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善終,平時必須做好準備

企畫/編輯部 採訪撰文/吳立萍
 

慈廣法師/照顧者、臨床宗教師
當病人飲食困難,或無法自主進食,是否需要侵入性餵食——裝鼻胃管、打營養液?這樣的問題,總讓家屬陷入兩難困境。
慈廣法師是臨床宗教師,也是一位曾經陪伴父母及外婆善終的家屬,他心心念念的提醒,「善終,平常必須做好準備,而非最後只關注『吃』這件事上。」

鼻胃管,裝或不裝?

慈廣法師的父親發現肺癌時已是末期,且已轉移腦部,當時在安寧病房擔任臨床宗教師已經七年的他,心裡有數,父親的生命可能只剩一到三個月。於是,他和父親及弟妹們溝通,決定不做積極治療,讓父親在家安寧。
 
後來,因癌細胞侵襲到骨頭、疼痛無法控制,他們決定讓父親住進安寧病房;後來又由於肺部發炎,痰液增多,導致吞嚥困難而裝上鼻胃管,以方便服藥及餵食。
 
然而,父親幾次扯掉鼻胃管,必須勞煩醫師或醫師助理前來重裝,大家都感到困擾;又因灌食高營養的流質食物,導致一直腹瀉;而打嗎啡止痛,又導致便祕,又得灌腸……
 
對於父親反覆的腹瀉和便祕,必須不斷替他清潔、換床單,每一次的搬動,父親全身痛到不行,不僅病人辛苦,家屬也辛苦。
 
慈廣法師於是和父親溝通,「如果不裝鼻胃管,您就無法進食,可能會餓,這樣可以嗎?」父親對於能不能進食沒有意見,但就是不想再裝鼻胃管了,慈廣法師遵從父親的意願,撤除鼻胃管。
 
撤除鼻胃管之後,父親都沒有表示想吃東西或進食,也沒有打營養液或點滴,需要時只打嗎啡或鎮靜劑、安眠劑。不過,慈廣法師會使用海棉棒沾水滋潤父親的唇部,讓他可以從海棉吸一點水;因為量不多,不會嗆到,以緩解乾燥的口腔。
 
為了陪伴父母善終,慈廣法師從出家後,就開始做準備,除了捐款善行,更不時引導父親親近佛事,甚至到佛教聖地旅遊。
為了陪伴父母善終,慈廣法師從出家後,就開始做準備,除了捐款善行,更不時引導父親親近佛事,甚至到佛教聖地旅遊。
 
父親不進食後,起初還會排便,到後來漸漸沒有了,不腹瀉,也不必再灌腸。父親雖然十分虛弱,話也說得不太清楚,但意識非常清楚,情緒也很穩定。拿掉鼻胃管之後,大約一個多月左右,父親在家人的助念下自然安祥往生。
 
「每一個人在疾病末期的情況不同,安寧照護是為了讓病人感到舒適,有時裝鼻胃管也是這個目的。」慈廣法師表示,裝鼻胃管有時是為「引流」胃部多餘氣體與液體,而非餵食東西。
 
例如,他在臨床上遇到一位食道癌病人,因為消化道已失去功能,無法消化食物,因而裝上鼻胃管;病人可以由口進食,也一直都有吃東西的欲望。於是,照顧他的姊姊經常買來各種食物,滿足他想吃東西的欲望,吃進去的食物再由鼻胃管引流出來,以免加重身體負擔。

少了鼻胃管,如何不斷食?

慈廣法師的父親離世後三年,高齡九十四歲的外婆有一陣子吃東西常感到腹部疼痛不已,改吃稀飯一樣腹痛。就醫檢查後發現惡性腫瘤已經塞住了腸道,家族商量決定不做任何侵入性治療,接受安寧療護,慈廣法師安排外婆住進安寧病房。
 
雖然外婆一進食就會腹痛,但還是想吃東西;慈廣法師和外婆溝通,以椰子油替換稀飯。每當外婆想吃東西的時候,就用湯匙餵兩、三匙椰子油,這時外婆會有咀嚼動作,慢慢吞下椰子油;因為少量,不會因此腹痛。之後,醫師發現外婆的腫瘤竟然縮小了。
慈廣法師也將少量椰子油塗抹在外婆臉上,滋潤她的皮膚,讓外婆在病中也能保持好氣色。
 
