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靈性的覺醒源自不完美的共修-
馬來西亞高齡長者靈性關懷需求與身心靈生命教育落實之經驗分享
企畫:編輯部;演講整理:吳秋瓊、吳立萍、趙阡宇;攝影:小顏

馬來西亞正向人成長中心願景長
引言人:陳秀丹
陽明交大醫院胸腔內科部主治醫師
蓮花基金會董事
教育部部定講師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內科學兼任講師
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委員
40年前,我第一次來到台灣,對台灣人蓬勃的生命力印象深刻,從此我每年都回台灣學習取經,因為同樣是多元種族融合的地方,我們馬來西亞華人的內心深處卻潛藏著一種「不完美」。
雖然不完美,但我們在不完美的互動中,修煉出更寬廣的生命格局,找尋靈性的覺醒;靈性要覺醒、覺悟,不只內在而已,也和先人一路走來的脈絡關係密切。
不完美的時空背景
馬來西亞是多元種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國度,當地華人需要自強不息,努力不懈,才能走出一片天。
我的阿公來自福建漳州,我是馬來西亞第三代華人。馬來西亞獨立至今已67年,我經歷過1969年發生馬來人與華人衝突的「五一三事件」。當時我還小但印象深刻,記得父親和當地華人組成自衛隊,避免馬來人攻擊。2023年馬來西亞電影《五月雪》,就是以這個歷史事件為故事背景發展的劇情。
這個事件很快就落幕了,接著父親他們談論的內容轉變為如何接納馬來、印度同胞,於是邀請他們參加中秋節晚會等活動,希望透過華人的節慶,讓不同族群也能認識我們,促進彼此的友好。
在這樣的情況下, 大部分的馬來西亞華人其實內心都很鬱悶。在中國大陸還未開放以前,我們的教育資源和娛樂資訊都來自台灣。記得小時候,父親帶我去戲院看李小龍的電影《精武門》,當看到李小龍砸破東亞病夫的牌匾時,他突然站起來大聲叫好,還拉著我也一起站起來鼓掌,那是心中鬱悶終於得到抒發的暢快。
後來他買了兩套功夫裝,我們父子倆一起穿著去看電影,走在街上我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但當我跟著父親的背影走在回家的路上時,可以感受到他難得抬頭挺胸的氣勢。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在哪裡?未來我要往哪裡去?……生活在原來不屬於我們的土地上,超過百年,雖然拿著藍色身分證,早已是道地的馬來西亞公民,但寄人籬下的感覺始終揮之不去。然而,即使面對再大的困境,先賢長輩們始終沒有放棄為下一代爭取源頭活水的母語教育。
很欣慰的是,如今馬來西亞是除中國大陸與台灣之外,中文教育保留最完整的國度。現在馬來西亞的農曆新年比台灣很多地方更有過年氣氛,還有正月初八拜天公、元宵節花燈節慶等,也都很熱鬧非凡。
可以這麼說,在馬來西亞華人心中,不完美是最重要的人生修煉,因為我們擔心文化滅失,一直盡力保存,也就捍衛得更有深度。
如今父親已經離世, 他對我的影響非常深遠。中華文化裡有一句很經典的話:「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但要如何發揚光大,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的一生不斷追求完美,但馬來西亞華人在特殊的時空背景下,必須包容許多不完美,如同著名社會學家厄尼斯特.科茲(Ernest Kurtz)說,「我們同時是精神的也是肉體的,是世俗的也是靈性的,否認某個部分,便是否認完整的自己。」
創辦正向人成長中心,人一生的究竟關懷
台灣有許多民間團體、基金會在推動生命教育,政府也提供較多資源,相較於馬來西亞政府這方面的資源缺乏,我們思考著民間可以做什麼?又如何推廣「生命教育」?
於是,2008年,我們在馬來西亞檳城創辦了「正向人成長中心」,不帶宗教色彩,而是以社會企業的方式運作,為企業和個人提供包括企業教育訓練、企業領導與管理諮詢、商業諮詢等服務,並將收取的費用投入支持機構推展各種公益活動。
生命教育工作,離不開「靈性」範疇!我們的願景是,啟動心田種籽的能量,培育正向成長的領袖,共創健康和樂地球村。我認為健康和樂,就是「乾坤清明造一,萬物共振和諧。」
我們思索「人生在走向死亡之路的過程中,如何愈老活愈好?」認為生命從小到最後一分鐘,都應當一回事,因此以「從小到大到老的究竟關懷」為方向,就如同陳秀丹醫師說的,「善終,從善生開始……」

