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靈性照顧視訊討論會  深入會談與跨宗教靈性照顧的觀摩學習

文/葉文鶯
 
自小覺得母親偏愛姊姊,長大後見手足皆表現優異,讓女病人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遭受情感的失落,與家人的關係逐漸疏離;本以為共同生活與攜手創業大半生的男友會是終身依靠,奈何在她罹癌後,來自愛情的背叛更是致命的一擊!
 
「為什麼不讓我早點死……」病人陷入自苦的情境,對於旁人的關心顯得冷漠。此時,臨床佛教宗教師如何破冰、與之建立關係?如何協助面對靈性的困擾?
 
蓮花基金會定期在雙月份舉行「靈性照顧視訊討論會」,二月七日由北部的宗教師部長空行法師擔任主持人,臨床宗教師見瀅法師以所關懷的個案提出討論,並由南部的宗教師部長普安法師,以及臺大金山分院院長蔡兆勳醫師給予意見回饋。
 
蓮花基金會執行長表示,此次與會除了臨床宗教師,甫受證的靈性關懷員也首次上線。個案討論不僅是臨床經驗的觀摩學習,更是持續再教育的絕佳機會。

怨恨難消,如何走進自我封閉的心靈

見瀅法師關懷的臨終病人確診乳癌八年後,最後一次住院時,癌細胞轉移至骨頭,出現喘與疼痛的不適。法師在護理師到來之前引導她數息,專注在呼吸以緩和情緒。
 
「我信基督耶!」病人初見面即表明信仰的不同,「我就是上帝派來陪伴你的姊妹啊!」法師的妙答讓病人先是一愣,接著會心一笑。建立關係是關懷的第一步,雖然病人願意聊天,但只要觸及過往,總是含糊帶過或三緘其口。
 
從家屬那裡得知,病人自小認為母親偏心,為證明自己,她的好勝心極強。十八歲結識男友,父母反對他們交往,為堅持自己的選擇,雖然她畢生未婚,卻與男友同居三、四十年;兩人同時也是創業伙伴,不過就在得知病人毫無治癒希望時,男友提出分手,更表明已另結新歡準備結婚。
 
病人感到震驚、憤怒、痛苦、無助;然而礙於高度的自尊心,她答應分手卻也封閉自己。萬念俱灰的她感到生命無意義,向見瀅法師表達希望早點解脫。
 
家屬告訴法師,病人罹癌後才接受基督信仰,對於上帝尚未建立信心,對於生命最後的歸處感到茫然。由於家屬學佛,因此請教法師是否應勸病人改變信仰?見瀅法師認為,貿然改變病人的信仰容易導致混亂,這時反而應該加深她對信仰的信心。
 
法師用心了解基督教的故事和語彙,針對病人面對死亡的恐懼,他分享一對基督徒母子的故事。當兒子即將往生,母親說,「雖然兒子離我愈來愈遠,但我相信他離上帝愈來愈近。」這個故事顯然鼓舞了病人,法師也陪伴她一同禱告,讓她從信仰中獲得力量。
 
由於病人自小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卻始終得不到滿足,臨終前,她不捨高齡老母也自責不孝。「我死了,也不要讓媽媽知道。」見瀅法師了解病人的牽掛與孝心,引導家屬向她承諾將會好好照顧母親。
 
「這個需要說嗎?」家屬原本不重視,表示在病人走後,他們自然會照顧母親;殊不知,病人非常需要這樣的承諾。法師以自己當年出家也是不捨父母為例,幸有哥哥一句,「放心,我支持你出家,我會照顧父母。」有了這樣的承諾與支持,他才放心出家。
 
針對病人靈性最大的困擾,也就是男友的負心,由於病人不願觸及傷痛,法師只能給予尊重。他肯定病人生命的意義,也分享佛法的因緣觀,以及聖經中惡人終將受懲的故事,試圖引導病人放下怨念。
 
