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心理實踐力
專題企畫/編輯部 採訪撰文/吳立

(圖╱李佩怡提供)
到了人生下半場,不僅要面對身形、外貌、體能等身體衰退變化,也開始面臨角色、地位的轉變……這時往往容易產生自我懷疑,甚至不禁自問,「我是
誰?」、「我不重要了嗎?」、「我這輩子是為誰而活?」
面對各種相繼而來的失落感,心理上該如何調適,繼續往前走?
意識並接納現狀
假日期間,我和先生、兩個女兒、大女婿,一起到郊外露營。全家五人坐在一台小轎車裡,我感到有些擁擠,坐得並不舒適……
我喜愛大自然,但晚上睡在帳篷裡,周圍人聲吵雜,實在無法好好睡。這時,我意識到自己已經不能用年輕人的方式享受大自然了。
「我們必須意識自己的年齡在哪個狀況,要透過體驗去調整心態。」李佩怡主任以自己為例,說明人到中年以後,如果沒有對年齡的意識,一直以過去的思維來看待時下的人事物,認為自己還是和以前一樣可以做到,不論身體或心理,都有可能受傷,人生意義感的失落,也可能因此而來。
許多中高齡者身體機能老化後,容易產生「白頭髮愈來愈多了,怎麼辦?」、「健檢出現愈來愈多的紅字」、「從照顧子女變成照顧父母」,以及「老了沒路用」、「老了讓人討厭」……等自我厭惡或情緒低潮,如果沒有覺察並學習接納,很容易心理失衡。
「面對逆境最好的策略就是接受。」李佩怡引用美國知名管理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ichardsCovey)的話,並進一步解釋,當我們意識到任何處境,最好的狀態就是「接受現狀」,不要只看到自己還有哪裡做不好,不需要尋求完美的自己,而是意識到自己的有限性,接受人生本來就有缺陷,有能力不及之處,當意識到這一點,又有什麼不能放過自己呢?
認識自我,調解情緒,回歸內在
步入中高齡後,我們面臨逐步失去人生舞台的角色,最難的是心理上如何看待「我是誰」,找到「意義感」,因為每一個角色都是一個舞台,沒有了舞台,究竟要演什麼呢?問題是,我們很少談及這樣的「 失落」。
李佩怡認為,一般年輕時學會的角色能力,往往都拿來應付外在的世界,而不是照顧受傷的自己;然而,到了中高齡,每一次的失落與難受來襲,不能再擱置不理了。所以,人到中年以後,人生其實需要往內看那些失落和痛苦,了解傷痛的源頭,也許跟童年經驗有關,也許是跟某人有關。唯有先理解「自己到底怎麼了」,才有動力轉變,找到方法對症下藥。

如果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心理調適,「可以先試著回歸到自我,認識自己,對自己產生關心,並找到讓自己可以『安住﹄的方式。」李佩怡認為,每一個人在中年以後,都應培養一個讓自己可以專注、樂此不疲的興趣;也接受並允許情緒低落時,給自己一些時間,出去走走或獨處,讓自己的情緒可以流動,可以悲傷,也可以流淚。這種陪伴自己的能力,是消化情緒很重要的一環。像她喜歡寫詩,這就是她回歸內在、安頓並陪伴自己的方式。
李佩怡觀察,許多家庭婦女,結婚後照顧公婆,為先生、孩子付出所有的時間和心力,到後來覺得自己做了這麼多,為什麼家人都看不到……其實,心裡有這麼多委屈,是因為眼光、心力一直向外擺放,導致內在很空虛。如果委屈沒有化解,表現出來的很可能就是對家人的情緒勒索,演變到後來就是家人關係的緊張。
「如果你是一個不快樂的人,周圍的人會很想逃,家人更是如此。」她建議,大家要開始學習認識自己,允許自己做自己,這樣內心感受是富足的,與你相處時也就自在安心。
當自處時,如何調解情緒?李佩怡以自己為例,當她睡覺時如果一直思考令自己焦慮的事,會導致無法入眠,她便開始深呼吸,把心都專注在一呼一吸上,再放鬆雙手、雙腳,讓全身都放鬆,這樣不知不覺就能入睡了。其他如正念、禪修、運動、自我書寫、散步、登山、聽音樂、唱歌……都是自我調解情緒的好方式。
其中, 書寫是李佩怡最常運用的情緒調節方式。書寫就是進行自我提醒、整理和記錄,不一定長篇大論,即使是吉光片羽,也彌足珍貴;透過書寫過程,可以找到自己,並且產生意義。
真誠交流,分享感受,紓解情緒
情緒除了以書寫來自我調節外,也可以對外分享、說出來,或透過他人的陪伴……
在安寧病房,李佩怡看見一位長者帶著剛採摘的地瓜葉來看生病的朋友,兩人年紀相仿,就一邊摘著地瓜葉一邊聊天,彷彿兩人在公園裡閒話家常,是如此安然的互相作陪,這個畫面一直深深印在她的腦海中。
李佩怡表示, 當一個人很痛苦悲傷時,不一定需要刻意講出來,能自在的和一人共同做一件事,這種有人無聲的陪伴,就是一種很好的情緒調節。甚至有時悲從中來,就可以告訴友人,「 我現在很想哭,你讓我哭一下,但你什麼都不用說,也不必擔心,只要在旁邊就好……」
除了與好友談心外,李佩怡也鼓勵大家可以參加說故事團體。「也許有人會擔心,如果一直跟別人說自己,這樣做會不會很自私?」李佩怡強調,其實生而為人在生命底層是共感的,倘若說出自己的故事能讓其他人產生共鳴,會發現原來我們並不孤單。對傷痛的人來說,被聆聽、受支持和發現普同感,都是很療癒的經驗。所以,真誠的人際交流,分享彼此脆弱的感受,是很有益處的。
然而,常見要找到人聽自己好好說悲傷,是很困難的。所以最好經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老師或心理師引導,個人可以講出生命中某片段故事,不論是高峰或低谷,都能透過經驗敘說的過程,得到情緒抒發和自我梳理,進而理解情緒一直困在哪裡,唯有知曉糾結的原因,才能選擇如何面對。
李佩怡說道,進入五十幾歲後,看著父母生病、日漸衰老,尤其是慢慢失去身體功能,自己能做的卻有限,情緒會因此很低落。幸運的是,身為教授,她有機會透過授課或演講的準備,整理內在的思緒,透過講述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讓情緒獲得緩衝與紓解。
如果歷經生命中較沉重的失落,難以說出口的痛,李佩怡建議可以尋求諮商心理師的協助,透過專業的會談技巧或方法,得以爬梳與傾訴過往,看見並整理那個不懂的自己,情緒得以釋放, 帶來更多的自我理解, 接納自己……
最後,李佩怡提到,人生每一階段需要的都不同,過去生命的影響仍然存在,不僅要把握時間對內進行生命未竟之事的修通,也需要減少對外物質的需求。這
是她對自己的期許,正是邁入中高齡人生階段學習「斷捨離」的人生哲學。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