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人物】

守護「臨床佛教宗教師」搖籃
─普安法師於生死現場探詢生命經驗

採訪撰文/周美娟 圖/普安法師提供
 

普安法師個人小檔案

現職
大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宗教師、台大醫院兼任宗教師、蓮花基金會臨床宗教師甄審委員暨臨床佛教宗教師督導
學經歷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台大醫院緩和醫療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台大醫院雲林虎尾分院緩和醫療病房宗教師、南華大學生死系兼任助理教授。
 
在這個世界上,總是有那麼一群人,他們奉獻自己,在某個領域裡披荊斬棘,只為了造福後來的人,普安法師就是當中的一位。
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臨床佛教宗教師(以下簡稱臨床宗教師),更致力於協助守護臨床宗教師的搖籃。

親見死之苦,輕扣「臨終關懷」大門

人生的轉彎處總是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對普安法師來說也是如此。
 
民國八十九年,母親往生前的最後幾天,普安法師在醫院陪伴。當年安寧療護還不普遍,母親臨終前非常辛苦,不僅腹水嚴重導致心肺衰竭,且因臨終前要留一口氣回家的習俗觀念,原本昏迷的母親在返家前被打了強心劑而突然醒來,發現自己插管且受綁縛而不停掙扎,當時在救護車上陪伴母親的他,不知所措只能不停的安慰母親,這件事在他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自責感。
 
十多年前父親生病,他雖尚未投入臨床宗教師領域,卻已接觸安寧療護多年,決心不讓父親再次經歷母親遭受的苦。
 
多年的臨床經驗也讓他及早發覺父親即將臨終瀕死的徵兆,及時帶著父親回高雄,完成他最後想回老家的心願,家人也都在身邊為父親誦持經典;最終,父親在他所信仰的媽祖宗教儀式中,平順又圓滿莊嚴的離世。
 
陪伴父母臨終的經驗,成為他後來全心投入臨終照顧、將臨終關懷當成一生志業的重要轉折。普安法師說,那時他已在道場服務多年,因為感覺身體狀況不是那麼好,又遭遇父親生病變故,引發他對於生死議題的探索興趣。
 
民國九十四年,他以三十五歲高齡報考南華大學生死學系,之後適逢蓮花基金會推動培養訓練「臨床佛教宗教師」計畫,開啟了他接觸臨終關懷領域的大門。
 
「我很有福報,在民國九十五年就參加了蓮花基金會的推廣培訓課程;雖然在那個時候,我其實並不真的那麼了解什麼是臨床宗教師。」
 
當時他還在南華大學就讀生死學系,利用寒暑假進行臨床宗教師的實習、培訓。普安法師認為,這是非常珍貴的資源,讓他能夠結合學術及臨床經驗,學習成為一名合格的臨床宗教師。

病人用「死亡」教我生命意義

十幾年來,他以臨床宗教師身分,不斷學習、修正,累積臨床服務照顧病人的經驗;碩士班畢業之後,更在母校邀請下擔任安寧療護相關課程的授課老師。
 
從不太清楚臨終關懷是什麼,到協助守護臨終關懷的搖籃,普安法師說,身為佛教法師,在接觸生死學之後,才發現自己對於生死的理解似乎太狹隘了。
 
「佛教告訴我們生命無常,因此我們會覺得生死就是自然而然發生了;但是生死學卻告訴我們,死亡所牽涉到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它包括了哲學、心理學以及個體如何面對死亡的問題。」
 

普安法師堅信,「在生死議題面前,除了遺憾,我們還能做得更多。」
 
普安法師舉傅偉勳教授著作《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說明,死亡這件事情是很「個人性」、「主體性」的,臨床所照顧的每一位病人都是不同的,「當病人跟你說他怕死時,你不能說他怎麼這麼懦弱,應該去了解他為什麼會怕死。」
 
透過臨床宗教師的陪伴,很多病人在臨終前變得比較可以接受死亡。
 
另外,神經學家及精神科醫生弗蘭克爾(Victor Frankl)所開發的「意義治療」,提到「死亡是一種個人主體性的概念」,並闡述人在面對死亡時,他的生命意義為何是重要的。普安法師說:「這個觀念帶給我非常大的幫助與影響,讓我更積極的去了解,當面對死亡時,病人與家屬的生命經驗會起到怎麼樣的作用?」
 
普安法師很喜歡看小說,他從歐文‧亞隆所寫的《凝視太陽》,看到人生存的本質以及如何面對死亡,深受啟發,並且運用在臨床經驗上。
 
走向善終,常常不是一件那麼簡單的事,普安法師指出,透過臨床宗教師的陪伴,很多病人在臨終前變得比較可以接受死亡。
 
但身為佛教法師背景的宗教師,下意識常常會用佛法的概念來照顧病人,雖然佛法的概念很好,但在臨床照顧時常會遇到非佛教徒,也有些人的信仰並非宗教,而是他的精神領域。
 
他曾經照顧過一位病人,一開始因為家人說病人是佛教徒,因此轉介過來,然而多次會談後卻發現,他並不是佛教徒。普安法師於是探詢他的生命經驗,問他往生之後想去哪裡?這位病人回答,希望自己變成一顆石頭,因為當石頭不需要動,每天溪水會沖刷身體,還可以聞到清新的空氣、聽小鳥唱歌……
 
深入瞭解後發現,原來這位病人覺得自己這輩子過得太累了,每天東奔西跑;某天他在山裡看到一顆大石頭,非常羨慕石頭動都不用動,就可以享受大自然的一切,所以覺得當一顆石頭很好。
 
讓普安法師非常感動的是,在病人往生前的最後一次會談中,他再次詢問相同問題:「你有想過下輩子要去哪裡嗎?」病人回答:「我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這段時間跟師父相處,讓我感受到了人的溫暖與善良,現在我希望下輩子再來當人,來跟師父相識、結緣……」
 

生離死別,除了遺憾還能做更多

死亡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很多狀況,臨床宗教師不可或缺。
 
普安法師回憶,曾經有位病人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他被醫師宣告生命只剩三個月後,便開始閉「生死關」—不吃東西以保持身體的清淨。但家人卻無法理解,以為他是因為醫師的宣告而受到驚嚇,不但帶他去看身心科醫師,還要他服用憂鬱症藥物。
 
普安法師在安寧病房與病人深度會談,得知他只是在做佛教徒的臨終準備。病人告訴法師:「死亡並不可怕,死亡是充滿力量及光明的。」因為這分對病人的理解,普安法師代為與家人溝通,終於讓家屬放下疑慮,幫助這位病人微笑告別人世。
 
這兩、三年來,新冠疫情讓許多人飽嘗生命無常,但普安法師仍堅守臨床宗教師崗位,「看到了更多的生離死別,為我帶來許多深刻體悟,也改變了我很多想法,包括對生命的存在、對死亡的看法,以及生命無常這件事……」
 
置身在一個又一個生死現場,不只是陪伴病患善終,也陪伴自己走過生命的體驗,普安法師堅信,「在生死議題面前,除了遺憾,我們還能做得更多。」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0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