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靈性照顧的臨床現場:從個案到制度的對話

文 黃榆晴
 
每兩個月舉辦一次的「靈性關懷視訊討論會」,六月六日於線上召開,本次由常三法師進行分享陪伴九十四歲肝癌病人的經驗。老太太喪偶、無子女、獨居,因跌倒住入安寧病房,意識清楚但體力衰弱。
 
常三法師進行初次關懷時,老太太表示過去有供奉觀音菩薩,但因生病無法每日供養而感遺憾。法師安慰她,佛菩薩在心中,隨時可憶念,並叮嚀個案心莫隨身苦,且醫院環境得以安心休養,隨後贈以一串念珠結緣,病人深受感動。個案臨終時,法師陪伴念佛,提醒保持正念,萬緣放下。病人於五日後安詳往生。
 
空行法師讚許常三法師成為病人與醫護人員之間的橋梁,不僅促進醫病關係和諧,也守護了病人的尊嚴。法師很有親和力,其言語柔和慈悲,能安撫病人憂懼不安的身心,帶來寧靜與慰藉;更以佛法潤澤病人的法身慧命,引導其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使病人於苦厄之中得以依持佛號,超脫生死困頓,實為病人莫大的福報。

從個案困境回看制度邊界與照護原則

常三法師於簡報最後提問,非親屬的鄰居太太希望送個案最後一程,但醫護人員並未一致同意。此外, 個案獨居、無醫療代理人,鄰居能否代表病人做醫療決定?另臨床上時常出於保護需求而強行約束病人, 造成痛苦,法師分享至此內心不忍,一度哽咽,希望釐清是否別無他法?提出討論。
 
空行法師援引現行法規指出,若「無家屬」之獨居者未事先簽署醫療代理人委任書,鄰居等雖有關懷之情,卻無權為其作出醫療決策。針對此類無親屬、亦無預立醫療代理人者,現行醫療實務多由醫療機構召集團隊會議,透過倫理討論進行專業判斷與決策。並以病人之最大利益為首要考量,由醫師出具醫囑,作為臨床上的實務依據。

慈悲的延續:宗教師團隊合作與同儕支持

普安法師也回饋,有感於病人晚年孤獨無親無靠, 惟有常三法師於生命最後階段,協助其安定身心,讓病人重新感受到尊嚴與內在力量,可謂難得的因緣與福報。法師表示宗教師雖無法天天在醫院,但透過團隊溝通與合作,也能讓醫護人員延續對病人的靈性懷,十分關鍵。
 
同時,宗教師在面對苦難時,可能陷入慈悲耗竭, 心力交瘁。此時,同儕支持就更加重要,透過彼此陪伴、交流,保持身心穩定,才能繼續守護病人最後的尊嚴與希望。

醫療現場的反思與期待,走向人本照護

台大金山分院蔡兆勳院長與會分享,從病人的人生軌跡與家庭歷程出發,真誠理解其苦處與承擔,能讓長者在生命末期感受到關愛與支持。雖然當前醫療環境人力不足、壓力沉重,導致醫護常以「簡化處理」方式應對病人,如使用鎮靜劑或約束,雖合法卻欠缺人情,也因此醫療教育格外重要,希望提升醫療團隊的同理心與照護能力,減少對病人苦痛的忽視。他進一步強調,善終與緩和醫療不是在尋死,而是要建立有尊嚴、有品質的照顧模式,並呼籲宗教師與醫療團隊攜手,走出更成熟的人本關懷之路。
 
最後蔡兆勳院長回饋,法律與倫理須透過臨床照顧實踐其美善良意,結合醫療團隊關懷,才能真正實現病人善終的理想。
所屬出版品
命季刊181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