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人際實踐力

專題企畫/編輯部 採訪撰文/吳立
 
黃宗正/蓮花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根據《晚美人生大調查》統計,人際實踐力運用——參與學習團體、人際互動團體——是樂活準備達成率最低的一項,僅二五‧ 一%,顯見中高年齡甚少或不參與相關人際互動活動。
如何鼓勵或吸引他們走入人群,參與活動,提升人際實踐力?人際互動對於中高齡者的身心又有哪些影響?

面對日漸老化的態度

「老化是人生必經過程,一旦直面老化,心中難免感嘆,這種現象古今皆然。」黃宗正醫師舉古人為例——
唐代白居易,是最常詠嘆老年的詩人之一,他曾寫信給好友劉禹錫,「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劉禹錫回信,「人誰不會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髮稀帽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雖然提到年老的消瘦及一身病,卻也有對人情世事的深刻體悟,帶來智慧與經驗;太陽雖西下,但還能放出滿天霞光,晚年人生依舊可以燦爛。
 
態度, 是決定健康老化的重要因素。黃宗正表示,古代資訊不發達,詩人感嘆時光催人老,但不會抱怨太久,會轉化心境,寄情大自然,還有老友可以通信互訴近況,便能喚起對生活的熱情,更重要的是劉禹錫面對年老的樂觀態度,值得效仿。
 
黃宗正觀察,在醫界裡許多九十幾歲的教授,仍然每天固定到研究室,也有開門診持續行醫或進行研究及教學。不可諱言,中高齡者是否能有意識主動與人際互動,取決於個人面對老化的態度,以及個性和習慣。
 
參加「自利」的學習團體,有助身心健康。
人際互動是一輩子的事,人的一生從小就在學校、職場交朋友,不論被動或主動,都可以從中學習成長。到了中年以後更要和朋友保持聯絡,打打電話,或相約出來走走,彼此分享生活近況,像詩人一樣用欣賞的角度看待中老年,也會過得比較快樂豁達。

「三力」提升參與意願

有一位七十幾歲的國小老師,坐著輪椅由兒子推進醫院診間。他說媽媽長期憂鬱、焦慮,覺得一身都是病,活著沒意義,什麼事都不想做,想請問醫師有沒有辦法改善。
 
我交代病人及家屬,一定要「三動」:動身體、動腦及人際互動。接下來幾次看診,兒子說媽媽持續參加宗教團體舉辦的學習活動,比較沒有像之前那樣總是唉聲嘆氣,也會開心笑了。
 
在一次看診的適當時間,我鼓勵她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後來,他們再來門診,她說,自從簽署預立醫囑後,放下了很多事,感覺就像是撥雲見日,心中豁然開朗。
 
後來國小老師過世,兒子來醫院找我,他拿了一張紙,上面是媽媽交代他寫下的:這一生最感謝的就是黃醫師……
 
黃宗正表示,這位國小老師的轉變,最主要關鍵就是參與人際互動團體。
 
目前台灣有各類的人際互動團體,包括「自利」的學習團體,如讀書會、自學團、樂齡課程;以及「利他」的人際互動團體,如社區活動、志工團體、公益團體等。又如蓮花基金會培訓志工,同時也設計讓志工參加的各種學習課程,兩者兼具。
 
即使有這麼多人際互動團體可選擇,但最大的問題是,中高年齡者不願意走出來,並非身體健康不允許,而是沒有動力。因此,如何讓七五%中高齡者願意走出來,就是一大挑戰,也是「人際實踐力」努力的方向。
 
黃宗正認為,要讓大部分的中高齡者願意走出來參與課程或活動,必須各方協力配合才比較有機會,為此提出「三力」觀念——外力、吸引力及助力。
 
「如果中高齡者本身沒有參與的動機,就需要醫師給的外力——社會處方箋。」身為精神科醫師,他為國小老師開出的就是社會處方箋,源自於二○一九年的英國,是一種非醫療介入,需要連結社區資源,共同解決社會問題。目前國內雖然還沒有社會處方箋,但已有家醫科、老年醫學科、神經科等醫師會開立類似社會處方箋的醫囑,重要性等同於藥單;所以,黃宗正為老年憂鬱的病人看診時,也總會把「要參加人際互動」這幾個字寫在紙上交給病人及家屬,讓他們感到這是一件重要的事,不是口頭說說而已,因為一般按照醫囑執行的意願會比較高。
 
對於一般中高齡者來說, 沒有醫師給的「外力」,社會上也可以創造另一種「吸引力」,例如針對中高齡者設計規畫具有吸引力的樂齡活動,包括比較有趣的美食學習團,或有名人參與推薦,或有學習成果展及表揚的機會,以及有認證和積分的社會志工服務等,能引起想參加的意願或興致。

親友的鼓勵與推動

有了外力和吸引力,還需要有助力,這個助力來自於親友的鼓勵和推動,黃宗正以自身為例說明——
 
父親五十七歲時因心肌梗塞往生,母親雖然逐漸走出喪偶的傷痛,但少了一個伴,對生活失去熱情,做什麼都提不起勁。
 
後來我們查到離家不遠處有一個社區中心開辦繪畫課程,原本她還不願意去,後來直接先幫她繳了學費,再告訴她如果不去錢就浪費了,這才讓母親跨出第一步,開始和一群老年同學一起學畫。
 
其實, 母親小時候就愛畫畫,參加課程重拾童年興趣,回到家之後,可以四個小時都專注畫畫,令我們感到訝異也很開心。
 
黃宗正強調,不是只有口頭上要家人去參加人際互動團體,最好可以先去了解該團體的環境及學習情況, 並讓主導者或授課老師了解家人的情形, 交代盡量以鼓勵代替批評, 也可以陪伴一起參加。當家人在團體中感受到溫暖, 才會有動力想繼續參與。

人際互動能促進身心健康

人際互動真的這麼重要嗎? 黃宗正提出研究說明,「 人際互動有提升身心功能的效果, 根據醫學研究發現, 包括神經的可塑性、健康行為、創造力都會變好。」
 
蓮花基金會培訓志工,同時也設計讓志工參加各種學習課。
黃宗正進一步解釋,神經的可塑性,指的是腦神經細胞之間的連結會因為新的學習活動而變得強大,反映出來的是認知功能比較好;健康行為的促進,比如在團體中生活作息規律;而在參加課程所學到的新技能,有助於創造力的提升。也就是說,促進樂活的「三動:動身體、動腦、人際互動」,只要參與正向的人際互動,同時也動了身體及動腦。
 
另也有研究指出,助人會產生愉悅感;而負面的成癮行為,例如抽菸、喝酒、習慣吃鎮定劑等,也都會在人際互動當中受到其他人的提醒而有機會改善,且通常比身邊親近的家人勸說更有效。
 
黃宗正還表示, 過去幾年因為疫情社交隔離,許多人開始關注孤獨的議題。根據醫學研究,經常自我感覺孤獨的人,死亡率高於一般人,對健康的影響等同於一天吸十五支菸,而人際互動可以避免孤獨感,也能降低死亡率。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80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