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人物】

以法相贈,助末期病人預約來世更好
—見溟法師的臨終關懷路

採訪撰文/周美娟 圖/見溟法師提供
 
釋見溟法師個人小檔案
學歷:中台⼥眾佛教學院研究所結業
經歷:曾任中台禪寺精舍知客、監院、住持、苗栗大千醫院安寧共照臨床宗教師;現任頭份為恭醫院安寧病房臨床宗教師、新竹台大分院臨床宗教師、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第五、六屆理事、蓮花基金會臨床宗教師甄審委員、淨覺苑住持
 

《列子.湯問》:「有溟海者,天池也。」又云:「溟,小雨溟溟也。」像廣闊大海一樣包容眾生萬象,又像細雨一樣潤物無聲,這就是釋見溟法師給人的印象。
 
外號「見溟」、內號「傳侔」,見溟法師說,「這是我的師父賜予的法名,『侔』是平等,代表著眾生平等。」
 
不只是法名特殊,見溟法師修習佛法之路也非常特別。
 
民國五十二年出生在南投鄉下,當時的南投,可說是全台灣最窮困的地方之一。某次一位出家人到家裡托缽,姑姑事後告誡他,長大後千萬不可出家,「只有家裡很窮的出家人才會來托缽,有背景的出家人都是在寺院裡不用做事。我們家
窮,所以妳千萬不能出家。」
 
這是他對「出家」的第一個印象,一直到母親生病後,他的想法才完全改觀。

「禪七」震撼,決意出家

「母親在我不到三十歲的時候就去世了,當時我很難過。看著她被火化,送出來只剩下一些些白骨,我心想:『人死了之後到哪裡去了?』這讓我有了想學佛,甚至皈依的念頭。」
 
後來,工作上的客戶因籌辦中台禪寺結夏安居活動來向他募款。有機會進一步接觸佛教團體,他參加了改變人生的第一次「禪七」,那年三十一歲。
 
見溟法師形容這七天對他來說是一種「震撼」。打完禪七,感受到內心法喜盈滿,即使父親積極為他安排相親、希望他嫁人,但他仍堅定要出家,每天出門前都努力不懈的持頌《普門品》,發願回向。
 
民國八十五年浴佛節,他終於放下一切,披剃於中台禪寺惟覺安公老和尚座下,並在佛學院研習修學。佛學院結業後,他到精舍修行並為眾生服務。
 
父親始終無法諒解他的出家,見溟法師為此寫了一封信給父親:「『出家』與『出嫁』只差了一個『女』字旁,但是我的人生將會有很大的不同。我選擇了一條自己想走的路,我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請您不用為我擔心,我也不會
出了家就忘了家……」
 
後來,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也讓父親以他為傲。

願「生死智慧」走入醫院

見溟法師會成為臨床佛教宗教師,也是因為他的父親。
 
民國九十二年,父親罹患口腔癌,見溟法師一邊照顧父親,一邊在寺院裡發心做事;從照顧父親的經驗中,他發現安寧照顧的重要性。
 
父親疾病進入末期後,鄉下地方沒有安寧病房照護,法師只能自己揣摩該如何照護重病的父親,「當時我發現,基督教有臨床的臨終關懷服務,佛教卻做得太後面,都是到往生時才來助念。我心想:佛法的生命教育、生死智慧應該要進入
醫院。」
 
民國九十六年八月父親病逝後,於九十八年三月底,見溟法師毅然決定離開道場;四月份參加蓮花基金會培訓課程,開始學習安寧療護,以及如何做一位臨床佛教宗教師。這一年,他已經四十多歲。
 
隔年拿到臨床宗教師合格證書,他於民國一百年來到苗栗大千醫院、為恭醫院服務。早期臨床服務沒有團隊、只能單打獨鬥,見溟法師也曾被病患拒絕過,於是他又學習了精油芳療,作為通往臨終關懷照顧工作的橋梁。

觀因緣,用慈悲心包容一切

在大千醫院照顧的第一位病人是食道癌患者,化療後只能透過胃造口來灌食。起初這位病人以冷漠的態度拒絕法師關懷,「你不用跟我多說,我什麼都信過了,只要你能讓我吃東西,我就信你。」
 
病人生病前吃喝嫖賭樣樣來,與妻子感情不睦也離婚了;但當他生病後,前妻仍時常前來照顧,她告訴見溟法師,「我想把跟他的緣分善了,希望來世不再相見。」
 
無法進食讓病人的脾氣更加暴躁,常常對護理人員咆哮,見溟法師對他說,「難道生命當中只有『吃』這件事情嗎?你想活下去,但這具身體已經壞掉了,如果換一個方式再來,你就不用受這麼多的苦。」「看看太太對你不離不棄,你是不是該感恩呢?」……
 
在一次次的對談中,病人逐漸接受自己生病的狀態,也對前妻真誠道歉,最後終於取得前妻原諒,甚至對他說:「既然這樣,我們下輩子再做夫妻也可以啦。」
 
見溟法師回憶,照護過程中最令人觸動的,是病人後來說出,「連喝一口水都要感恩!」那位病人無法透過嘴巴喝水,因為就算一小小口水都可能令他嗆到;一般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卻是他只能遙望的幸福。「我們是不是應該對任何事
都抱持著感恩心情呢?」
 
一路走來,見溟法師曾經被病人家屬拒絕過而感到遺憾,也曾在醫院停車場碰到素昧平生的人來請他為家人助念,即使如此,他也盡其所能的為亡者開示及助念。
 
曾有病人年輕時拋家棄子,年老生病後外遇對象離開他,妻兒也不願意照顧,最後只能由社工人員幫忙處理後事。見溟法師說,身為臨床宗教師能做的就是用更大的慈悲心包容他,幫助他轉念、懺悔,讓他來世能夠更好。
 
「無論是被拒絕或被接納、是善緣或惡緣,這都是因緣法;有因才會有緣,當我們種下善緣,所召感到的才會是好因緣。」見溟法師說。
 
為病人皈依,教導日後用功事宜。

放下身段貼近眾生,伴病並觀照自心

回憶第一次直面死亡,是讀國中時奶奶往生,當時他被大人派去守在棺木旁,怕得要命,因為他認為人死了就等於是鬼……
 
從對死亡的恐懼,到對往生後的茫然,再到後來出家修行、成為臨床宗教師,他看盡了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的無常,也放下了法師的身段、更貼近眾生。
 
〈您好,我是臨床佛教宗教師〉podcast頻道
對見溟法師來說,病人和家屬是一面鏡子,他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不斷反觀自己:當病痛來臨時,該如何面對?「曾經有段時間,我因生病造成雙腳水腫,連走路都有困難,那時才真正體悟到生病是這麼難受。病人教會我要懂得珍惜擁有,而非老是將眼光放在失去的,這是我們每天都應該要檢討訓練的。」
 
身為資深臨床宗教師,他也不藏私的參與《陪你善終——跟隨臨床宗教師走入靈性困擾與靈性照顧之旅》的內容製作,成為作者之一,「我一直很期待能有一本書來介紹臨床宗教師到底在安寧病房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這本書中也看到其他臨床宗教師的特長,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學習,能加強自我的不足。」
 
一邊擔任臨床宗教師、一邊為需要的人上佛學課、禪修課,更為推廣《陪你善終》一書的理念,每週錄製一集〈您好,我是臨床佛教宗教師〉podcast節目……見溟法師不忮不求,卻總能因此結下善緣,讓他在遭遇困境時獲得適當的幫助。他謹記師父對自己的開示——世人以物贈人,你要以法贈人。「當你沒有想要求得什麼時,反而得到更多。」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2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