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台灣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中心」專責培育臨床宗教師靈性關懷之我思、我見、我行
企畫:編輯部;演講整理:吳秋瓊、吳立萍、趙阡宇;攝影:小顏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
蓮花基金會臨床佛教宗教師總督導
大林慈院臨床宗教師顧問
引言人:鄭文烈
蓮花基金會董事
台北市觀音線協會前理事長
法鼓山關懷院顧問
蓮花基金會「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已邁入第24年!這不僅是佛教界史無前例的創舉,也成為全球安寧療護「靈性照顧」領域的典範。
我有幸在2006年接受蓮花基金會在台大醫院的培訓課程,之後投入臨床宗教師「靈性照顧」服務工作,至今也滿18年了。一路走來,親身參與見證了臨床宗教師培訓從草創期奠基發展至今的歷程。
人間佛教精神的實踐
靈性關懷缺少了愛,就無法進行!就如「台灣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中心」Logo的圖騰意象,靈感來自一位法師在醫院膚慰病人的動作,這個充滿愛與慈悲的動作,反映了靈性關懷的核心——愛。我認為,愛不必刻意為之,而是發自內心本能的一種覺受,不需要過多言語,就能讓病人和家屬感受到。
我記得有一次跟隨住院醫師查房時,有位病人一見到我,就眉頭深鎖。我主動關心並引導她說出內心感受,她含淚說,「師父,你終於來看我了!」簡單的一句話讓我明白:臨終病人內心深處期待的是靈性關懷,宗教師的存在,可以為他們帶來安定內心的支持力量。
一位臨終病人對我說,「師父,可不可以求佛祖讓我活久一點?我想陪五歲的兒子長大。」我深知醫療有其極限, 無法延長生命,但可以透過一起祈禱協助他平靜面對,陪伴他度過生命最後一刻。生命有限但愛無限,在愛的撫慰下,他能覺察自己生命的限度並接受事實。
《梵網經》提到,「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佛陀視病啟示「看病」對佛教修行的重要性。宗教師在生死現場見證生命的無常與苦難, 看到眾生的苦,發起慈悲心,也激勵自己不斷精進,以醫院為修行道場,落實人間佛教的精神。
系統優化培訓制度
「宗教師應該成為安寧醫療團隊的助力,而非負擔。」最初進入台大醫院培訓時,我深感挑戰重重。作為一名出家人,習慣了寺院步調,卻要面對跨團隊高速、高壓的工作環境;不僅要理解醫學術語,還要與醫療團隊密切配合,宗教師專業系統化訓練顯得格外重要。

因此,蓮花基金會20多年來逐步建立從基礎課程到臨床實習、臨床培訓的完整架構與機制——
整套訓練課程仿效嚴謹的醫學院培訓機制,培訓過程包括:基礎課程(初階、進階)、臨床實習前面試、第一階臨床實習、實習後甄審考試(筆試、口試)、臨床培訓、培訓後甄審考試(筆試、OSCE考試),須接受超過七百小時培訓,通過考核之後,才頒發臨床佛教宗教師證書,取得臨床宗教師資格。
臨床宗教師OSCE考試(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是全台首創,仿效醫療體系的OSCE 醫學臨床技能考試,原是用來評量實習醫生、醫學生的臨床知識、技能、態度。透過臨床宗教師OSCE考試,我們能了解法師的能力,發現問題所在,協助法師學習,並作為日後培訓方式調整的依據。
為提升整體照顧品質,蓮花基金會陸續成立「臨床佛教宗教師甄審小組」、「臨床佛教宗教師推薦關懷小組」,設立甄審制度,與醫院簽署合約,推薦取得證書的宗教師到簽約合作醫院服務,以保障宗教師與醫院雙方權益。也建立「靈性關懷員轉介制度」,服務場域從醫院擴展到社區及診所,並由臨床宗教師幕後督導。