檢視陪伴的過程,見瀅法師感到最困難的莫過於明知病人情傷難癒,卻無法深入會談,因此無法觸及最大的靈性困擾;加上病人住院兩週便往生,這也讓他在關懷的過程中一度感到急切和無力,幸好很快覺察並找回平常心。

全面評估,深入解讀病人的各種處遇

普安法師根據個案資料,引導大家從病人的身體、心理與靈性困擾做全面評估。關懷病人應先了解其病程發展,以及症狀是否得到控制。當病人感到身體安適,才容易開啟對話。
 
解讀病人的生命歷程,普安法師發現病人屢遭情感的失落才會不斷尋求依附;即使罹癌後遭到男友背叛,她也轉向宗教尋求依附。解析家系圖,了解病人的心理與家庭動力,他指出,同居人的離棄加上私吞共同積蓄,導致情傷和金錢保障被剝奪,病人的自尊感受損又不甘心,才會自我放棄。
 
無法從母親那裡得到所渴望的愛,導致她習慣武裝自己,不相信旁人可以協助她。觀察病人五、六十年來都在經歷情感挫折,「若是她能早點獲得家人的愛與情感支持,會不會讓她生起活下去的希望?」普安法師帶領大家推演這種可能,他認為,若能善用家人的情感連結,也許病人在生命最後會因為得到母愛而感到安慰,而非不讓母親知情,留下遺憾。
 
同理病人一路以來的辛苦和孤獨,「病人非常需要被人理解與接納。」普安法師肯定見瀅法師的關懷帶給病人安全感;而見瀅法師維護病人的信仰並加深其信念,甚至自比是「上帝派來的姊妹」,這無非告訴病人「上帝無所不在」!不傳教卻給予病人內在的支持,普安法師讚歎見瀅法師展現了宗教大愛與慈悲的本質。
 
「善終並不容易!需要做症狀緩解與關係的修復,包括情感支持與信仰的力量;此外,也要幫助病人肯定生命存在的價值。」普安法師指出,只要病人有高度的自我認同,信仰也會產生力道。靈性照顧是協助病人釋懷與轉念,雖然病人的病程發展快速,但是見瀅法師的引導很到位,已為病人指出光明的道路。

傾聽接納,照顧者肯定自我才能給力

在聆聽見瀅法師分享個案故事與關懷歷程的同時,蔡兆勳醫師的內心湧動,禁不住在聊天室拋出所寫下的筆記內容,關鍵字包括「生命回顧」、「化解衝突」、「道歉、道謝、道愛、道別、放下」等。
 
透過生命回顧肯定病人的生命價值,而化解關係或內心的衝突向來是靈性照顧最困難的部分。蔡醫師指出,病人與男友的衝突,唯一的解方是病人自己放下。針對見瀅法師對此感到無力,這是看見病人與家屬的苦痛,然而醫療照顧者本身要有力才能給力。事實上,從遺族幾次拜訪見瀅法師便足以看出關懷陪伴的價值。
 
任何人遭受重大情傷恐怕都難以啟齒,表現冷漠其實是人之常情。蔡醫師強調,即使病人不願透露,也可以透過家屬或醫療團隊了解病人的資料。在會談技巧上,他也舉例說明如何將病人的問題當作助力,藉以拉近距離進入深入會談。即使病人一時無法敞開心扉,關懷者可以扮演傾聽者的角色溫柔等待;此外,
引導案家做四道人生,家人的情感支持是很重要的力量。
 
「換作是你,如何面對這個案主?」藉由個案討論會,蓮花基金會執行長鼓勵與會者自行演練,在謹守個案隱私保護的前提下與同儕多交流,這是珍惜個案故事並回應討論價值的最好方式。
 
為加速推動靈性關懷,蔡兆勳醫師也邀請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張家臻教授參與討論會,期待靈性照顧的研究,能以臨床為基礎進入科學實證的研究,讓更多人了解並肯定這個議題。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80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