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有您】
人生不需要別人來定義
採訪撰文/吳秋瓊 圖/李子羚提供
起心動念,存乎一心。
年輕時感到焦慮的瑣事,在學習佛學之後,得到了不同的啟發,李子羚開始從不同的角度解讀相同的事情……
從志工開始的佛法旅程
佛教談因果,李子羚接觸佛教團體,則是偶然。在一次乘坐火車途中,遇見同車廂的法師,初時禮貌問候、簡扼交談之後,法師和藹的叮囑,「妳和菩薩有很深的緣分,要多多學習佛學。」當時年紀輕,李子羚只覺得是法師的善意,並不知「學佛」的因緣已悄然開啟。
或許是這樣的經歷,李子羚注意到住家附近有處法鼓山道場,於是上網查了資料,才知住持是聖嚴法師,從而知道聖嚴法師的生平與經歷,不禁心生景仰,決定去道場應徵志工。
在接觸佛教之前,李子羚曾在友人的聚會中,被不相識的人以「會看相」為由,預告終將「一生孤苦」。二十幾歲的女孩聽到這番話,內心不免起了煩惱。後來接觸法鼓山道場,當了志工,接觸正信、正念,開啟智慧,煩惱也就不復存在。李子羚回想求學時期,每每經過藥局看見觀音菩薩掛像,內心就感到平靜歡喜,於是打工領了薪水,就會把少許的金額投入捐款箱,也許與佛的緣分是在那時就已經深植心中。
李子羚說,在學習的過程,很多想法會改變,遇到事情也會用正向的態度去面對,相信凡事都有因果關係,不能用宿命論去看待,而是接受當下發生,正視問題、面對問題、處理問題,然後放下。因為觀念改變了,有了正能量,接觸的環境與人群也同樣正向,很多事都有了善的循環。
護持與呼籲更多人參與
由於在法鼓山道場擔任志工的因緣,李子羚某次前往法鼓山三義DIY 心靈環保教育中心打禪七,看到蓮花基金會出版的《生命雙月刊》,刊登了「臨床佛教宗教師暨靈性關懷員」的培訓課程,內心十分嚮往。礙於家住高雄,每週要到台北上課實在有難度,只能持續關注相關報導,也因此對蓮花基金會產生護持的想法。
捐款十多年,李子羚認為,「臨終關懷」是極其重要的事情,不僅引領當事人平靜往生,更是撫慰家屬的過程。
因為人在臨終時的平靜尤其重要,靈性關懷員陪伴病人, 除了緩解病痛和排除心理障礙,若能經由臨床宗教師引導,完成「大四托——托佛、托僧、托親友、托生」,正所謂「冥陽兩利」,而其核心精神,就是慈悲與智慧。
總體來說,就是以佛法安住臨終者的身心,使其心無恐懼,安詳往生,而家屬隨侍在側,處理善後,不留遺憾。
李子羚常和朋友談起善終的觀念,推崇蓮花基金會「臨床佛教宗教師暨靈性關懷員」培訓課程,捐款護持只是盡棉薄之力,希望更多人一起來參與。
人到中年,李子羚想起曾經預告她命運的那番話,不免感到莞爾。她總是和周遭的人分享,人生不需要別人來定義,唯有追求善知識,成就善因緣,把心安住在佛法,不論現在處於何種狀況,保持正確的信念,就能轉移眼前拘泥的心境。所謂境隨心轉,道心之中有衣食,只要初心不滅,修福修慧,即是照亮人生的光。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