我們對生命教育的定義是,「完成小我,成就大我,留下無我。」
所以,我們強調個人從養生(身)、養心(心)、養志(靈)等三層次做起,以「生生不息,厚德載物」為核心內涵。
養生,代表所處的環境,身體不好,光靠外在的藥石投餵是不夠的, 更重要的是內在能量的修煉;養心,代表精神層次,如找到存在的價值,是從內在的修煉加法;養志,代表靈性層次,也是人生的境界,要懂得放下,也要學會放下前面的放下,屬於減法,這是取經台灣休休文教基金會「休休」兩字的人生二階段境界。
心與靈,一個加法、一個減法,剛好取得平衡。然而,如果大環境出問題,個人也會陷入困頓,如在疫情期間,每一個人都是生命共同體,別人不好,自我就不可能真好。
像我最近看了牯嶺街小劇場《生命之河》2.0 版的演出,講述了照護者在面對親人逐漸失去生命的過程中,如何學會愛、學會放手、學會和解。全劇以水的流動隱喻生命的起伏,從自然界的水,聯想到自己是苦水、是淚水……當下我有很大的感觸,我不只是水,我也是海洋、天空的一部分,人與萬物共生息,如果沒有海洋與天空,我又怎麼能存在呢?
於是,我們開始「老人關懷」,從早期的「社會覺醒」活動——為阿公阿嬤製作美味的家鄉菜餚,體驗手作課、遊戲等,舉辦老人體驗課,讓年輕人戴墨鏡、耳塞、手套、護具,體驗老年人五感老化的感受;還有社區關懷活動,到老人院服務。
銀髮護老關懷協會,一起快樂玩到掛
然而,如何在活動中,回到正向人的核心價值更為重要。為了探索銀髮族的生命價值,我們到台灣學習, 並邀請台灣專家到馬來西亞教導如何照顧老人。也因此認識了阿丹醫師,對生命課題有更深入了解。
於是,2018年我們正式成立「銀髮護老關懷協會」,更有系統推動護老的生命教育,我們的願景是,「老有所能,老有所用,老有所成,一起快樂玩到掛!」立志整合更多的社會資源,促成更多社區據點,培育人才,擴大護老影響力。希望透過政策,活躍老化,點亮向老活著的尊嚴。
我們從正向人本身開始做起,邀約更多志工加入,進一步到社區舉辦活動,包括健身操、團體遊戲、手工製作、電影分享會、慶典、歌舞、線上應用學習……等等。例如疫情期間,在線上帶老人活動,要先一家一家教他們使用Zoom,學會後就可利用Zoom辦活動。
我們長期關懷老人,並將男女老幼連結一起。其實,活動只是媒介而已,更重要的是,透過活動讓大家學習生命教育,一起共修,提升內在靈性,這樣從年輕人到老人都能有所貢獻。
我們主要推動「跟(Follow)、耕(Explore)、根(Rooted)」重要觀念,意思是,你來「跟」我們,「耕」耘自己,認識自己到底是誰,尋找到自己的「根」,然後,把最好的自己用來貢獻社會、服務大眾。

像有位長者原本個性羞澀,這個、那個都不行,但透過活動過程,她慢慢轉變成為小老師,生命從不能變成能;也有許多長者原本沒什麼生命力,現在卻充滿活力,80多歲還可以帶領一群人跳舞。
最後,分享正向人的四個意涵——
一、活出正向:人能夠來到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非常積極正向的。
二、活得正向:我們要有正確的方向。
三、活好正向:我們要活得真像一個人。
四、圓成真相:要圓滿生命的真相。
二、活得正向:我們要有正確的方向。
三、活好正向:我們要活得真像一個人。
四、圓成真相:要圓滿生命的真相。
要做到這四點,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所以我們主張,人生排第一、事業排第二,要讓事業和人生成「一」,要止於「一」,也就是安身立命,是現代人公私領域的探索與重建。
馬來西亞華人有太多不完美,但跨越那些不完美,完美就出現了,因為回「家」的路,終極覺醒就在不完美與完美過程中。
生命是不斷往前走的旅程,老化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身體再怎麼照顧,終有敗壞的一天;不過,若能往精神、靈性層次修煉,一起共修,並找到平衡點,身體會迸出活力,讓生命鮮活起來。
走過年輕,走完一生,生命因為超越許多不完美而豐盛,期許未來的每一天,有愈來愈多人都可以大聲說,「我的靈性世界變大了!」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