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陪伴】

生命回顧,看見哀愁與希望

文/普安法師(蓮花臨床宗教師督導、大林慈院臨床宗教師顧問)
 
我什麼時候才會死?」「我還剩多少時間?」「我是不是要死了?」
 
居家護理師家訪回醫院後向我提到,「筱麗滿臉愁容,一連串的疑問,我竟難以回答。從醫療角度看她應該還有一段時間,但感覺她活得很苦,師父您能到居家看看她嗎?」
 
筱麗六十六年的人生,一直單身。三年前發現左側乳癌後,即開始進行化療及口服化療藥物,並於同年進行切除;後續持續治療,卻仍有肺、肝、淋巴轉移問題,直到去年轉安寧共照,今年銜接居家照顧。
 
筱麗雙足水腫行動不便,癌症轉移的傷口時刻折磨著她,讓她痛不欲生。初次居家探視時,大面積傷口的獨特氣味充斥房間,筱麗低頭敘述身體的痛苦,同時不斷道歉讓我們遠道而來,只為了探視她。
 
為拉近彼此距離,我提到,「庭院裡長了很多野菜,妳照顧得很好喔!」筱麗對這個開場很意外,一再強調,「身體不舒服都沒出去走走,都是自己生出來的,不是我種的啦!」
 
信任關係建立後,關懷她遇到什麼困難,是什麼情況下她覺得要死了?筱麗說,「最近晚上躺在床上時,常覺得一口氣吸不上來,如果要走了應該就是這樣吧?所以我應該時日無多了。」這讓我感到不捨,身體的疾病及惡露的傷口氣味,讓她感到自卑與孤獨;寂靜夜晚獨自面對死亡的來臨,該是多麼徬徨無助。
 
生命回顧總是打破疆界的最佳方式,我引導筱麗談談她最想分享的事。回憶十幾年前家中父母生病,已嫁娶的姊弟討論由筱麗回來照顧兩老,她放下工作及自由,義無反顧承擔起照顧責任;直至今日,她為此事感到懺悔。
 
我以為她是沒有照顧好父母而愧疚,筱麗澄清,「如果可以再選擇一次,我不會做這個決定。因為生病後才發現自己不願拖累別人,但面對經濟壓力,每個決定及金錢的使用都讓我備感為難,尤其後續的醫療費用。母親因慢性病及老化常進出醫院,如今的我也無力再照顧她了。」層層的擔憂及對生命的無望感壓垮她求生意志,自律甚嚴的她無法再接受這些困頓,一心求死。
 
「如果能重來一次,我不要再過那樣的人生。」筱麗情緒低落的說。
 
這場生命回顧協助筱麗重新檢視過去的生命軌跡——挫敗的人生讓她不斷自我否定,對選擇感到失望,希望早日解脫;自身疾苦難以處理,卻又擔心住院的母親是否安適?一面求死,卻又不斷詢問醫療如何協助?種種困頓與無奈,也讓善良的她對曾虔誠信仰的宗教失望了。

活在傳統下的壓抑女性

從生命回顧中,看到她孤獨的人生及早期未婚女性的時代悲哀,筱麗如同是隻被困在籠中的鳥,渴望解脫得到自由但又自覺責任未了。
 
我同感她的受苦及慈悲, 願意承擔起這麼多的責任, 在工作及盡孝道中選擇後者, 直到今日仍擔憂住院的母親。我們交流著那個年代女性背負的責任, 我想她需要的是被關懷及理解,身體的病痛能被減輕,這受苦的人生能在回顧時有個抒發的出口。
 
我回應筱麗,「這沒有對與錯的問題,而是您做了一個非常勇敢的決定,孝心讓您堅持到現在,為了這個決定您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您說的我都能理解。」苦悶的心理終於遇到懂得的人,笑容在筱麗的臉龐逐漸綻放。
 
 
(攝影/Nahid Hatami)
兩週後,居家護理師再度邀約,筱麗想請我再去探視她。這次見面,換藥的時間變得更長了;換藥完,見筱麗走路似乎比較穩健了,我關心她這兩週的身體狀況。腫瘤已更深層的侵蝕肌肉組織,整個胸口感覺被無形壓擠,讓她無法呼吸,且加劇的疼痛感煎熬她僅存的意志。
 
我又詢問最近她的心情如何?她陷入沉默,不久後淡淡的說,「該死的人是我不是她(母親),我的癌症比較嚴重……但她卻走了。」我警覺到她的失落情緒,關心問道,「怎麼了?發生什麼事情了?」筱麗說,「上週醫院突然通知媽媽走了,我想不起來是幾號,只記得我趕到醫院,她已經離開了。上週辦完告別式,她的人生結束了,我卻還在這裡。為什麼死的人不是我而是她?」
 
這件事無疑是壓垮她生存希望的最後一根稻草,她的悲傷在此刻爆發,受苦的人生似乎沒有意義了,存在也沒有意義了,身體的痛苦,心理的失落,她的未來不知何去何從?

因為生病開始反省人生

我詢問筱麗對於宗教的看法,她認為,宗教是讓人解脫煩惱,但深入後發現宗教的制式化似乎淪為形式而已,所以她開始思考宗教的意義是什麼?理解她的想法後,我請她分享現在如何看待宗教?筱麗說——
盡力完成這世間的功課,開始省思自己跟別人的關係,回想是不是曾經對不起他人,我向對方道歉懺悔。如果他還在世,我必當面請求他原諒我;如果他不在了,我在心裡虔誠的為自己的過錯道歉。讓心裡沒有罣礙,活在當下。
 
因為病苦,我不埋怨過去種種,但看到生命的無奈及辛苦,也曾對生命及人際關係感到失望。
 
一直詢問我的死期, 是因為我要做最好的準備,不要麻煩別人。但現在我想要好好善終,回報你們對我的關心及照顧。感謝在生命最後,讓我受苦的人生感受到希望及溫暖。我願意回報你們為我的付出,讓自己好走,讓你們放心。
 
安寧療護的真諦是讓病人在生命末期得到全人的照護;「陪你善終」不是口號,而是在生命的幽谷提燈伴行,溫暖前行者,也溫暖臨終伴行者,感動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人生雖苦,但在崎嶇前行中,我們能為彼此獻上最珍貴的祝福與送行,我想這是靈性照護的核心價值。
 
(攝影/Saiph Muhammad)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80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