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人物】

臨終關懷、社企度眾─
演觀法師開啟接引眾生路

文/周美娟 圖/演觀法師提供
 
演觀法師個人小檔案
民國五十年出生
南山放生寺住持
茲摩達司社會企業有限公司創辦人
財團法人根滿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您一定想不到,總是滿面笑容的演觀法師,過去曾經是個外表酷酷的專業攝影師。白天,他在廣告公司擔任平面攝影;晚上,經營PUB還學過調酒。
 
「以前的我,其實沒有什麼宗教信仰,年輕時總以為信佛、念佛就是老人家打發時間的活動而已。」回憶二十七歲時,因父親往生而參加超薦法會,第一次接觸佛法,「大家都說念經就能有功德,但功德到底從哪裡來?」演觀法師笑說,自己是叛逆又追根究柢的人,當時一邊念經、一邊忍不住好奇想探究這個問題。
 
第一部接觸的佛教經典就是《地藏經》,奇妙的是,他發現生活中竟出現許多跟經文內容息息相關的事物 ──原來自己夢中出現的那些已經往生的親人,都其來有自。這讓他對生命中的業果關係有了初步的認知,並開始深入探索佛法的真正意涵,以及「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的問題。

「苦」諦引路,探詢人生實相

從小生長在「弱勢」家庭裡,家境清寒加上父母離異,法師自幼由外公、外婆撫養長大,國小就開始半工半讀,辛苦不足為外人道;這樣的成長過程也讓法師對四聖諦中的「苦」,有著深刻而又真實的體驗。
以前的他,充滿怨天尤人的想法,接觸佛法後才發現,原來這就是自己的因緣!「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這句偈頌深深影響年輕時的他。
 
法師得到啟示,改變了以往遇到不如意事總是怨天尤人的觀念,也化解過去深植內心、對外界的仇視心態。他了解到,「命運」其實是自己可以掌握的,也相信修行能夠扭轉生命歷程,他開始浮現出家修行的念頭,希望能以修行的功德力,轉化未來生命歷程中可能呈現出的種種不善業果。
 
為了讓自己做好專心修行的準備,加上當時他所開設的 PUB剛好位在台北市林森北路上,雖是正派合法經營,但碰上政府掃蕩八大行業影響,為了避免紛擾煩惱,乾脆轉為經營佛教文物店。法師笑說,當時朋友都戲稱這家店是綻放在林森北路上的一朵清蓮。
會攝影、會調酒,也喜歡美食、還會烹飪,他在轉型的佛教文物店裡提供素膳簡餐,雖然客人以佛教徒居多,但也有一些附近特種行業的工作人員會固定在吃素的日子裡來店用餐,因此結下不少另類的善緣。
 
曾經有一位理容院女經理來外帶便當,一開始她只是靜靜聽著演觀法師與其他客人談論佛法觀念,後來變成用餐的常客,也跟著大家一起交流觀念;幾個月後,她來店裡表達謝意,因為接觸佛法,她決心離開特種行業。
 
這樣的案例還不只一樁,讓人不禁讚歎上天自有安排。在尚未正式剃度出家前,演觀法師已經開啟接引眾生之路,他說:「後來的我體悟到,這其實也是一種方便法 ──在莊嚴的佛堂能夠度眾生,在吧檯前也能夠度眾生。」
 

臨終關懷,老和尚的最後一堂課

接觸佛法後,經過七年努力,民國八十四年,三十四歲的演觀法師依止於上蓮下航老和尚座下,於新北市中和南山放生寺剃度出家,成為蓮航老和尚出家六十餘年後首次正式剃度的入門弟子。
 
民國一○一年底,八十九歲高齡的蓮航老和尚因腦中風而住進加護病房,演觀法師承擔起二十四小時看護恩師的工作,直到兩個月後老和尚捨報往生。

因為這次恩師生病後近身照顧的經驗,法師發覺緩和醫療以及臨終現象認知的重要性,於是在民國一 ○五年透過慧炬機構執行長周寶珠的介紹,結識了對緩和醫療相關事務極為熟悉的蓮花基金會執行長陳慧慈,並與蓮花基金會、慧炬機構一起合作舉辦「死而無憾」生命講座。
 
「所謂的臨終關懷,並非僅對臨命終人所做的關懷,同時也要對當事人家屬、親人做好關懷及正確的引導,否則有時親人反而會成為提供正確關懷的障礙。」演觀法師說,平時就要對身邊的人做好生命教育工作,告知臨終現象以及面對無常的態度與方法,讓當事人就算是獨居、沒有人陪伴時,依然可以自在面對無常的現起,一心不亂的念佛求生淨土,這才是最實際又實用的「臨終關懷」方式。

社企度眾,「南瓜師父」部落傳法

也許因為自幼困苦的成長環境,以及出家後的種種逆境考驗,修行路上,演觀法師對於苦難眾生比別人多了一分關注,也隨著種種機緣接觸到不同的弱勢族群,包括:街友、原住民、銀髮族群、流浪動物……
 
與原住民部落的結緣,始於環保資源回收工作。有一次放生寺信徒將一批文具捐贈給台東的某個部落,隨後收到當地小朋友的感謝函;演觀法師探詢後發現,當地原住民非常需要幫助,於是與幾位居士採購了生活用品親送台東,這也是五十二歲的他生平第一次到訪台東。
 
演觀法師照顧原住民的經濟生活,也協助他們維護部落傳統文化與信仰,贈「青銅刀」予部落。
 
他坦言,一直以來,佛教信仰要在原住民部落立足,是頗為困難的事;深入當地之後他發現,原住民同胞不僅產業遭到剝削,部落的傳統文化也被打壓甚至摧毀。除了照顧原住民的經濟生活,演觀法師也希望幫助他們維護珍貴的部落傳統文化與信仰,為此,南山放生寺還曾經舉辦過三場巫師文化分享交流會,甚至幫助部落修建祖靈屋。
 
問題是,沒有產業、經濟的支持,文化是很難獨力延續發揚的,因為理解到這一點,演觀法師走上了「社企度眾」之路。
 
一開始,他以較高的價格收購部落族人自產的南瓜,再運回台北賣給信徒,如此部落族人能夠得到應得的利潤,信眾也能買到品質好又便宜的農產品;此後,常有原住民請他收購農產品,大家都稱他「南瓜師父」。
 
從一開始的南瓜,到後來的紅藜等農產品,為了合法從事收購、協助行銷等交易行為,演觀法師只好成立一家商行,以便開立收據;後來他才發現,自己用商業行為去推動公益事務,原來就是一種社會企業。
 
從攝影師、調酒師到成為法師,上天給了演觀法師一條與眾不同的修行道路,他說,「我的行為就是講經傳教的一部分 ──別人用佛經傳教,我用自己的言行傳教。」
 
現在,他在南山放生寺裡還保留了一座吧檯,提供大家一邊喝茶、喝咖啡,一邊交流佛法的空間,無數的信眾就在這小小的空間裡找到信仰、慰藉與生命的豁然開朗。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62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