尊重患者的自主權。
二、慈悲的陪伴。
三、用心聆聽他們的聲音,關注個人在身體、社會、心理和精神等各方面的需求。
四、培養寧靜與自我的品質。
 
對失智症照顧者來說,這四大原則不僅是提醒,也是呼籲,尤其是第四項,照顧者內心的平靜和自我覺察。
 
(攝影/Bundo Kim)

見證痛苦傳導善意和慈悲

基督教對失智症靈性關懷提出的理念,值得佛教徒來學習。同樣的,在佛經裡,也有很多經文提到,視佛陀為大醫王,關於老、病、死等都有各種深入的開示。用白話來說,包括身體疾病與心理狀態之間的相互作用——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如何互動(並非上對下的階級關係),彼此互惠;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的深度培養;心的無條件開放(空性),尤其是對老、病、死的超脫智慧;正念修行,如何從悲傷、怨恨中解脫……等等。
 
這裡也要介紹一本佛教靈性關懷的書《The Arts of Contemplative Care: Pioneering Voices in Buddhist Chaplaincy and Pastoral Work》,書中提到佛教靈性關懷不可或缺的要素,包括「見證痛苦,深度聆聽,活在當下」。
 
這三大要素,其實都指向心,人們內心處於一種無條件的開放狀態。在大乘佛教、南傳佛教也有不同的形容詞,無論是哪一種形容,心的素質,都是很重要的條件。
 
在此我想集中討論「緣起法(佛陀所說一切法的本源起點)」觀點。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心理、文化、宗教、生活、社會階層地位、經濟條件、教育背景、信仰等各種非常複雜的因素融合而成。因此,當我們在服務一位長者時,不論是否罹患失智症,都要意識到對這位長者的人生軌跡所知甚少,也要記住他們的身分狀態是流動的,要尊重他們當下呈現的樣貌和狀態,平等看待,這正是基於慈悲的基本原則。
 
面對被照顧者的抗拒或情緒躁動,我們傳導的善意和慈悲的承諾,必須堅定不移;不論他們的文化背景、宗教、種族差異,都不應該去批判、改變或同化他們。這就是佛教經典強調的,不要執著於任何的「見」,因為這種「見」會成為與人互動的障礙。
不僅於此,也不應該因為文化種族、性別或宗教背景,對他人做過度的推測。任何一種標籤,都會影響我們對他人的認識,這也是一種「見」。
 
所以,佛教能夠提供對靈性關懷的貢獻,從造物者的角度來說,就是無論照顧的是什麼人,不要有先入為主的看法。

培養初心、鍛煉心智即修行

佛教說「初心」,是指初發心願學習佛法者。而「初心」應用在失智症的靈性關懷,是指保持開放無偏見的心態,以此對治我們內在的偏見,或習氣、行為模式;而佛教精神要素中「深度聆聽,活在當下」的素質,都可以視為培養「初心」而來的靈性成長。
 
傳統佛教所謂「正念」,就是讓我們放下先入為主的見地,或根深柢固的認知模式。這個過程不光是佛教靈性修行的基礎,也是佛教對文化適應,在不同年代、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範疇的方法,是一個不斷放下與建立心態的過程。對照顧者來說,也是一種修行的過程。
 
我們必須承認,很多與失智症相關的病症,都無法逆轉。即使如此,我們提供的照護方式,卻能夠深刻的影響與失智症共處的人,同時對於照護他們的人,提供了靈性成長的途徑。
 
阿茲海默症晚期的特徵,包括偏執、認知混亂、情緒狂躁等,對照顧者來說, 很容易導致「 慈悲疲勞」,或沒有提供良好照顧品質而心生內疚感,或在互動關係不太好時容易產生無力感,甚至是憤怒、怨恨。
 
在這樣艱難的時刻, 能夠為照顧者帶來安慰的,並不是他人的理解,或自我存在感,而是照顧者本身內在心智的培養;將各種艱難過程,轉化成修行的路徑,將種種恐懼、逃避,轉變成接受與同情。
 
佛經所言,「大悲心、同理心、無我」,這些精神就是「心智屬性」的培養;在最難的時刻,鍛煉我們的心智,就是最好的修行。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9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