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人物】

安定病人的身心靈 為生命畫下圓滿句點

採訪撰文 曾怡陵      圖 程裕藍提供
 
程裕藍個人小檔案

學歷
慈濟技術學院二年制護理系
長庚科技大學護理系研究所

經歷
現任大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安寧居家護理師
曾任大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護理長
曾任大林慈濟醫院整合照護病房副護理長
大林慈濟醫院社區健康照護室衛教護理師等
採訪當天,蓮花基金會董事、大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的安寧居家護理師程裕藍剛送走三位病人。一位病人家屬告訴她:「安寧療護真的太好了,早知道就早點安排。阿公走得很安詳,像睡著了一樣。」身為安寧居家護理師,她會親自到病人家中提供療護,幫助臨終病人身心安寧地走完最後一程。
 
程裕藍還記得她當初不顧母親擔心工作辛苦,堅持報考護校。「我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很堅持,也許是不想唸數學吧,沒想到當了護理人員,要算的東西還真不少。」她笑著說。

甘願做,歡喜受

「我喜歡跟人接觸,不喜歡一成不變的工作。」程裕藍一路從護校、護專到二技,接著進修護理系碩士在職專班。進入臨床後,她發現自己不怕面對病房裡的各種狀況,甚至覺得挑戰多樣的人際反應也是一種學習。
 
在耕莘護校實習時,程裕藍面臨了第一個衝擊。當時她才高三,面對罕見的男性乳癌病人,她感到不知所措,連問病史都不知道怎麼開口。「學校告訴我要有同理心,可是這三個字不是用講的就可以,我不知道方法。面對病人的愁容、冷淡的反應,我不知道該如何接話。」她第一次懷疑自己是否適合護理工作。但在病人家屬的鼓勵下,加上馬不停蹄地換站實習,漸漸淡忘了這個挫折。
 
在慈濟護專(現「慈濟大學」) 護理系學習期間,她聽到證嚴上人開示的「甘願做,歡喜受」深受啟發。她勉勵自己:既然是自己選擇的路,就要好好走下去。
 
畢業後,程裕藍感覺在實習的單位還有未完的事情,決定到耕莘任職。儘管曾被病人責罵、被醫師丟病歷,難免覺得氣餒、難過,但總提醒自己,不管怎麼樣也不能讓父母擔心,自己的選擇要自己承擔。家庭的教育讓她記得:「永遠是我們去適應職場,不是讓職場適應我們。」她把每一次的挫折視為成長的契機,努力累積經驗與能力。

安寧療護改變過去的照護思維

當年程裕藍在外科病房工作,與隔壁棟的安寧病房僅隔一條長廊,但中間的門很少開啟。對他們而言,安寧病房總是安安靜靜的, 常有修女和神父出現,感覺非常神祕。
 
工作第二年,程裕藍的父親確診直腸癌第三期,被判定只能活一年。在一般病房工作的她習慣處理所有的異常數據,病人經過各種醫療處置後往往變得面目全非。程裕藍開始思考,這些處置是必要的嗎?父親也要承受這些痛苦嗎?她開始搜尋資料,認識安寧療護。雖然後來父親病情變得穩定,這段探索暫時擱置,但她始終把這件事放在心裡。
 
搬到嘉義後,程裕藍進入大林慈濟醫院工作,在擔任衛教護理期間因必須處理民眾的醫療諮詢,當中不乏安寧相關問題,為了充實自己,她決定自費接受安寧療護專科訓練取得資格。也因為這張證照, 她在二○○七年被調到安寧病房,開始「陪病人好好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使命。
 
安寧療護不只是醫療照護,更關乎病人的身、心、靈整體安適。照護團隊包括醫師、護士、營養師、宗教師、癌關志工等人,需要彼此緊密合作。身為護理長的她,肩負起協調整合的角色,是全新的學習歷程。過去在急性病房的觀念到了安寧病房,也需要再重新檢視。處置與不處置之間,時常團隊陷入天人交戰。
 
「沒關係,你有問題就找我。」這是我最常跟病人或家屬說的話。臨終病人會有很多狀況,家屬也會非常焦慮,讓他們知道有後盾是非常重要的。

陪伴病人 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程裕藍仍記得,在進入安寧病房未滿一年時,她曾遇到一位女性乳癌病人。當時病人突發氣道狹窄, 為了避免病人喘不過氣來,在一般病房一定會緊急進行氣切或插管手術。為了要不要動手術,團隊起了爭執。後來一位資深的癌關志工提醒大家:「病人想要的是什麼?」
 
最後病人決定開刀,為的是爭取更多時間來陪伴孩子。住院期間, 醫療團隊決定幫她製作一本生命書,讓全家人一起挑照片、寫文字, 還有其他病房家屬幫忙錄下他們的互動過程。
 
等病人病情穩定後出院,又再度入院時,情況已經不太理想,短短一周就離世。回顧那段經歷,程裕藍說:「從氣切到離開只有兩個多月,手術到底值不值得?我後來不再執著處置的效益,因為那對家人的意義可能是不同的。」
 
對程裕藍來說,「好好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理想狀態,就是按照病人的心意走。因此,預立醫療決定,或讓家人充分了解自己想要的醫療照護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為了讓人生無憾,在時間允許的狀況下,他們也會引導病人透過道謝、道愛、道歉、道別,讓病人跟別人和解,但更重要的是跟自己和解。
 
經過十多年的安寧療護經驗,程裕藍深刻體會,與其說是自己陪伴病人和家屬走最後一程,不如說, 是他們在豐富她的生命旅程。她的皮夾中放著高中醫療營的手寫回饋與病人孩子的感謝卡,字字句句溫暖她的心。

持續推廣安寧療護讓逝者無憾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安寧療護,並壯大推廣能量,程裕藍對於各種活動、合作邀約幾乎來者不拒。二○一八年,大林慈濟醫院與蓮花基金會合作設立南區的臨床宗教師培訓中心,培訓更多臨終照護靈性關懷服務的人才。
 
程裕藍在安寧志工培訓課程中解說臨終準備與遺體護理。
社區推廣方面,不論是廟口開講,或是社區、機構、學校、志工團體的講座、活動或培訓課程邀約,她也都樂意參與。程裕藍曾在醫療營帶著高中生寫遺囑,讓正值愛玩年紀的高中生思考:若無常來臨,最想跟誰說哪些話?也曾為長照機構培訓照護技巧、隨團隊赴馬來西亞為志工設計臨終陪伴及靈性照護課程。
 
安寧療護在台灣經過三十幾年的推動,程裕藍發現,儘管社會與政府對安寧照護的重視日漸提高,但照護人力仍十分匱乏,且民眾對安寧仍存在誤解。「很多家屬在接受完安寧療護後,會說:早知道應該早點來。過去不能接受,是因為覺得進入安寧病房就是放棄、等死。」她強調,安寧療護不僅是減輕臨終病人的痛苦,也能讓肩負照顧重任的家屬有喘息空間。
 
未來,程裕藍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安寧,有需要時能盡早接受療護。而面對台灣現今醫護人力普遍短缺的狀況,她也希望政府能推出有效的政策改善醫療環境。當有充足的人力和資源,才能提供更完善的安寧療護,幫助臨終者減輕痛苦,走得無憾。
所屬出版品
命季刊181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