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人物】
乘著好奇的翅膀,為人類福祉尋求解方
採訪撰文/葉文鶯 圖/許志成提供

學歷: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國家衛生研究院: 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與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合聘教授、國立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幼時看見電動汽車會自己跑,便好奇其中原理;就讀醫學系,為抒解壓力,他旁聽文法商學院的課程;當上家庭醫學科醫師,每天在衛生所看感冒、慢性病,卻不想成為「看病機器人」,於是他在職進修,只為一探「公共衛生到底在做什麼?」
蓮花基金會新任董事許志成醫師自嘲一生因為好奇心使然,都在「不務正業」。忙於行醫與臨床研究、參與學術研討會,每天睡眠僅有四、五個小時,雖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卻歡喜日子過得多彩,樂此而不厭疲!
行醫的初衷與折衷
六十五歲的許醫師出身台南佛教家庭,五歲跟著爺爺以台語念誦《心經》,爺孫倆時常到住家附近的講堂聽經聞法,「我是佛教徒,但不夠虔誠。」實則佛法早已深入其心。
從小喜歡動手做東西,就讀台南一中時,他本來希望日後成為理工男,卻在高三轉至丙組準備學醫。一來是父母的期待,加上目睹長輩生病,經過巷口的醫師問診、開予處方竟不日而癒,「那時覺得醫師很偉大!」欣羨醫師擁有如此能力的他,如願考上陽明大學醫學系。
學校位在半山腰,他至今難忘當時騎著「野狼一二五」機車馳騁的快意。校方僅招收公費生,且不若外校設有文學與法商學院,他用來抒解課業壓力的方法除了參與校刊編製,就是經常騎機車到台大旁聽外國文學、經濟學等課程,從中也結交不少朋友。
「我想把生活過得精采一點,所以大學時期有些不務正業。」他說,當時醫學最熱門的是內、外、婦、兒四大科別,由於興趣廣泛,學科成績並非頂尖,自己也沒把握擠進四大科;之所以選擇家庭醫學科,「百分之八十的疾病都可以看家醫科,日後也能自行開業。」前者適合自己廣泛的志趣,後者也能符合父母的期待。
兼具臨床與研究
公費生須下鄉服務六年,他在桃園大溪衛生所服務三年期間,門診量大,收入也不錯,但無法滿足於例行工作,於是每週利用一天到台大公衛研究所進修,從此也展開慢性疾病的相關研究,特別是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他表示,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成因與遺傳因子相關,但更重要的是生活型態。透過飲食、運動和體重控制,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便可獲得改善。即使有家族病史也能延緩甚至不讓疾病發生,只可惜一般人在知識與行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他坦言,在衛生所時最不想看的一種病人是無論抽血、驗尿或心電圖檢查都沒問題,「為什麼沒病卻每天要來看我?」他後來發現憂鬱等心理因素導致的「無病呻吟」,與慢性病一樣都不能只靠藥物治療。他的碩士論文就以門診案例,探討過度醫療使用者的成因。
他總結過度慮病甚至焦慮到恐懼死亡的病人,大都具有保險身分或經濟能力相對良好。及至現今的健保制度也有醫療資源濫用情形,如門診也有類似案例,年屆八旬的病人心情低落,缺乏食欲、體重下降又失眠,細究病因才知是擔心配偶外遇。
「現代醫療不只仰賴醫療資源,還需要所謂的社會處方箋。」許醫師建議病人與好友談心,或從事喜愛的活動,後來病人心情好轉,體力也恢復了。「家醫科強調周全性的照護,不會頭痛醫頭,而是完整的照護。」許醫師強調,社會處方箋的重要性不亞於藥物。
許醫師在職期間考取公費留學考試,赴美深造取得公衛博士學位後,進入國家衛生研究院服務至今,始終致力於慢性病與老年醫學的研究,而且從未與臨床工作脫節。不僅以聽診器或利用各項檢查看病,他擅長評估一個社區的疾病並探討成因。
「當現今醫學還無法給出實際的答案時,就可以化為題目做研究。」站在醫療最前線,同時也在國家級的研究單位服務,許醫師以臨床案例進行研究,不但解答自己的疑惑,也能發掘問題的根本,以預防醫學的角度協助病人補其不足並控制疾病。
醫學轉譯獻策
國家衛生研究院堪稱衛生福利部的智囊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衛院將國外疫情相關報導譯成摘要,提供社會完整而客觀資訊的傳播,不僅幫助第一線醫療人員,也讓全民擁有正確知識共同防護。
台灣已邁進超高齡社會,兩年前卸下國衛院國家論壇執行長職務的許醫師,擔綱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過去針對慢性病的研究正好銜接老年醫學。
「高齡退休者如何維持健康?這不只是醫療問題,也是社會問題。」他指出,高齡研究中心曾針對百歲人瑞進行質性訪談,發現半數人瑞苦於疾病,加上不願拖累子女,並不認為自己過得快樂幸福,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老人如何追求幸福?國衛院論壇這幾年倡議的主題包括:老人心理健康、失智症、老人的尊嚴等,今年將從老人的食衣住行面向,關注銀髮族如何舒適過生活。這些議題透過講座方式傳遞科普知識,希望形塑社會風氣。

「人老了應該自我調適,雖然體能下降卻能增進內在的能力。學會放下而不要過於執著,最好積極學習新事物。」許醫師提出,老年憂鬱問題也不容忽視,除了鼓勵長者多與社會連結,子女若能時常互動也可降低孤寂感。
因應台灣將在明年推動長照3.0高齡研究中心積極與學者專家進行討論,期改善現有缺點,針對支付和財務規畫提供意見。又如失智症資源的布建不足,相關研究也在盤點失智人口增加的趨勢,養護機構的量能,以及給付與財稅因應之道,期待提供衛福部中肯的建議。
有志竟成共尋解方
「只要對某個領域有興趣就會很專注,常覺得有很多事要做。」許醫師身兼數職,國衛院每年舉辦國際研討會,疫情後線上會議安排更是密集銜接到令他少有喘息空間,但他不計辛勞反而心存感恩:「比起臨床醫師,我很慶幸可以看見世界的面貌。」談及出任蓮花基金會董事,他與基金會董事長黃宗正醫師是國小、高中同學;此外,他也認同基金會的理念,無論從醫學或佛法的角度,他都支持「善生」與「善終」的推廣。
觀察基金會去年培訓出四位臨床佛教宗教師,顯然培訓速度趕不上臨床需求。在了解宗教師無法大量培訓的諸多可能原因與限制後,他認為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
「好,我們一起努力!」遇到問題就去找答案,這是他願為人類福祉獻策的追尋與使命。豈是不務正業?廣納意見而集大成,一如他的名字——許未來一個希望,相信有志竟成!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