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美學】

病人一心求死的思考分析

文/許禮安醫師(高雄市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圖/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我從「新冠肺炎」疫情之後,開始在天主教高雄聖功醫院,教導「PGY 醫師」的「安寧療護」主題課程,迄今已五年,總共二十八梯次。每梯次是兩個月中有三至四次的三小時課程。

你敢親自動手把父母安樂死嗎?

這梯次有六位年輕醫師,來自三家醫院,我照樣提到關於「安樂死」的邏輯思考,「假如將來有一天你父母年老、重病、末期、活得很痛苦,開口跟你說:『兒子(女兒)啊!我實在太痛苦、不想繼續活下去,你幫我安樂死好嗎?﹄你敢動手嗎?」
 
有位女醫師竟然回答,「我敢!」我直接回她,「夠狠!夠無情!你有基本資格可以贊成安樂死。」
 
第二次講課前我思考這件事,忽然覺得沒把話講清楚,於是決定改變演講內容,先花點時間討論,「當父母或病人一心求死時,你身為子女或醫師,該如何思考分析與應對?」我想到過去經驗的幾個情境,趕緊寫下關鍵詞。
 
課堂一開始,我說,「我上次問了粗魯的問題,得到可能是草率的回答,而我的回應不是醫師的專業思考。我在此要先向某醫師致歉!」
 
我接著說,「我回去檢討反省和思考分析,想到幾個可能的情境,但是現在要請你們先講,以免都被我講完。假如病人說:『某醫師,我活得太痛苦了,請你幫我打一針,讓我早點死好不好?﹄你有沒有遇過像這樣一心求死的病人?你或主治醫師當場如何應答?如果你還沒有遇過,請你想像:病人為何會對你說出這句話?你要如何回應?我這樣想:假如病人死意堅決,根本就不用告訴任何人,自己付諸行動、自力救濟、自我了斷就行了,為何還要告訴你?」
 
有位男醫師率先分享:陳炳仁醫師(我的優秀高醫學弟)遇到乳癌末期女病人的處置過程。我的結論:如果當時讓她死去,就沒機會發生後來與母親和解,以及見到失聯兒子的「倫理圓滿大結局」。
 
有位醫師提到,病人除了身體的痛苦,或許還有心理、社會、靈性的困擾。我說,這就是「台灣安寧療護之母」趙可式老師提到的:身、心、靈三平安!這絕對不是只靠醫師的專業就能解決的困境。為何某些醫師會誤以為只要是醫療無法解決的問題,就乾脆「安樂死」?難道心理師、社工師、宗教師不能做些什麼嗎?
 

第十三屆全國安寧療護「人生五色五味」繪畫比賽 插畫類 貳獎 摺出人生 李佳怡
人的出生就像一張白紙,可比喻成摺紙,希望什麼就摺成什麼樣子,從紙船、漩渦、飛機,到最後把紙攤開的摺痕,歷經各種磨練,最後歸於平淡。但所有經歷都是人生痕跡的一部份,終將閃耀發光。

身、心、社、靈性平安與尊嚴

 

我常說,「我做疼痛控制,大概可以紓解九成末期病人的身體痛苦,剩下一成病人,我要努力讓他的痛苦還堪以忍受。但是心理、社會、靈性的痛苦,大概只能處理五成。」
 
有醫師提到,「 當病人活得沒有尊嚴,應該可以考慮安樂死。」我說,「由誰認定活著有尊嚴?末期病人覺得包尿布很沒尊嚴,可是所有病人最後都包著尿布死去,否則死時大小便失禁,那套『壽衣﹄就毀了!這樣不就大家都死得很沒尊嚴嗎?」
 
有醫師提到電影劇情,「類似漸凍人全身不能動,需要靠別人服侍,因此不想活下去。」我說,「物理學家霍金不就這樣活到最後?你會覺得他應該早點去死嗎?假如他能這樣活著,為何其他人會一心想死呢?」以前台灣有漸凍人陳宏,只靠眨眼睛就能每年出版一本書!我曾感慨,「大多數手腳能動的人,一輩子寫不出一本書,難道都該早點去死?」我的想法是:同樣生存條件之下,有人可以活得自在且對社會有貢獻,認為這樣沒有尊嚴不如去死的人,問題可能不是出在生存條件而是認知問題!
 
等六位醫師都講過話、表達思考意見之後,我才講先前想到的經驗和故事。首先,大學生談戀愛,失戀很痛苦想死,如果他知道「下一個會更好」,大概就不會一心求死。問題是他以為沒了現在這個,就如同世界末日,請問可以「安樂死」嗎?死了就沒有後來人生旅程的任何可能!失戀當下的痛苦並非無解,無解的或許是當事人的死腦筋!我說:這是「轉念」的問題,可是並不是請心理師、社工師或宗教師去開導他,他就能當下轉念!那些一心求死的病人或許也是如此!

身為人子的心情與缺愛症候群

古人說,「父母之病,縱不可醫,亦無不用藥之理。」我是醫師,知道銀杏不能預防失智症。我爸的電腦斷層顯示腦萎縮,我照樣開銀杏給他吃,這時我只是兒子,就不用醫師的專業判斷。
 
有位兒子努力買「鯊魚軟骨」磨粉給癌末的老爸吃,他說,「外面賣的膠囊成分可能不足,我直接買真的鯊魚軟骨,自己回來磨粉。」我跟他說,「美國醫界研究證實鯊魚軟骨對癌症無效!」他幽幽的說,「許醫師,我也知道沒效,但是我當人家兒子,難道可以什麼都不做,眼睜睜看著老爸死去嗎?」
 
我遇過末期病人兒子都沒出現,某天兒子終於來了,病人當著兒子的面對我說,「許醫師,你趕快打一針讓我死了,這樣才不會拖累我兒子!」請問這句話是說給誰聽的呢?請問這是在要求「安樂死」嗎?這時候兒子如果還有良心,應該要回答,「我會盡心盡力照顧你,不讓你多受苦!」或「我會照顧你到最後,你絕對不會拖累我!」我稱此為「缺愛症候群」!如果你只聽到話語本身,沒有察言觀色,看不清當下情境,病人就會冤枉的被「安樂死」啊!

你是否用盡方法解除病人痛苦

所謂「隔行如隔山」和「術業有專攻」,你將來不管是哪科的專科醫師,你是否已經用盡目前已知所有「疼痛控制」的方法?如果你不是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怎麼能自認或誤認為已經無法改善病人的痛苦?
 
就算我是已經從事「安寧療護」三十年的安寧專科醫師,用盡我已知的止痛藥和輔助止痛藥物,至少還有「神經阻斷術」非我所能,那是神經外科、麻醉科或疼痛科的專業!更別說除了醫師之外,還有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宗教師等其他專業!
 
我有聽過,「內科醫師跟病人說:你的病已經沒辦法動手術!外科醫師跟病人說:你已經不能再做化學治療!」請問這樣的「鐵口直斷」是可以相信的嗎?真實的專業法則是:能不能動手術是外科醫師的專業!能否繼續做化學治療是血液腫瘤科醫師的專業!然而,能否做好「疼痛控制」,還真不是只靠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就行!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80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