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美學】

在眾聲喧嘩之中孤獨──
談孤獨老與孤獨死

文/許禮安醫師(高雄市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圖/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美國《健康心理學期刊》二○一七年指出:孤獨的人生病時,感受更糟。英國《心臟醫學期刊(Heart)》研究:常感覺孤單者,罹患心臟病風險高二九%,中風機率高三二%。義大利的「老年精神醫學會」二○一八年一月宣布:訂定每年十一月十五日為「重視孤獨日」。同年,英國政府發現全國約九百萬人有孤獨問題,首相梅伊下令成立專責對抗孤獨的單位,每年花費三十五億英鎊的醫療支出。
 
以上看來,孤獨不只「傷心」而且還傷「身」(心臟)。可是我認為:有些人個性天生就「不甘寂寞」,一旦身體失能,社交行動受限,比較會感覺孤獨,於是容易生病與死亡。像我這種從小「內向害羞自閉」,被認為「個性孤僻」的人,
反而在眾聲喧嘩中特別感覺孤獨。
 
我喜歡獨處,一個人反而不覺得孤獨,因為「孤獨世界氣象萬千」。我一向被認為是「社會化不完全」,如果勉強參加社交場合,當我覺得被「社交孤立」,應該會更容易傷心臟與傷心吧!
 
第十四屆安寧繪畫比賽/一般組優選蔡信宏/「還有我」

孤獨老而後孤獨死!

現今的「少子化」世代本來就已經缺少兄弟姊妹之間的互動,如果父母親認為讀書和功課比較重要,不常帶孩子去陪伴阿公、阿嬤、外公、外婆,一年才見一次面、只一起吃一回年夜飯,根本就像七夕的牛郎織女一樣。
 
台灣是快速「老化」與「少子化」的社會,如果不去推動「世代互動」,我稱為「老小融合」,孩子從小和自家的老人都不親近、不熟悉,高齡者將來的下場就是「孤獨老」和「孤獨死」!
 
未來社會是「獨生子女」的「長壽」新世代,正常人當然都期望將來進入「老化」時,可以「獨立老」和「優雅老」。但是,新科作家、《陪你到最後》作者李春杏安寧護理師對我說過:「現代醫療很可怕,可以讓人活不好,卻又死不了!」大家希望的「獨立老」和「優雅老」,其實都建立在「尊嚴死」的觀念上,但是我說:「活著時,想要活得有尊嚴,就已經很困難;等到臨終,想
要死得很有尊嚴,根本就是妄想!」
 
末期病人覺得「老、病」之時包著尿布,「靠別人把屎把尿」是很沒尊嚴的事情。就連《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的男主角莫瑞教授(漸凍人)都覺得:最擔心將來上完廁所要靠別人幫忙擦屁股。可是,我們兒時都是靠別人把屎把尿、擦屁股,才有辦法長到這麼大,假如你認為「被包上尿布」是很沒有尊嚴的事情,我可以跟你保證:所有末期病人到頭來都是包著尿布死去!

孤獨死其實是善終!

在這個全球快速「老化」和「少子化」的時代,獨居老人只會愈來愈多,於是「孤獨死」當然會增加。台灣新聞媒體目前總是把「孤獨死」報導成「可憐的老人」和「長照悲歌」,但是日本早已不這樣看待;日本醫界甚至認為:「孤獨死」才是「善終」——因為至少不會被家屬要求醫師插管急救,臨終時沒有飽受現代醫療的折磨。
 
我認為:「孤獨死」是「銀髮世代」和「獨居時代」必然的趨勢和結局,除非政府合法全面監控獨居者的生命徵象才可預防,這將是未來「基本人權」和「AI(人工智慧)」的倫理問題。
 
第十一屆安寧繪畫比賽/一般組貳獎陳家榆/「記憶」
為何說「孤獨死」其實算是善終?因為沒被及時發現,至少沒有被送到醫院急診接受安寧界所謂的「死亡套餐」:「插管、電擊、接呼吸器、進加護病房」,只是禮儀公司需要處理遺體和清潔環境,可能會讓活人比較麻煩罷了。我最近看一本漫畫書:《禮儀師的黑色幽默日常》,封面說:「孤獨死、自殺死亡、意外死亡etc.——死亡人數有多少,就有多少遺體。」依此類推:現在有多少人著,將來就會有多少遺體。
 
既然所有活人將來都會變成遺體,我常說:「救不回來算運氣好,頂多被折磨三十分鐘到一個小時;救得回來送加護病房,超過住院期限轉呼吸病房,最後送回家或送機構接受長期照護,喉嚨有氣切或接著呼吸器,插著鼻胃管按時灌牛奶,被翻身、換尿布,躺二、三十年就可以長命百歲。」我演講時問學員:「如果是你,你願意這樣活著嗎?」問起來的結果竟然沒人想要這樣活著,可是在醫院和機構裡面,卻有一大堆老人和病人是這樣活著的!

同歸於盡比孤獨糟!

長期觀察社會趨勢,我都說:假如「長期照護」的社區支援體系做得不好,我們將來就會看到愈來愈多的新聞報導內容是:「照顧者(家屬)」把「被照顧者(病人、老人)」殺死,甚至「同歸於盡」以求解脫的悲劇事件。
 
第十三屆安寧繪畫比賽醫護組/參獎&人氣獎鄭琇文/「海海人生」
假如活著變成永無止盡的疲勞和痛苦,那麼把他(被照顧者、病人、老人)弄死後,我(照顧者、家屬)就解脫了,就算被抓去關,至少不用沒日沒夜的侍奉他,還有人為我服務。
 
《禮記禮運大同篇》:「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現代社會應該如何「安老」、「善終」才算是「老有所終」?年老之後,就算從不生病,總有一天身體會故障,每個人最後都是死路一條。
 
依照安寧療護「尊重自主權與個別差異」的原則,應該儘早詢問當事人的意願,簽署「預立意願書」(二十年前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或「預立醫療決定書」(一○八年一月六日〈病人自主權利法〉),而不是在病人昏迷之後任由家屬做決定。
 
我近年來很感慨:「安寧療護這麼好,做到、做好的人這麼少,為何知道的人更是稀少?」醫界前輩王國新醫師同情我在安寧界被號稱「獨行俠」的孤獨遇,總是用名言「德不孤,必有鄰」鼓勵我。
 
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只怕世界和我不一樣。我偶爾會半真假的開玩笑說:「先知總是孤獨的!」我認為:「先知不一定會寂寞,卻總是孤獨的,因為走在時代觀念與社會認知之前,終究只能踽踽獨行。」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61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