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慈濟關懷士培訓,蓮花分享悲傷陪伴與助人技巧
文/呂學正(佛教慈濟基金會慈發處綜合企劃室主任)
意外現場人力不足,救助隊隊長只好請託志工上車幫忙攙扶傷者。一位師姊很堅定的回應:「我可以幫忙!」但是上車後她發現,車廂地板上躺著五、六位受傷的旅客,到處都是血跡,突然感到一陣暈眩,差點跌坐了下來。

拉下屍袋拉鍊的瞬間,年輕的大體鑑識人員衝出臨時設置的鑑識空間吐了一會,再帶著發白的臉色走回崗位繼續執行不可承受之重的罹難者身分辨識。「師兄,我們有幾位刑警昨晚睡不著、做惡夢,能不能安排慈濟醫院醫師幫助他們?」花蓮市警局郝局長向慈濟提出需求。
社工師陪伴一家三口翻著罹難者相片冊辦識親人。突然,他們在某一頁停駐看了許久,「這不可能是我兒子!」父親看著相片崩潰了,身旁的女兒滂沱著淚,抱著父親說,「阿爸,真的是二哥,怎麼會這樣!」社工與女兒攙扶著父親走向停放大體的空間,面對人生最煎熬的一刻……


二○二一年台鐵太魯閣事件發生後,慈濟基金會支援餐飲、物資及設備等,承擔救難人員的後勤團隊。在陪伴受災者及其家屬的過程,發現當「如常」遇上「無常」,不論是受災者或志工,甚至是投入第一線服務的救助人員、社工人員,大家真的做好準備了嗎?可曾想過該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
為了強化關懷者本身的心理韌性,並同理受災者及其家屬的需求與身心狀態,提供更有品質與溫度的關懷與服務,慈濟基金會在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的指導下,與佛教蓮花基金會、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亞安管理顧問團隊等專業單位共同攜手合作,規畫災害關懷系統課程,二○二二年六月起,陸續完成首屆「關懷士」培訓與認證,共計一五八○人完成培訓並取得證書。
蓮花邀請專家,提升關懷素養
今年,全台預計將有三千位志工報名今年第二屆關懷士培訓,悲傷陪伴與助人技巧的學習,也是關懷士培訓的重點課程之一。蓮花基金會協助邀請學有專精,實務經驗豐富的講師,為關懷士安排三個半小時的課程,分享「喪親家屬悲傷關懷與靈性陪伴」及「悲傷關懷實例演練與討論」。

三軍總醫院蔡惠芳諮商心理師,本身也是一名社工師,以「悲傷定義、悲傷情緒面向、適切的陪伴到靈性陪伴」四個主題,提醒中區場關懷士學員,「當接觸處於失落的人,總會讓人想要做些什麼;但在還不知道該做什麼或該怎麼說的時候,請記得先安靜的陪伴。透過陪伴與傾聽,慢慢去了解對方;當已經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時,可以慢慢引導,協助他宣洩內在情緒與承載的壓力。」
任教於長庚科技大學嘉義分部護理系蔡淑玲副教授,在新竹靜思堂的分享中提醒學員,身為一位關懷志工,面對悲傷關懷,不必勉強自己在還沒準備好的狀況下向別人伸出援手;一定要先清楚了解自己的能耐,並且要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愛,不需要刻意;先學會陪伴自己,才能有能力陪伴他人。」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蔡長穎助理教授,在新店靜思堂為北區場關懷士授課,引用證嚴上人在《生死皆自在》自序中的一段話:「知生死,不如體會生死;體會生死,不如契合生死;契合生死,不如利用生死。」來詮釋每個人面對生死的態度;透過一個個生動案例,引領學員思考東西方對待生死的差異觀點,並透過空椅來引導喪親者表達遺憾及未竟之事,以促使家庭系統重整,度過哀傷。
身兼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宗教師及蓮花基金會培訓中心督導的普安法師則在高雄場「悲傷關懷實例演練與討論」課程中,請學員分組畫出三朵蓮花,並各以「悲傷情緒」、「靈性陪伴」、「具體作為」為軸心,透過討論符合這三者的要素,例如:安撫、陪伴、擁抱、尊重、接受、同理心等,將之寫在花瓣上,讓學員透過討論與歸納的過程,反覆了解並釐清觀念。
四天的關懷士培訓課程,除了讓學員對災害救助與關懷工作更有系統的了解外,也是自我增能與關懷素養的提升。
學員回饋,「透過關懷士課程的學習,讓我更清楚要如何陪伴受苦的人;不僅僅要有熱誠,也要具備專業知識。有時候無聲的陪伴,可以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支持,感受到我們一直都在,而覺得安心。」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與觀自在菩薩的智慧,才能真正為眾生拔苦,帶來一劑清涼。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