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第一屆靈性關懷員實習後甄審-為社區安寧療護添生力軍
採訪撰文:葉文鶯
「在關懷病人的同時也在開發自己的靈性。」蓮花基金會針對社會大眾開辦的第一屆靈性關懷員南區培訓課程,10月27日在大林慈濟醫院舉行臨床實習後甄審考試,取得認證資格的學員陳鶯鶯道出自己最大的成長。

「過去護理師普遍有個迷思,認為靈性困擾可能與宗教有關。」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杜宜儒說。在培訓過程中,她發現靈性關懷並沒有濃厚的宗教意味,而是深刻了解病人臨終的情緒、語言和行為,透過傾聽和陪伴技巧,同理病人的擔憂。
臨床實習是培訓的重要環節,蓮花基金會陳湘溱執行長指出,學員由臨床宗教師帶領進入醫院實習,期間聆聽安寧團隊交接班、探望病人,相當於初次嘗試加入安寧團隊。實習後繳交報告並通過筆試與口試甄審,合格的第一批學員將隨宗教師走進社區服務,基金會也正積極洽談南部社區的友善診所進行合作。
不僅給予安慰,更要看見靈性需求
甄審考試當天,學員年齡偏高,既要筆試也要分組接受團體面試,難免緊張。基金會執行顧問陳慧慈趨前關懷,發現有些學員手心都冒汗了!第一屆靈性關懷員的培訓與甄審制度,是基於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培訓經驗而制定。自2005年,針對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發展「本土化靈性關懷」系列課程;2020年又納入靈性關懷員的培訓,課程標準不斷在修訂。如此嚴謹的培訓與甄審制度都出自陳慧慈顧問的精心策畫。秉持早年辦理佛學院僧眾教育親力親為的態度,她一路走來可謂竭盡心力,只為了「讓人有法可得,不空手而歸!」
靈性關懷員與醫院志工服務有何不同?長年在大林慈院擔任志工,學員陳鶯鶯深有體會。「以前是與病人話家常,以身體的照顧和心理的陪伴為主,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對於靈性關懷感覺比較縹緲。」在五天的臨床實習期間,她陪伴安寧病房的病人做生命回顧、協助完成心願,也嘗試分析病人的靈性困擾及如何關懷,並探討「到底陪伴了什麼?」她發現靈性關懷變得較為具體。
「不僅安慰病人,靈性關懷員要看出病人靈性方面的問題所在。」甄審委員見溟法師肯定許多學員長期擔任志工,本身就具備親和力,案主願意與他們分享心事,如此已十分難得。他建議學員在關懷病人之前,先了解病程並給予肯定。有時因疾病來得過於突然,病人可能難以接受,應觀察他們是否恐懼死亡或有其他擔憂。即使無法深入了解,至少能提前發現問題,適時將病人轉介給臨床宗教師。

服務也是學習,提升反思與覺察力
「靈性關懷是支持病人有力量面對死亡;在靈性照顧的過程中要像一面鏡子,支持病人和家屬承受現況的痛苦,協助他們找到心靈安定之所。」甄審委員、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林明慧醫師指出,陪伴病人經歷病苦與死亡並不容易,因此靈性關懷員的甄審標準,首要考量就是學員在接觸病人與家屬時,是否會對他們造成傷害?其次,作為靈性關懷員,陪伴的過程,是否會對學員的心靈造成傷害或引發內耗?


