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蓮花歲末祈福感恩會-臨床宗教師和靈性關懷員授證宣示
採訪撰文:吳秋瓊
蓮花基金會2024年歲末祈福感恩會,邀請本會董事、志工、合唱團、臨床宗教師、靈性關懷員等共同參與盛會。12月28日一早,從台北和嘉義的嘉賓分別南下和北上,前往歲末祈福感恩會地點——見溟法師的道場「淨覺苑」會合。
期許成為亞洲一流善生善終教育服務中心
歲末祈福感恩會儀式開始,首先恭請見睹法師主法,帶領所有人唱頌楊枝淨水讚,與會者一一向藥師佛前獻心燈,接續恭誦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悲咒、觀音偈、觀音聖號、三皈依、回向等,為護持基金會的所有大眾祈福感恩。
見睹法師向在場所有人開示,服務人群,不免會遇到負面的情緒回饋,凡人應學習觀世音菩薩慈悲的精神,領受眾生所有苦難的聲音。普門的意思,就是一切沒有分別的去關注眾生,用純粹的心,空性的智慧,給予他人溫柔慈悲的力量。

「淨覺苑」主供奉藥師佛,在此舉行「臨床佛教宗教師暨靈性關懷員」授證儀式,意義更為非凡。2024年有中含法師(已在為恭醫院服務)、寬欣法師(即將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常禪法師(即將赴陽明交大附設醫院)、演禪法師(已在大林慈濟醫院服務)等四位法師通過臨床佛教宗教師甄審;靈性關懷員共有45位(7位法師、38位社會人士)通過甄審。
授證儀式由黃宗正董事長頒發「臨床佛教宗教師」、「靈性關懷員」證書,總督導普安法師帶領臨床佛教宗教師與靈性關懷員宣誓,誓言以「保證自己以病人為中心,奉獻一切」為主旨,秉持尊重與愛的態度為病人及其家屬服務。
黃宗正董事長表示,蓮花基金會成立30年以來,包含靈性關懷員和安寧志工,已經服務超過80萬人次,未來也將恪守蓮花基金會的使命,積極推展「安寧療護」、「靈性關懷」及「善生善終教育」,開創善生善終的人間淨土,成為亞洲一流的善生善終教育服務中心,暨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育中心。
歲末感恩會禮畢前,由黃宗正董事長向見溟法師表達謝意,同時頒發感謝狀。見溟法師是臨床宗教師暨靈性關懷員甄審委員之一,對於學員的學習態度給予高度肯定。見溟法師表示,我們抱持同樣的理念,都希望能夠讓眾生離苦得樂,但也請謹記,照顧他人時,首先要照顧好自己,唯有自己的心靈先富足了,才有更大的能力和動力去領受眾生的苦難。
以病人為中心,見證眾生的受苦
今年歲末感恩會特別舉辦「臨床佛教宗教師暨靈性關懷員」宣誓及授證儀式,令人感到雀躍與欣慰。蓮花基金會臨床宗教師總督導普安法師表示,非常期待宗教師或靈性關懷員,不僅有倫理觀念,也具有使命感和榮譽感。
普安法師表示,同時也想印證靈性關懷的照顧過程,是否可以被系統化和課程化。尤其將宗教師的訓練經驗複製到靈性關懷員,「我發現了令人感動的現象,就是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所需要的情感都是一致的。」不論是宗教師或關懷員,心理都會急速產生改變,很多以前走不過去的關卡,現在就比較容易看透;例如以往和家人相處不好,比較以自我為中心,經過靈性關懷的培訓過程,在第一線陪伴照顧病人,看到病人的身體慢慢從衰敗走向死亡,連回頭的機會都沒有,這一刻,他們覺察到自己的狀況是多有福報,更要好好的珍惜生命。
培訓課程的設計,最後一項是陪伴個案的心得報告,從中能看到靈性關懷員或實習培訓的法師,開始檢視自己內心存在的課題,有這樣的反思,就具備陪伴者的良好特質,因為能感同身受了。

普安法師強調,不論是實習法師或培訓法師、靈性關懷員,課程與訓練的程度不同,宗教師靈性關懷員在受證之後,接下來還有六百小時的臨床訓練,後續也會設計在職教育課程,需不斷精進。很多人問,「慈悲心要如何啟發?」其實就是去見證眾生的受苦!





最初對「靈性關懷」有概念,是在僧團時期,看到已經修行三、四十年的法師,生重病到臨終時,同樣會面臨靈性困擾,演禪法師形容是「當頭棒喝」,當時就尋思,可能半個世紀之後,自己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此後,他開始關注「靈性關懷」的各種作法,直到遠在美國的師兄提醒他,以佛教法師的身分投入靈性關懷領域,不論信仰或文化,台灣都是最適合的場域,這也是演禪法師參加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的初衷。
比起以前法師出現在醫院,總被認為是臨終關懷的暗示作用,演禪法師說,從培訓實習的過程,反而看到病人歡喜的面容。在實習過程也遇到幾位個案,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長背景,每一位個案都不一樣。對他個人最大的啟發,就是以往受的訓練,著重在佛教義理,自我修持;靈性關懷則強調「以病人為中心」,以往是滔滔不絕的說,現在是深度聆聽病人的傾訴,在培訓過程中,內心必須經過這樣的角色轉換。

服務他人之前,最先是自己受惠
長年在大林慈濟醫院病房、癌症中心服務的魏江月霞師姊,今年78歲,談起受證為「靈性關懷員」直言,參加關懷員訓練、實習,把所學應用在身邊的朋友身上,覺得非常欣慰。
魏江月霞的「社區個案」,是平日就熟識的慈濟師姊,當時聽說師姊生病住院,出院之後去家裡探望,觀察到師姊的氣色不佳,時間應該不多了,於是和一起參加關懷員培訓的學員討論,是否可以列為個案做靈性關懷?後來把培訓課程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病重的師姊身上,完成心願,陪伴她安詳走到生命終點。魏江月霞覺得所學有用,祝福別人也肯定自己的付出。自謙年紀這麼大,還有人「願意用我」,還被需要,覺得生命更有價值。
經過靈性關懷員培訓課程,魏江月霞發現,以前在心蓮病房陪伴病人,似乎很少觸及靈性關懷部分,沒有深入了解臨終病人需要的是什麼?也許當時有做到靈性關懷,但感覺不深刻,不像上課那麼具體,而且有清楚指引,有系統的教學,初發心都相同,只是技巧可能不足,無法深入了解病人的需求。
魏江月霞也坦言,一開始聽到靈性關懷需要實習,就覺得不是都一樣嗎?都是在做,做就對了!結果實習之後,才了解原來不只是服務他人,更重要的是自我學習與覺察。每個人最後都要走這一遭,「準備」很重要。
現年68歲的劉玉珠,也是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和癌症中心關懷志工,坦言參加靈性關懷員培訓,最先受惠的是自己!劉玉珠的父親高齡96歲,前年跌倒後健康開始衰退,出現失智、譫妄現象,家人非常擔憂、驚惶。關於父親出現的現象,她一一為家人解釋,這分安定的力量,正是來自「靈性關懷」培訓課程的應用。
靈性關懷員實習結束之後,劉玉珠陪在父親身邊,讀誦《阿彌陀經》,帶著家人一起描繪觀音像,把祝福都貼在牆上,這樣的陪伴讓父親安詳走完這一生。劉玉珠說,爸爸臨終的過程,家人都很心安,參加靈性關懷員培訓,本來是想服務他人,其實真正受惠的是自己。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