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
破解照顧者的迷思

 

這是一本獻給天下兒女的陪伴之書!
「面對父母老後這件事,你準備好了嗎?」
面對家中高齡長輩,兒女沉重的照顧責任,該如何突破下半場的人生考驗?
 
在照顧現場經常可以看見,才處理完一個狀況,緊接著就到了下個時段的準備工作,例如餵食、翻身拍背或是抽痰、換尿布等重複動作,持續和被照顧者拉扯。
 
「子女可以喊累嗎?」、「如果找人訴苦,會不會被認為不孝?」、「承接照顧工作,一定要二十四小時待命嗎?」、「好像全世界只剩下我最懂父母的需要,只能由我來照顧父母……」照顧者的迷思,容易體現在各種問題中,期待自己能夠得到且符合一個標準答案。
 
我也曾遇過這樣的例子:一名女兒照顧住院的媽媽,已經累到恍神,走路搖搖晃晃,再加上感冒剛好,每當讓她去休息都會被拒絕並說:「沒關係,只要媽媽能痊癒,我就好了。」
 
很多照顧者會覺得只要把病人照顧好,自己就沒關係,實際上如果照顧者沒有照顧好自己,是不可能照顧好病人的!
 
當照顧者自己的狀況不佳時,他對病人的需要可能顯得力不從心,也可能會忽略或簡化病人的需求 ──病人的物品可能會零零落落掉在旁邊,各種照顧細節也可能沒能確實的執行。
 
當照顧者習慣性擔任付出角色時,容易慢慢產生「只有我才知道怎麼照顧他」,或「他不會習慣別人的照顧」的想法,久而久之,「我的照顧工作是無法有人替代」的迷思就形成了。
 
這是一個耗竭的警訊,表面上是展現負責態度,但心裡的擔心是:「我已經筋疲力盡,無力再去因應其他事情了,只要病人在我手中,就可以避免可能發生的變化。」
 
人總是會有彈性疲乏的時候,照顧者需要有喘息時間,放手讓別人來做,當然會擔心別人可能沒有像你那麼懂他,但當協助的人可以做到七八成,照顧者適時休息,對整個照顧品質來說也是好的。
 
一名家屬跟我說:「本來彼此之間感情很好,最近關係變得很緊繃。我會覺得他為什麼要一直找我麻煩,很想告訴他:『你不舒服,我也很累啊!』但又不斷告訴自己,他生病已經很可憐了,為什麼還要把這種情緒加諸在他身上?」
 

《當父母老後》

兒女面臨高齡長輩老、衰、病、死的情緒困頓與出口
作者:蔡惠芳
定價:300元
出版者:博思智庫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蓮花基金會推廣公益價每本:240元(不含郵寄費)
 
照顧者的辛苦,不只是體力上的付出,還有生活作息被打亂,情緒上也常因病人的互動而受到影響,在這樣的壓力下,「苦」和「累」變成是照顧者的生活寫照。
 
如果把苦硬吞下去,病人並不會因此而感受到更多的體貼,相反的,容易造成照顧者的孤立無援,更加力不從心。適度讓病人知道自己已經到達負荷的極限,病人理解後,照顧者反而可以調整自己的狀態。
 
照顧者跟其他人互動時,會很容易認為「這是我們家的事情,跟別人說也沒有用」,這種想法會讓照顧者更顯孤立。
 
有時候,照顧者的苦並不容易對其他人說出口,怕自己說出來的話,會招來指責。這時候透過較能理解照顧者狀態的人,或專業人員帶領的支持團體來訴說,會是一個安全的管道。
 
找到合適的管道,清一清埋藏心底的情緒垃圾、發現原來有人和自己一樣;被傾聽、得到支持,可以幫助自己在照護的長路上重新得到滋養、走得更穩更久。
 
很多子女是全職照顧者,生活中除了日常照顧、借輔具、帶病人上醫院、辦理相關證明等,沒有自己的人際關係,沒有朋友也沒有親友互動。等到病人即將離世,照顧者會開始心慌,不希望病人走;病人走了,照顧者的世界也空了,他帶走了一切!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一方面是照顧病人本來就花費很多心力,另一方面是認為稱職的照顧者必須全心全力投入。以病人為中心,沒有自己的生活,這是很危險的事——失去人際關係,當需要協助時,會孤立無援;當有一天病人走了,生活重心就沒了。
 
很多人都會忽略掉,原來「喘息,也需要學習!」在照顧的過程中,給自己一些時間,透過申請政府提供的喘息服務,可以從事一些放鬆的活動,例如:芳療、書寫、烹飪,走出去喝杯咖啡,或參與一些支持性的團體活動,都可以幫助照顧者放鬆,能夠繼續面對並走向更長遠的照顧路。
所屬出版品
生命雙月刊157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