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人物】

法官的生命叩問
陪伴—最深厚的力量

採訪撰文 陳盈霖   圖 洪舜帆提供
 

洪舜帆個人小檔案

學歷
東吳大學法律系畢業
通過司法特考乙等司法官考試
經歷
高雄地院書記官
花蓮地院候補推事
嘉義地院候補推事
台中地院候補法官
士林地院,歷任民事、刑事、民事執行處法官
士林地院少年法庭法官
獲聘臺北市士林區調解委員
 
「真正的人性化醫療,是無憾且尊嚴泰然地走過生死大關。」這句話,或許是洪舜帆法官看待生命最深刻的註解。
 
一生擔任法官,從花蓮、嘉義、台中到士林,從刑事、民事到少年法庭,洪舜帆辦理過無數案件,見過人性百態,卻始終保持謙和低調。多年來,他更是胸腔內科妻子陳秀丹(人稱阿丹醫師)無畏向前推動安寧照護、拒絕無效醫療背後最堅實的後盾。

夫妻同行:用專業守護安寧

目前擔任蓮花基金會義務法律顧問的洪舜帆,與基金會結緣已有三年多,「這要從阿丹醫師說起。」他笑言,阿丹醫師長期擔任基金會講師,四年多前被陳榮基教授推薦擔任董事。為了讓基金會有更好的法律協助,「她便找我去當法律顧問。」
 
洪舜帆( 最左) 與阿丹醫師( 最右) 一同參與晚美人生大調查記者會活動。
帶著法律專業,洪舜帆義不容辭地「婦唱夫隨」,與阿丹醫師一起投入安寧照護,這個充滿溫度的使命。
 
他坦言,阿丹醫師擔任董事後,他才對基金會有更深一層認識。蓮花基金會專注培訓「臨床佛教宗教師」,全台各醫院安寧病房臨床佛教宗教師幾乎由蓮花基金會培訓並在培訓期間安排或補貼食宿費用。「這在台灣,甚至全球都屬罕見」洪舜帆說,基金會做了很多事,但坊間對其貢獻及認識有限。「這是一項深遠的工作,只有真正走進安寧病房的家屬,才能體會它的重要與價值。」
 
今年七月洪舜帆接受蔣萬安市長頒發2024年績優調解委員感謝狀。
談及阿丹醫師的安寧志業,洪舜帆回憶:「應該是二○○一年開始。」當時,阿丹醫師在台北榮總擔任呼吸治療科醫師,隨著榮總接管署立宜蘭醫院,她成為第一批赴宜蘭開拓的醫師,以加護病房主任的身分在加護病房推動安寧理念,並規劃成立宜蘭地區第一個安寧病房─「仁心病房」,且推廣安寧居家照顧。

生命自主與善終:法律守護最後尊嚴

洪舜帆表示,安寧不僅關乎醫療,也涉及病人自主權與法律議題。即便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已修法通過,生命末期病人已施行的維生設備可以合法地撤除,但在臨床執行上仍存在許多困難。例如社會局安置的病人,有家屬,但家屬不出面簽署撤除維生醫療同意書;或是有家屬的末期病人,其家屬不依照病人意識清楚時的交待,執意要用維生及醫療設備至心跳停止;有更多的案例是其主治醫師不願放手,而讓無效醫療持續加諸在苦難的末期病人身上。
 
「推動安寧這麽多年,阿丹醫師接觸過太多類似情況。」洪舜帆說,不論是年輕或年長患者,當醫療已無能為力、僅靠呼吸器延續生命時,往往給家屬帶來沉重的身心與經濟負擔。「阿丹醫師會在適當時機給予病患必要支持,協助家屬與病人平靜告別。有些人在移除呼吸設備後返家,在熟悉的環境中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洪舜帆認為,呼吸器應用於急症或可改善的病患,而非長期「僅維持生命」的工具。「承受痛苦的病人,應擁有對醫療的選擇權。」面對難以放手的家屬,「阿丹醫師會與他們召開會議,耐心溝通,凝聚共識。」
 
他解釋,「生命自主權」與「善終權」並不全然相同。「『生命自主』強調病人可選擇是否接受搶救,但不一定保證好好離去;『善終』旨讓病人在臨終時減少痛苦,安詳平靜地走向生命終點。」
 
「安寧照護的核心,是讓病患臨終前得到心靈安慰,宗教師剛好彌補這部分缺口。」看著阿丹醫師一步步推動安寧,洪舜帆深知個中艱辛,特別是在民風相較保守的九○年代。「既然她選擇這條路,我就無條件支持」。
 
如今,洪舜帆也投入這份有溫度的志業。夫妻倆專業互補:阿丹醫師面對病患與家屬,他則以法律顧問身分,協助審閱基金會與政府、醫療機構合作相關合約文件。他一絲不苟,一字一句斟酌合約用字,包括特別查詢「唯」與「惟」字的用法,只為讓基金會在推動安寧志業時能更加順暢,有最穩妥的保障。
 
洪舜帆從三年多前與蓮花基金會結緣。

生死有命,從容而行

歷經「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四度心臟裝支架」的洪舜帆,對生死議題深有共鳴。十多年前,他被診斷出腦下垂體腫瘤,起初並無明顯症狀,幾年追蹤檢查,發現腫瘤增大,擔心影響視野,於二○○一年接受腦神經外科手術,將腫瘤清除。
 
考驗並未止步於此。二○○二年,洪舜帆發現上樓梯莫名氣促,背部隱隱作痛,原以為只是疲勞,直到阿丹醫師提醒「可能與心臟有關」後才就醫,「沒想到醫師告訴我,心臟三根血管均堵塞八成」,隨即安排緊急手術。那一次,他的心臟置放兩根支架,並以氣球擴張方式處理另一條血管。
 
兩年後,他再度感覺胸悶,植入新的支架,「最近一次是三年前,我的心臟裝上第四根支架。」提及這些過程,洪舜帆語氣平和,「警覺性高了,一發現身體異樣立刻就醫」他笑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命是老天給的,老天爺或許覺得我還有用,所以留我下來。」

人生下半場:陪伴、調解續寫修行篇章

二○一八年,洪舜帆自少年法庭退休。人生下半場依舊精彩,他在長青大學學習日文、英文與手沖咖啡,還參加合唱團,平日陪伴年邁母親念佛。
 
他,依舊是一位「調停者」。
 

生命是一場無盡循環,有生必有死,有死才有生。這一期生命若能善加修行、常懷感恩之心,多行善事,便能累積來世福慧資糧。

安寧志業,正是病患臨終最深的祝福與安詳,祈願他們走向下一期更充實的旅程。

洪舜帆笑著說,退休前夕宴請同事們,一位書記官提起調解委員缺額,他在最後一刻報名並通過面試。至今每週兩天,他都會在士林區公所調解民事糾紛。
 
「比起法院訴訟中的調解,我更喜歡在調解委員會協助當事人,若能在起訴前化解糾紛,當事人便可免去冗長繁瑣的法庭奔波勞費。」調解過程常遇爭執,他總會耐心提醒雙方「退一步海闊天空」,讓雙方各自找到退一步的空間。六年多來,他有四次成為「調解成立案最高」的委員,也獲得歷任台北市市長的公開表揚,內心充滿喜樂。
 
對他而言,人生下半場不僅是修生養息,更是場心靈與公益修煉。洪舜帆用法官的正直與調解者智慧,陪伴阿丹醫師推動安寧志業,在法律與醫療交匯處,守護患者最後尊嚴。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82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