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2024靈性關懷國際研討會-綜合討論Q&A 

文:吳秋瓊 攝影:小顏
 
蓮花基金會積極推展「安寧療護」、「靈性關懷」及「善生/善終教育」,迄今已屆30周年,於2024年11月23日(週六)假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舉辦「蓮花30而立暨2024 靈性關懷國際研討會——探討超高齡社會善生、善終與靈性關懷之需求」,現場和網路直播同步進行,共三千多人參與盛會。
 
靈性關懷國際研討會全體來賓合影。
研討會共有兩場開幕演講、六場專題演講,上午、下午各四場,以及兩場綜合討論,特別邀請國內外安寧療護相關專家,共同探討面對超高齡社會來臨,應如何從政策面與執行面落實在地老化,達到全人醫療的目標,以滿足民眾對安寧緩和醫療與靈性關懷的需求。
 
民間與政府一起努力,推動生死兩相安研討會在司儀張寶方董事開場介紹,回顧蓮花基金會30年點滴影片,同時在邱君慧老師和陳慧慈執行顧問古箏演奏「感恩的心」悠揚樂音中揭開序幕……
 
黃宗正董事長首先向現場貴賓致歡迎詞,感謝從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遠道而來的貴賓,蓮花基金會夥伴,關心安寧緩和醫療領域的好朋友們。並邀請衛生福利部邱泰源部長、王正旭立法委員、基隆市衛生局張賢政局長上台致詞。
 
邱泰源部長先感謝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榮基教授,自承個人今日成就,都要歸功於陳教授的指導與提攜,並進一步表示,衛福部的首要工作,就是推動「生死兩相安」,未來也將持續進行安寧照顧相關的各種計畫,相信學界、醫界、政府,都會繼續支持完成蓮花基金會的願景。
 
黃宗正董事長致詞歡迎各界貴賓。

 

張寶方董事研討會司儀。

 

邱泰源部長衛福部邱泰源部長表示,首要工作就是推動「生死兩相安」。

 

王正旭立法委員分享癌症照顧經驗。
王正旭立法委員以從事癌症照顧近40年的經驗分享,從安寧緩和醫療團隊獲得許多學習機會,深刻體會到目前法規仍需精進和改善,未來有關靈性照顧,應有更多的資源挹注。
 
基隆市衛生局張賢政局長(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理事長)表示,過去在民間工作時,期待政府多做一些,現在到了政府部門工作才理解很多工作,需要民間部門的力量,不論是靈性關懷宗教師的護持者,或關注這個主題的人,不論身在何處,大家一起努力,就可以為民眾身心靈健康做最好的貢獻。
 
上午場綜合討論Q&A,圖座位右起分別為主持人張達人執行長、蔡兆勳院長、程劭儀主任、張賢政局長、黃宗正董事長、許志成執行長、黃漢立副主席及其夫人陳莉莉女士。

上午場綜合討論Q&A

上午場,先後由黃宗正董事長、程劭儀主任、邵頌雄(Henry C.H. Shiu)教授、黃漢立(Raymond Ng Han Lip)副主席進行開幕及專題演講,引言人分別為張賢政局長、蔡兆勳院長、黃宗正董事長、許志成執行長。
 
中場綜合討論,由天主教仁慈醫療財團法人張達人執行長主持,與談人為上午場主講人與引言人,現場來賓針對上午四場演講內容提問。
 
張賢政局長
基隆市衛生局張賢政局長表示,政府非常需要民間團體力量。
 
陳榮基榮譽董事長蓮花基金會陳榮基榮譽董事長,特別感謝臨床宗教師20多年來的努力。

 

楊玉欣前立法委員到場致意。
提問一:目前採取團體ACP(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註記,條件是否過於寬鬆?張賢政局長表示,法規嚴謹也期待有家屬參與,然而不同民眾有不同需求,他認為應該強調ACP 的核心精神,重視病人的自主意願。
 
提問二:疾病發生時,人在國外要怎麼辦?台大醫院金山分院蔡兆勳院長提出解釋,ACP是意願表達,各國醫療團隊應該都有共識,也會遵從病人的自主意願。
 
提問三:ACP不夠客製化,有無解方?程劭儀主任表示,一張表格的確難以滿足所有人,下一階段有機會再做調整,會更加客製化,希望可以考慮簽署人目前的狀態、疾病的發展、問題林林總總,把表格分類,盡量化繁為簡,達到量身訂作的可能。
 
邱君慧老師和陳慧慈執行顧問古箏演奏。
提問四:新加坡醫師對擔任病人醫療決策者的責任,會不會感到抗拒?由程劭儀主任翻譯,黃漢立醫師回答如下: ACP 就像個三角形,病人在最上面,下面兩邊是家屬和醫療團隊,還是以病人的意願為主。舉例來說,漸凍症末期時,病人主張不要抗生素等維生醫療,但家屬持相反意見,最後醫師還是以病人的意願為主要依據,新加坡和台灣一樣,醫療代理人並不能推翻或改變病人最初的意願。