不斷精進的訓練模式
培訓中心會定期舉辦在職教育、師資培訓、靈性關懷員實習。其中,兩個月舉辦一次的個案視訊討論會,是很重要的學習平台。由來自不同地區的臨床宗教師提出服務個案報告,並開放與會者相互提問與經驗交流;最後由一位地區宗教師與安寧專業醫師(蔡兆勳院長)總結指導,並分享臨床經驗。高效的學習模式,讓法師們得以快速成長進步。
靈性照顧課程講師的師資培訓,目前邀請盧鴻毅教授傳授演說技巧,訓練嫻熟於講經說法的法師們,如何用現代人能接受的方式、言語進行演說。
此外,編製「教戰手冊」──宗教師培訓手冊、靈性關懷員實習手冊,讓學員們遇到問題時能隨時翻閱立即解惑。2023年更編撰出版專業指引書──《陪你善終:跟隨臨床宗教師走入靈性困擾與靈性照顧之旅》,透過超過170則豐富的案例故事,一一剖析靈性課題與如何應對照護,也包括瀕死、死亡與悲傷等議題,希望更多社會大眾了解如何「善生、善別、善終」等生命課題。

從草創期到現在,蓮花基金會付出很多心力栽培宗教師,2023年「台灣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中心」榮獲SNQ國家品質標章醫護公益服務類團體認證,就是很大的肯定。
新時代的靈性陪伴
隨著時代變遷,臨床宗教師的服務已不僅限於醫院的臨終病人,而是提早介入,推廣至社區與居家照護。在病人尚且意識清楚時,提早協助病人處理內心的傷痛與未竟的情感。
為了提早介入,我們關懷範圍不限於最初的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以及家屬生與死教育。
而是擴展到靈性議題、生死議題、臨終心理現象研究、瀕死現象等實務性的評估。由於與病人進行會談的機會增加,宗教師還需具備臨終心理、臨終諮商方面的理解。
設立「 臨床宗教師關懷諮詢專線」,讓臨床宗教師能即時有效與病人、家屬進行溝通,尤其在疫情期間,可以為臨終病人送上及時的關懷與祝福,發揮很大的功效。
傳承與挑戰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臨床宗教師,需付出努力與耐心。從初階課程到臨床服務,兩年的養成期並不容易,必須嚴肅對待;唯有紮實的訓練,才能在生死現場為病人提供真正的幫助。
臨床宗教師不只照顧病人,也陪伴家屬。我們透過「反思」作業,協助宗教師做自我覺察、自我成長、改變心態,面對境界以同理心、慈悲心應對病人和家屬拋出的問題,法師往往能藉此訓練過程在短時間內脫胎換骨。
培訓一位宗教師,同樣也要不斷接受他拋出來的任何問題。臨床宗教師面臨著許多專業挑戰,包括如何幫助病人面對生死難題、從情感轉化的慈悲情懷、專業養成與學習、解行並重的宗教修持的印證、聖俗對立感的消融、以覺性為思維的臨床模式、支持系統的建立等。我們會協助法師從苦惱情境中找回自己內心的平靜,照見其中造成苦惱與困境的因,進而達到識苦離苦、身心自在的果。

靈性關懷並不是一項技術,而是對自我關係的和解。當我們深刻的認同自己,便能在臨床實踐中找到發心的力量。這也是一個自我洗滌的過程,每位學習靈性關懷的人,都需要勇於承擔並接受挑戰,以病人為師,從中學習和成長。
培訓臨床宗教師在實務運作上也面臨多重挑戰。首先,法師需要與醫療團隊合作,但有些法師難以接受團隊的指導,認為自己的方法比較有效。其次,臨床培訓時間長達六百小時,每天在醫院工作八到十小時,對法師來說是很大挑戰。
再者,學習課題多元,法師需研究臨終現象,照顧失智或不能說話的病人,這與傳統佛法開示大不相同,法師的會談能力必須加強。此外,人格特質、自我本位主義太強的人,也很難與團隊配合、接受指導。最後,培訓經費龐大,蓮花基金會投入大量資金,但能取得證書的法師寥寥無幾,成本太高也是一大挑戰。
臨床宗教師訓練需要傳承,以靈性照護為基礎的培訓,在制度確立後,我們開始著手師資的訓練,現今已有七位優秀的臨床宗教師通過講師訓練,我們期待優秀的臨床宗教師未來能遍地開花,利益受苦眾生。
綜上而言,雖然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之路艱苦難行,但我們願意陪伴臨終者走向光明大道的心不變,相信我們能歷境練心,境隨心轉,接受時代的考驗。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