林醫師指出,未能以案主為中心,甚至將自己的生命經驗投射在病人身上,這不但缺乏同理,自己也容易耗竭。從事靈性照顧可說是破除自我執著,「無我」、「慈悲」與「智慧」的修煉。
擔任甄審委員的家庭醫學科莊榮彬醫師長期投入居家安寧療護,早年在恩主公醫院服務便有固定志工隨同居家訪視。他表示,醫護人員的時間很緊湊,藉由志工持續關懷案家,提供團隊有關案主的家庭關係或衝突等重要訊息,對於安寧照顧的推進有很大的幫助。
「靈性關懷員不只是單向的服務,更重要的是一項學習。」他說,許多人對「死亡」的過程心懷恐懼。然而,從事靈性關懷,看見病人因為有所準備而能安詳往生,這也是透過人生經驗的學習,讓自己更認識死亡,這是雙向得利的學習。
「我覺得自己不夠勇敢。」接受面試時,曾麗燕坦承,她照顧的病人面臨多重癌症轉移,家屬卻不敢在病人的面前談論病情。聆聽病人訴說對晚輩的擔憂,她也只能在家屬面前複述;無法對病人告知病情,也沒有勇氣引導進行「四道」人生。
「其實這就是勇敢!」莊醫師肯定曾麗燕的不夠勇敢。「甄審人員不是只來給評分,他們慈悲的溫暖就是很好的典範。」曾麗燕也相應留下深刻的感受。
陳湘溱執行長觀察到,有學員以為在培訓課程已經學會如何與病人互動,以及評估病人的靈性需求;但當他們進入病房實習時,聽見病人形容自己宛如在「等死」,仍會感到不知所措,甚至過往在家庭中所遭遇的問題也隨之浮現。
「由病人的困境進而聯想到自己的困境,因此產生很大的反轉,這是所謂心理上的退位。當學員退回來處理自己的困境,這會讓他們變得更謙卑,也更加敬重對方所遭遇的困境。」她認為這反而是好事。
有位學員因為被病人拒絕,不禁想起也曾經不被青春期的孩子接納,「我發現原來自己求好心切、標準很高。」林明慧醫師樂見學員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不會輕易去教導或企圖說服病人應該如何。見溟法師也肯定學員的反觀自照,是當志工最大的受益,「在關懷陪伴他人之前,也要好好陪伴自己、觀照自己。」
聽出弦外之音,正視情緒融入陪伴
杜宜儒在實習時陪伴的長者,因腫瘤變大,對愈來愈接近死亡感到擔憂,家屬的顧慮卻是要不要進行手術。於是,病人以「不用啦!沒關係啦!」委婉表達拒絕。杜宜儒聽出病人的害怕和無助,她在培訓課程學會如何往下探問,而她的陪伴也讓病人敞開心扉,表達希望順其自然、落葉歸根的心願。
「靈性關懷的切入點不一定是宗教,也可以是一個人的核心思想,是支撐一個人的人生信念或價值觀。」杜宜儒在培訓期間也與工作單位的年輕護理師分享經驗,提醒在服務時感受到的「難受」不一定完全來自病人,而是面對的情境觸及自己內心的陰影。
「每個人從小到大難免經歷過失落或創傷,卻很少有機會聆聽自己的心聲。」她鼓勵同仁正視自己的情緒避免內耗,在臨床工作中才不會以冷漠的態度面對死亡。對此,她感謝臨床宗教師的指引,讓她得到啟發。
「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但遇到了,情感的起伏是真實的,你要去看清楚。」
甄審委員、成大醫院臨床宗教師宏琳法師回顧,他在臨床宗教師實習階段,服務時遇見一位與自己過世父親相仿的病人,不意勾牽出未竟的悲傷。情緒崩潰的他躲在角落哭泣,對於自己的情感投射感到震撼。
他認為情緒必須要有人支持,而關懷病人最好像一張白紙,避免帶有個人色彩。「應融入他們,而不是帶著我要幫你的心態。病人需要的只是陪伴和了解。」欣見第一批靈性關懷員的誕生,宏琳法師肯定每位學員的用心。
由於評估病人靈性困擾和需求的能力有賴於臨床經驗的累積,陳慧慈顧問指出,基金會重視學員的後續再教育,靈性關懷員與臨床佛教宗教師皆為六年換證一次,服務時數和繼續再教育的積分都必須達到標準。未來學員將分組,在帶領法師指導下展開服務。南部診所或社區病人若有靈性關懷的需求,都可以轉介給基金會臨床宗教師,由志工小組提供相關服務。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