外婆沒裝鼻胃管,也沒有斷食,從住進安寧病房到自然往生二十二天,共吃了一罐(四百毫升)椰子油,過程中意識都很清楚,會和來照顧或探病的親友對話、拍照,家人還幫她在病房生前做七,圓滿老人家的一生。
 
慈廣法師代替母親孝敬外婆,和舅舅、阿姨的感情都很好,因而外婆疾病末期身心靈都受到很好的照護,能有善終的因緣。
相較之下,慈廣法師的母親體弱,生病很長一段時間,住在護理之家時,曾經被裝鼻胃管餵食,因為她會扯掉鼻胃管,雙手被約束。但其實母親的吞嚥功能正常,只是牙齒剩沒幾顆,沒辦法咀嚼。慈廣法師不認為這樣的做法恰當,於是換了一間護理之家,拿掉鼻胃管,改由奶瓶讓母親進食。
 
後來,母親肺塌陷住院,醫師為她插呼吸管,不到一個星期又要氣切,慈廣法師堅持不同意,將母親轉院治療。當時母親瘦到只剩二十六公斤,沒有氣切,後來經醫師評估,拔掉呼吸管,母親又存活了十年,肺部及呼吸道再也沒有發生感染問題。
 
慈廣法師接連送走父親和外婆,在外婆離世三年後,長年生病的母親因為腎衰竭,連續兩天高燒不退,就連使用退燒藥也退不下來,送醫後住進安寧病房。
 
母親沒有食欲,也不曾表示想吃東西,精神卻很好,也可以和前來探病的人對話。由於之前照顧過父親及外婆的經驗,家人決定不強迫母親進食,只用椰子油幫她潤唇及口腔;而鎮靜劑或安眠藥、止痛藥等,只要能舒緩母親的不適、讓她舒服的藥物都用。住院第五天晚上,母親進入彌留狀態,兩天後安詳自然往生了。
 
「在媽媽意識清楚的時候,我問她會不會很辛苦?她面露微笑對我說:一點都不苦。這是媽媽送給我最棒的禮物!」慈廣法師感到無比欣慰。

尊重進食意願,善終不在吃與不吃

陪伴至親善終,是慈廣法師出家以來的最大心願,只要有機會,他都會以父母的名義捐獻;也讓父親有機會參與各種佛事和法會,乃至佛教聖地旅遊,引導他們接觸佛法,對往生善趣做好準備。
 
其實有好幾次,母親都在重病時奇蹟似的好轉,慈廣法師相信是佛菩薩庇佑度過難關。
 
由於母親長年生病行動不便,慈廣法師代替母親孝敬外婆,和舅舅、阿姨的感情都很好,因此當外婆在疾病末期時,家族親戚將所有照護方式都交由他決定,還一起幫外婆在病房生前做七,輪流誦經給外婆聽,這也是外婆能善終的因緣。
 
深恐「斷食善終」的錯誤觀念帶來嚴重影響,臨床宗教師照量法師在其《以佛法的視角探討斷食與善終》論文中表達——
 

「佛教中認定的是否善終,同時看重的是身壞命終是否能往生善處;然而,能否往生善處,主要是建基在這期生命是否精進修行,以及臨終時的心境品質。因此,斷食不必然會善終,要善終不必然需斷食。
 
末期斷食與否應取決於身體狀況與病人的自主決定。推廣『斷食致死』可以得到善終理念,這在佛法中稱為歎死、譽死,稱讚死亡是美好的,並藉由提早死亡來躲避世間的苦,佛陀的教法不會支持這樣的行為。」
 
當能吃的時候,食物是身體的藥石,不能強迫斷食;而當身體衰敗無法再進食,也不需要勉強灌食,加重身體的負擔,讓病人極度不適影響善終。慈廣法師殷切叮嚀,「這個時候,重點不是放在病人吃不吃東西,更重要的是完成四道人生、為來生去處準備,讓病人身心輕安,圓滿這一期生命任務。」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4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