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二〇二五安寧緩和靈性關懷與志工培訓系列課程紀實
採訪撰文 林奕菁 潘嘉慧
二○二五年四月至六月,由蓮花基金會主辦的「安寧緩和靈性關懷與志工培訓課程」陸續展開。課程設計以「入門共同課程」為基礎,學員完成此課後, 得以進一步修習「靈性關懷專業課程」或「安寧志工進階課程暨工作坊」,為推動全人安寧照護培養出一批批專業、慈悲與智慧的陪伴者。
生命教育的啟蒙——入門共同課程
四月十九、二十、二十六、二十七日連續兩個週末於台北捷運北投會館舉辦的入門共同課程,為培訓靈性關懷員與安寧志工的基礎核心。今年共計九十二位學員參與,其中包含十六位佛教法師與基督教牧靈人員,此入門訓練為日後進階學習與臨床服務打下堅實基礎。
課程內容由台大醫院黃宗正醫師揭開序幕,深入剖析安寧緩和醫療的哲理、制度歷程與倫理實踐,呼籲以早期溝通、尊重自主為核心,落實善終精神。後續課程則涵蓋居家安寧照護規劃、末期病人的心理與靈性需求、臨床悲傷輔導、宗教多元生死觀等主題,幫助學員建立跨領域、全人關懷的整體視野。

課程從善終理念談起,延伸至靈性需求、出院準備、悲傷輔導與多元宗教生死觀,奠定學員對末期照護的全人視角。學員不僅理解安寧照護的制度與實務,也重新思索「如何陪伴走過生命最後一哩路」。
靈性照顧的深化——靈性關懷專業課程
完成入門課程後,有五十一位學員參加進階的「靈性關懷專業課程」,其中十四位為佛教法師。這門課程進一步探索靈性痛苦的評估、深層溝通技巧與臨床陪伴實務,幫助學員將理念落實於實際照護中。
課堂中,普安法師勉勵大家:面對安寧病人時不必畏懼,也不需懷疑自己的能力或覺得渺小。病人會在生命末期呈現出各種身心靈狀態,這些看似困難的情境,其實正是我們修練與成長的機會,是打磨自我、滋養慈悲與智慧的歷程。
他形容臨床宗教師如母親一般,陪伴即將遠行的孩子細心提醒並幫助他準備好人生旅程中最後一段所需的一切,引導病人心靈轉化、安心啟程,走向生命的下一個階段。法師更強調,臨床宗教師與靈性關懷員都是安寧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一員,與團隊之間的良好溝通與合作,能讓病人獲得更完整的照顧。
課堂中,來自台南的一對三姊妹格外引人注目。么妹林娜妃因接觸佛法、參與助念與社區長照服務,對安寧關懷萌生了深厚的興趣和使命感。母親因車禍驟逝的經歷,雖然悲傷, 但她內心卻昇起一份難得的安定,她相信這份穩定來自於過往念佛與安寧照護的歷練。也讓她體悟到「善終需要事前準備」,她因此號召姊姊們一同學習,為照顧長輩也為自己未來的離別旅程預作準備。

她說:「當至親有共同的生命價值,就能在臨終時相互成全,讓道別變得柔和與圓滿。」娜妃也期許自己能將這份「善終的善知識」分享出去,讓更多人認識、理解,並從中受益。
願力化為行動——安寧志工進階課程暨工作坊
六月進行的「安寧志工進階課程暨工作坊」,共計二十人參與,其中包含二位法師。課程設計聚焦於志工實務技能,包括陪伴界線、自我照顧、團隊溝通與臨床情境模擬,幫助學員在即將投入病房與社區陪伴前,穩定自身狀態、釐清服務角色。
講師指出:「陪伴不是干預,而是一種安住。」課堂上的演練與討論,引導學員不再急於伸出援手,而是學習如何「不干預地在場」,承接病人與家屬的情緒, 同時也照顧好自己的內在能量。


許多學員表示,這樣的課程讓他們釐清服務動機,也學會在陪伴中照顧自己。「我學到的不只是話語,而是如何靜靜地守在對方身邊,讓他不孤單地走完這段路。」一位學員如此分享。
透過實作與反思,志工們將願心轉化為穩實的行動,也為日後投入安寧現場奠定信念與力量。
所屬出版品
命季刊1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