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蓮花新聞175期

文/編輯室

預約一張善終的門票

「預約一張善終的門票——善終三部曲」生命教育講座,於二○二三年十月二十八日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透過講者分享並搭配《為愛而寫.生命手書》,帶領參與者預先規畫屬於自己的善終計畫,理解善終可以不沉重,善終準備甚至是積極、健康而有意義的行動。
 
 
郭慧娟老師(圖左)講述「首部曲:安然回顧,四道人生」,並與台下觀眾互動問答,下圖右為蓮花基金會前執行長陳惠文。
活動報名熱烈,現場及直播線上共計八百多位學員參與。會中邀請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老師講述「首部曲:安然回顧,四道人生」。長期在社區耕耘的郭老師以同理長輩困難說愛為始,現場帶領長者撥打電話給想感謝的親友,引導大家完成笑中帶淚的四道,讓學員深刻感受到「愛要及時,要落實日常」。
 
蓮花基金會張常善心理師分享「為愛而寫,生命手書——用愛溝起善終幸福網」,用親身故事串起四道人生、醫囑、遺囑的重要性,引領大家反思、釐清自身在意之處為何,提醒現在就是「走出善終第一步」的最好時機。學員回饋,上完課後面對生死更加坦然,有安心、安定的力量。
 
張常善心理師以親身故事串起四道人生、醫囑、遺囑的重要性。
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蔡兆勳醫師講授「二部曲:安寧善終,預立醫囑」,從理解苦痛角度,娓娓道來臨床個案的心境起伏,說明安樂死、斷食善終及安寧療護的觀念差異,以及團隊如何以病人為中心提供適切的醫療照護,助其最終能生死兩相安,使講座參與者體會到善終的真諦是樂活。
 

蔡兆勳醫師說明安樂死、斷食善終及安寧療護的觀念差異。
無諍世界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沈惠珠律師演說「三部曲:安心自在,預立遺囑」,從最常被大眾誤解的迷思開始說起,例如:遺囑非得要去公證才有效?我沒有什麼財產所以不用立遺囑?……當常見的迷思被一一破解,現場一片驚呼,學員們紛紛舉手提出關於預立遺囑的疑問。
 
沈惠珠律師透過真實案例帶動討論,大家從迷思中學習,從案例中反思自身情境。法律不僅只保護在世時的自己,也創造著當我們離世後能持續與家人互動的一種方式。
 

沈惠珠律師透過真實案例帶動討論,破解遺囑中常被大眾誤解的迷思。
「喜歡以生動幽默的方式談論善終議題」、「想提前準備善終,並且幫助更多周圍的人」、「遺囑,是不要帶給子孫困擾」……許多人回饋課程很實用,讓大家更認識善終,也更清楚自身對於善終的想法,最重要的是願意將善終議題擺在人生優先規畫的位置,希望帶給自己及家人的生命有更多圓滿。

蓮花天使年會,合唱團「出外景」

五架攝影機各據方位,七、八位專業人員等候著,這麼大的陣仗,把蓮華合唱團員們原本玩樂的心給收攝了:「這是玩真的,得好好表現!」
 
蓮花天使年會九月二十三日於「大板根森林溫泉渡假村」舉辦郊遊踏青趣,並為蓮華合唱團錄製兩首歌曲的MV影片。當天活動公告七點三十分於圓山捷運站集合,部分團員卻早早於七點不到就抵達集合地點,大家身著粉紅色蓮花T恤,各個神采奕奕難掩興奮之情。
 
攝影團隊早大家一步先上山取景、架設設備,團員們循著路徑往上爬,有些團員已有年紀,爬山時氣喘吁吁,腳力較好的團員則會停下來等候同伴、相互打氣。山上空氣真好、風景真美,大家邊走邊聊終於抵達拍攝現場。
 

剛開始拍攝時,現場播放著先前預錄的聲音讓大家對嘴,經導演幾番鼓勵,團員們終於大膽唱出聲音來;在大自然裡、在微風中,看著大樹間洩下的陽光,一遍又一遍開懷歡唱。
 
導演指示大家先是三部一起唱錄,之後再分部唱錄;前排唱完換後排唱,接著再換成個人唱錄……攝影機時而固定、時而推前、時而拉後;有時攝影師會抬著攝影機繞著大家轉,有時則拿樹枝、樹葉放在攝影機前做效果;有時大家都準備好了,導演卻突然喊停,因為他要的陽光跑掉了……就在導演專業的要求下,前前後後兩首歌曲已數不清拍錄了多少次,但團員們始終唱得好開心。
 
拍攝時間比原先計畫遲了一個多小時結束,聽到導演終於喊「卡!」團員們一個接一個往山下走,沿途分享今天有趣的經驗,大家有共同的體悟:「當演員好辛苦!當影劇工作人員更辛苦!」
 

走著走著發現,導演早已拿著攝影機躺在空地上等待著,叫大家圍繞著他進行拍攝。原來是陽光帶來靈感,我們忍不住也順著導演的視角往上看,好美的光線、好藍的天,在美麗的氛圍中為這難得的「出外景」畫下完美句點。

慈濟關懷士培訓,蓮花分享悲傷陪伴與助人技巧

文/呂學正(佛教慈濟基金會慈發處綜合企劃室主任)
 