下午場綜合討論Q&A

下午場,先後由陳登福願景長、彭仁奎主任、陳炳仁醫師、普安法師進行專題演講,引言人依序為陳秀丹醫師、林明慧主任、莊榮彬醫師、鄭文烈董事。
 
中場綜合討論,由陳秀丹醫師主持,與談人為下午場主講人與引言人,現場來賓針對下午四場演講內容提問。
 
上午場綜合討論Q&A,圖座位左起分別為莊榮彬醫師、陳炳仁醫師、鄭文烈董事、普安法師、主持人陳秀丹醫師(林名男醫師臨時出公差)、陳登福願景長、彭仁奎主任、林明慧主任。
提問一:醫療先進,失智症患者卻逐漸上升,原因為何?高醫大陳炳仁醫師回答,環境危害嚴重、生活型態改變、疾病和壓力,都是現代人失智的潛在風險。黃宗正董事長則補充,醫療進步,使得平均壽命提高,除了環境因素,老化仍是失智的主要原因。
 
提問二:分享靈性關懷和ACP關聯性為何?林明慧主任表示,兩者之間的關聯,是心願完成。病人在臨終時,根據ACP的簽署內容,就會完成病人的心願,倘若沒有預立醫囑,醫療團隊勢必會延續病人的生命,這是病人希望的嗎?善終,就是在生命的末期做出最好的決定。
 
提問三:在不完美的環境之下,如何提升靈性的成長,達到社會共好?陳登福願景長分享馬來西亞的經驗,在多元文化,多元種族的背景之下,把自己最好的價值,貢獻給社會。
 
提問四:如何讓臨床佛教宗教師,願意留在第一線?普安法師表示,包括訓練模式的調整,提供食宿,不必舟車勞頓,多出來的時間可以在臨床學習。以病人為師,學習成長,需要發心,願意承受,才有可能繼續留在臨床。
 
提問五:在高齡社會進行緩和醫療的挑戰與解方,包括政策,文化挑戰,面對這些挑戰,是否有成功的案例或國際經驗?彭仁奎主任表示,歐美國家在緩和醫療布建上面,遠比台灣快很多,目前已經有緩和醫療帶到非癌症病房的例子,包含醫療院所、長照機構,專科醫師都做專業培養,的確可以照顧很多人,老人醫學也很周到,但效能不高。歐美人口老化的速度緩慢,不像台日韓等東亞國家,雖然我們面臨快速老化的困境,但是我們調整因應的速度很快,可以跟上醫療的變數,加上我們有相當好的法律基礎(DNR, AD),目前面臨的是民眾的健康識能、緩和醫療團隊人力不足等問題。
 
提問六:居家醫療的觀念很好,但是對照顧者的身心靈是否有相關的評估?陳炳仁醫師表示,把照顧者(家屬或外籍看護)視為居家醫療的團隊成員,醫護人員和照顧者建立友好關係,就有同理與共感的存在價值。
 
提問七:家是否並不等同於醫院?居家醫療是否會過於醫療本位?陳炳仁醫師強調,以美國、法國、西班牙做居家醫療為例,是把家升格為醫院的規格。主要的目的,是讓病人在熟悉的地方生活,並持續獲得醫療,並非把家變成醫院,而是把家變成最合適的醫療照顧場所。
 
下午中場休息,來個搶答小遊戲,有獎品可拿,現場來賓紛紛拿起手機掃描QR-CODE回答提問。
彭仁奎主任補充,主要照顧者記錄病人每天的血壓,排泄的紀錄,醫療人員和居家照顧者保持聯繫,掌握病人的狀況,從病程的即時掌握,去觀察病況發展,目前用藥是否得到好的成效,這是居家醫療的重要功能。
 
林明慧主任也補充,癌症末期病人需要的是解決痛苦,由醫療人員到家裡協助病人的痛苦得到緩解,這也是安寧療護的精神。當病人無法表達意願時,需不需要打針、使用抗生素、繼續提供醫療照顧?身為醫療團隊的一員,不要過度醫療本位,也是我們需要深思的課題。
 
最後陳秀丹醫師也呼應學員的提問,身為醫護人員,因為臨床經驗更容易看見無常,反而不知如何著手準備自己的臨終。陳秀丹醫師呼籲所有的醫護夥伴們,社眾朋友們,重視生命品質的人,尤其是醫療領域的工作人員,一定要看到病人的苦,唯有看見了痛苦,才有力量放下!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9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