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有您】
三十載不歇的陪伴⸺王素華的安寧志工之路
採訪撰文 吳秋瓊
圖 王素華 提供
王素華第一次深刻體會到「病苦」,是在看見癌末的母親躺在病床上嚎哭的那一刻。當時的她只能陪著流淚,一點辦法都沒有,那是沒有健保、止痛藥受管制的年代,即使向醫師求助,也莫可奈何。如今八十二歲的她,想起過往的情景,仍不禁感嘆疾病之苦,也正因為這段切身經歷,讓她決心投入病人陪伴的行列。
從親身病痛體悟 開啟陪伴的腳步
看到母親受疾病摧殘,讓王素華對生命產生了疑惑、恐懼,也很想去尋找解決的答案。後來她接觸慈濟,得知證嚴法師要在花蓮蓋醫院,幫助貧苦的人治病,王素華把項鍊金子都捐出去,醫院落成後開始招募志工,雖然花蓮遙遠,她仍想參與,便轉而選擇台大醫院。她獨自走進醫院長廊,遇到護士就問:「我要當志工,要去哪裡報名?」
護士回答,腫瘤科很忙很缺人手,於是王素華就去了腫瘤科。當時志工的任務多是協助家屬幫病人洗澡、剪髮、剪指甲、換尿布等日常照護,或在家屬離開時陪伴病人,這些工作其實就是最早的「喘息服務」。
在台大服務一兩年後,王浴護理長提到蓮花基金會即將開辦安寧志工培訓課程,王素華便順利進入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成為安寧志工的一員。
從助人到學習 生命課題無所不在
投身志工行列一做就是三十年,王素華歷經台灣醫療政策與環境變遷,也看過許許多多「別人家的故事」,面對病人或家屬的低迷情緒,要如何做好準備,才可以堅持下來?
從「幫助病人」的初衷出發,王素華體會到自己也是學習的一方。起初她總認為, 志工工作雖辛苦,但「歡喜做、甘願受」, 慢慢地她開始從病人與家屬面對病苦的態度中學習,反觀自我、調整心念,也從中獲得寶貴的生命課題。
她受證嚴法師感召,皈依佛門,平日聽經聞法,更理解「生命難得、慈悲為本」。她堅信「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並身體力行地將慈悲實踐於每一場陪伴之中。
她分享一個印象深刻的故事,病人是一位四十歲左右的國中老師,家有兩個幼齡的兒子,當確診為癌症末期時,他立刻受菩薩戒,斷絕親緣,一心念佛,祈願前往西方淨土。
王素華十分感佩他的魄力和決心,向地藏王菩薩祈求,希望病人往生時得以陪伴在側,予以祝福。由於因緣俱足,病人往生後託夢給幼兒,表示已經隨在阿彌陀佛身邊聽聞佛法,家屬特地前來表達感謝,讓她深感欣慰。
把病人當家人 是使命更是慈悲
對王素華而言,死亡沒有年齡、性別之分,病人皆值得最真誠的陪伴。回憶早年護理人力不足,志工的加入不僅分擔病患照護工作,也為家屬帶來心靈上的支持與安定。她始終把每一位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來照顧,這不是口號,而是實踐在生命中的志工使命。
投入志工行列三十載,王素華不曾退卻, 因為她深知,安寧療護不在於延續生命的長度,而是關照生命的質感與尊嚴。用愛陪伴、以心傾聽,讓病人在最後一段旅程中走得安詳自在。這是她一生最堅持的信念。

所屬出版品
命季刊1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