意外現場人力不足,救助隊隊長只好請託志工上車幫忙攙扶傷者。一位師姊很堅定的回應:「我可以幫忙!」但是上車後她發現,車廂地板上躺著五、六位受傷的旅客,到處都是血跡,突然感到一陣暈眩,差點跌坐了下來。
 
「關懷士」培訓假慈濟新店靜思堂辦理啟業儀式,共有四百零一位學員報名參加。
拉下屍袋拉鍊的瞬間,年輕的大體鑑識人員衝出臨時設置的鑑識空間吐了一會,再帶著發白的臉色走回崗位繼續執行不可承受之重的罹難者身分辨識。「師兄,我們有幾位刑警昨晚睡不著、做惡夢,能不能安排慈濟醫院醫師幫助他們?」花蓮市警局郝局長向慈濟提出需求。
 
社工師陪伴一家三口翻著罹難者相片冊辦識親人。突然,他們在某一頁停駐看了許久,「這不可能是我兒子!」父親看著相片崩潰了,身旁的女兒滂沱著淚,抱著父親說,「阿爸,真的是二哥,怎麼會這樣!」社工與女兒攙扶著父親走向停放大體的空間,面對人生最煎熬的一刻……
 
蔡惠芳諮商心理師用一則則案例,說明關懷士如何陪伴關懷處於悲傷及失落的對象。
 
蔡淑玲老師透過關懷案例引導,並讓學員分組討論練習,以了解失落的情緒及適當的關懷回應方式。
二○二一年台鐵太魯閣事件發生後,慈濟基金會支援餐飲、物資及設備等,承擔救難人員的後勤團隊。在陪伴受災者及其家屬的過程,發現當「如常」遇上「無常」,不論是受災者或志工,甚至是投入第一線服務的救助人員、社工人員,大家真的做好準備了嗎?可曾想過該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
 
為了強化關懷者本身的心理韌性,並同理受災者及其家屬的需求與身心狀態,提供更有品質與溫度的關懷與服務,慈濟基金會在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的指導下,與佛教蓮花基金會、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亞安管理顧問團隊等專業單位共同攜手合作,規畫災害關懷系統課程,二○二二年六月起,陸續完成首屆「關懷士」培訓與認證,共計一五八○人完成培訓並取得證書。

蓮花邀請專家,提升關懷素養

今年,全台預計將有三千位志工報名今年第二屆關懷士培訓,悲傷陪伴與助人技巧的學習,也是關懷士培訓的重點課程之一。蓮花基金會協助邀請學有專精,實務經驗豐富的講師,為關懷士安排三個半小時的課程,分享「喪親家屬悲傷關懷與靈性陪伴」及「悲傷關懷實例演練與討論」。
 
南華大學蔡長穎教授透過空椅的安排,示範如何協助喪親者表達未竟之事。
三軍總醫院蔡惠芳諮商心理師,本身也是一名社工師,以「悲傷定義、悲傷情緒面向、適切的陪伴到靈性陪伴」四個主題,提醒中區場關懷士學員,「當接觸處於失落的人,總會讓人想要做些什麼;但在還不知道該做什麼或該怎麼說的時候,請記得先安靜的陪伴。透過陪伴與傾聽,慢慢去了解對方;當已經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時,可以慢慢引導,協助他宣洩內在情緒與承載的壓力。」
 
任教於長庚科技大學嘉義分部護理系蔡淑玲副教授,在新竹靜思堂的分享中提醒學員,身為一位關懷志工,面對悲傷關懷,不必勉強自己在還沒準備好的狀況下向別人伸出援手;一定要先清楚了解自己的能耐,並且要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愛,不需要刻意;先學會陪伴自己,才能有能力陪伴他人。」
 
普安法師透過三朵蓮花的範例,帶動小組討論;並一一走入小組,引導大家思考與釐清。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蔡長穎助理教授,在新店靜思堂為北區場關懷士授課,引用證嚴上人在《生死皆自在》自序中的一段話:「知生死,不如體會生死;體會生死,不如契合生死;契合生死,不如利用生死。」來詮釋每個人面對生死的態度;透過一個個生動案例,引領學員思考東西方對待生死的差異觀點,並透過空椅來引導喪親者表達遺憾及未竟之事,以促使家庭系統重整,度過哀傷。
 
身兼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宗教師及蓮花基金會培訓中心督導的普安法師則在高雄場「悲傷關懷實例演練與討論」課程中,請學員分組畫出三朵蓮花,並各以「悲傷情緒」、「靈性陪伴」、「具體作為」為軸心,透過討論符合這三者的要素,例如:安撫、陪伴、擁抱、尊重、接受、同理心等,將之寫在花瓣上,讓學員透過討論與歸納的過程,反覆了解並釐清觀念。
 
四天的關懷士培訓課程,除了讓學員對災害救助與關懷工作更有系統的了解外,也是自我增能與關懷素養的提升。
 
學員回饋,「透過關懷士課程的學習,讓我更清楚要如何陪伴受苦的人;不僅僅要有熱誠,也要具備專業知識。有時候無聲的陪伴,可以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支持,感受到我們一直都在,而覺得安心。」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與觀自在菩薩的智慧,才能真正為眾生拔苦,帶來一劑清涼。
 
學員回饋分享,無聲的陪伴可以讓受苦者感受到支持及一直都在的安心感。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5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