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

無我與真我

文:摘自《動靜皆自在》大字版
 

中國禪宗史上的許多祖師,都以為平常日用即是禪。
不論出家在家,若能將禪宗的觀念和方法,用之於日常生活,
縱然處身於萬丈的紅塵之中,也會體驗到安定灑脫自然的人生境界。

動靜皆自在(大字版)
作者:聖嚴法師
定價:260元
出版者: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
許多人認為「我」最重要,也有些人認為「我」並不重要;這兩者都有問題,為什麼呢?因為,認為「我」最重要的,就會經常為自己的利益而爭取、抗爭,不願考慮他人的得失,反正只要我自己獲得利益就好,這是「自私」的我。
 
如果只從字面上了解「無我」,有人就會以為,既然我是「假」的,是「空」的,那就是什麼都沒有,活在世界上又有何意義,於是放棄擁有的一切;美其名是「看破紅塵」,實際上是逃避現實的世界。也有一些人持著「生不如死」的觀念,總以為「我」是假的,活著也是毫無意義,不如一了百了算了。凡此種種都不是「無我」的正確觀念。
 
佛法所謂的「無我」,是要超越「自私的我」,若執於「自私的我」必然會否定他人,乃至於否定自己;然而我們無法否定既有的生命和既有的環境,因此要善於運用生命和環境。
 
曾經有位老太太帶著身懷六甲的媳婦來見我,目的是希望我為胎兒祝福。我問她的媳婦說:「你希望生男孩或女孩?」
那位少婦說:「男女都很好,只要乖巧就好。」
 
她的婆婆急忙說:「不行,不行,請師父加持讓她生男孩。」
 
由此可見,婆媳間的想法頗有出入。就媳婦而言,她已超越「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生不生男孩不是大問題;而婆婆「重男輕女」的觀念牢不可破,彷彿媳婦不生男孩就對不起列祖列宗,便斷了宗族的後代。
 
從這個故事便可以說明,「超越」的意思是:「不堅持一定需要什麼,能有什麼就接受什麼。」所以,不執著「我」的主張,是相當重要的事。
 
可是,完全沒有「我」的主張也很麻煩。例如:我有一些弟子,當他們遇到問題就毫不考慮直接問我怎麼辦?我說:「你應該提供意見呀!」
 
有些人會說:「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所以請師父裁決。」
 
另一類型的弟子每次來請教我之前,自己早已決定好事情的處理方式,他會說:「師父,事情是如此,如此……」
 
當我問:「你希望我這樣處理嗎?」
 
他會告訴我:「當然,師父您一定要這麼辦,我可是全替師父您著想的哦!何況這也是師父的意見啊。」
 
我很訝異:「哦!我並沒有指示你要這麼做!」
 
他會說:「師父,弟子是為師父考量很久了。」
 
我的這兩種弟子都各執其一,或許有人會說,一個是「無我」,另一個是「有我」。但事實上,前者是不負責任,過於保護自己,怕說錯話受師父責備,所以不願提供參考意見;後者是胸有成竹,早已設計妥當,只是希望師父按照他的方式來執行。所以兩者皆非「無我」,都是「有我」在作怪。
 
從佛法看「自我」——從因果看,自我是「有」;從因緣看,自我是「空」;從煩惱看,自我是「假」;從智慧看,自我是「超越」。
 
從智慧的立場看「自我」——不要厭惡自我,更不需要覺得自我很可愛;要活時就必須活下去,該死時就讓他死;能活則不求死,非死不可又怎麼可能非活不可呢?若能如此,便可超越生死,超越有無。
 
從佛法的觀點來說,「無我」是超越「自私的我」,不逃避、肯負責,不計較個人的價值,隨緣運作,捨己從人,助人利他。
 
無我有許多層次,要達到無我的修行境界並非易事——肯定「自我」;消融「自我」;用慚愧、懺悔和發願,體驗「無我」。
 
從佛法看「真我」——「真我」即「無我」,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在於完成佛的果位,亦即「無我之我」。
 
如何修成「真我」——從人到佛次第提升,《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實相即無相,真我即無我。
 
世事本無常,我們無法否定既有之生命或既有的環境,因此便要善用我們的生命,善用我們的環境,隨類布施,隨緣救濟;不僅自己得福報,更助他人得福報,這才能夠消融自我,才能成就無我與真我。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5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