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動出健康力----從預防肌少症到永續健護的實踐之道

採訪撰文 曾怡陵       圖 潘嘉慧.甘思元提供
甘思元  力格運動健護中心創辦人

走進台北市民生社區一處由綠樹和蕨類植物組成的小庭院,便來到「力格運動健護中心」。「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健康、快樂負責」創辦人甘思元表示,如果懂得正確使用身體,身體會是快樂的泉源,否則就會成為痛苦的來源。「我對健身的看法和傳統不同。」甘思元認為,快樂人生的關鍵是健康,而健康需要正確的體育觀念來支撐。想法調整、體能訓練、恢復保養和營養管理的四面向整合非常重要。他曾用這一套觀念幫助許多知名國手提升表現,也協助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等企業家增進體能。

將運動結合科學,成為國手的最佳後盾

會熱愛運動、崇尚自然,跟甘思元的生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他在花蓮長大,住家鄰近美崙溪下游出海口,美崙溪、太平洋成為他的最佳天然泳池。大學考上交通大學資訊系,體會到南北環境落差帶來的衝擊,第一次知道原來建築物可以這麼高、原來有電腦這種發明。
 
在交大,甘思元培養出實事求是、重視真實等科學態度。專注於學業的同時,運動也沒有荒廢,大一就得到新生盃游泳冠軍,打籃球、跑步樣樣難不倒他。熱愛運動的他開始思考:是不是該從科學的角度去思考運動?運動有可能變成職業嗎?
 
畢業時台積電才剛成立一年,班上每一位同學都拿到台積電的工作邀請。甘思元對資訊的興趣不大,加上想賺錢,於是選擇當壽險業務。後來有朋友介紹他看德國有機展,開啟他代理運動舒緩保養品的契機。「但產品是死的,要知道使用的know how 才能活用。」為此,他跑到德國奧運代表隊後勤支援中心、美國職業選手訓練營學習運動健護的技巧和知識。回到台灣,馬上成為網球國家隊的體能教練,幫助謝淑薇、詹詠然、盧彥勳等名將進行訓練。
 

體能訓練追求的不是數字

甘思元發現,多數健身者執著於體脂率或肌肉量的數字,但他認為真正的核心是「內心」。他提醒學員,應該思考的是:我對自己有多少了解?自己的定位以及生命方向在哪裡?如果缺乏清楚的目標,即使擁有健美的體態,卻在人際或工作上失敗,還是會對人生失望。「我們要花力氣思考現況、我們想要的未來,以及現狀到未來的路徑。否則我們投資那麼多時間在身體的訓練上,不是很浪費嗎?」
 
身為佛教徒,甘思元也建議大家擇適合自己的宗教。他把佛教當成哲學理解、思考,幫助他找到人生的方向,知道生命該往哪裡去。
 
「我常問選手:你們是為一場比賽而投入運動,還是為了美好的人生?」每位選手都選擇後者。甘思元進一步反問他們:如果想追求美好的人生,那為什要為輸了一場比賽而生氣?他表示,每個失敗、挫折都可以轉化成美好的養分。球場上瞬息萬變,輸的這一顆球,會導致球員輸整場,或是透過正確解讀,成為激勵球員贏一場球賽的動力,都是由心念決定的。
 
這也是甘思元在德國和美國受訓學到的信念。他的朋友也是網球明星Rafael Nadal曾分享自己的見解:不爭取勝負,而是正確解讀每個比賽結果,爭取盡力而為帶來的快樂。
 

肌少症怎麼辦?「永續健護金字塔」有解

了解自己,不單只為自己確定人生目標,從身體的角度來看,要清楚自己如何行住坐臥。「很多人常坐著滑手機、看電腦,身體的功能會慢慢喪失。」甘思元認為,要讓自己的身體恢復自然功能,必須先改變不正常的動作模式,也就是站、蹲等動作的方式。接著,認知到「自癒」比「訓練」重要。「健身相當於破壞老舊社區,如果沒有重建,身體會衰敗得越快。」要重建,需要有好的睡眠和飲食。
甘思元教練課程中帶領志工們如何動出健康力

台灣人偏重「永續健護金字塔」的上層,包含跑步、重量及心肺訓練。但「重置訓練」也很重要,透過按摩、伸展與動作模式訓練,來回復身體功能。動作模式訓練的重點包含「三大核心」與「四觀察點」。三大核心指軀幹、肩和髖,四觀察點指排列、穩定、活動、品質,例如脊椎的排列、頸椎活動肌群的穩定度、胸椎活動度、動作的流暢性等。

針對高齡者常面臨的肌少症,甘思元認為,衰老是無法改變的,但可以透過「永續健護金字塔」強化。透過強健訓練給予身體足夠的刺激,再搭配恢復自癒、健康飲食,逐步讓身體回復應有的功能狀態。

在飲食上,甘思元特別強調蛋白質的補充。長年茹素的他曾經因為吃素變得瘦弱,後來找到「多元互補」的解方,透過分離蛋白粉、黃豆等豆類蛋白、糙米等穀類蛋白、海帶等藻類蛋白,以及天貝等發酵蛋白的搭配,讓營養更完整。
 

成為自己的幸福教練

正確的飲食和運動是健康的基礎,但真正的健康來自於心靈的快樂本性,因為身體一定會失去,身體的訓練只是輔助自己看見內心的狀態。甘思元引用基督教寧靜禱文來闡述他的哲學:「上帝啊,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並賜我智慧,以分辨兩者的不同。」他舉例,死亡不能改變,那就不要恐懼;如果已經有脊椎側彎的問題,就接受身體的限制,在現有條件下讓自己變得更好。真正的健康來自於心靈的快樂本性,因為身體一定會失去,身體的訓練只是輔助自己看見內心的狀態。
 
因此,甘思元會引導學員在健身時練習「正念」,有意識地覺知當下的身心狀態,透過運動過程,讓自己接納侷限,找到改變的契機。對他來說,所謂的「正念」運用在身體上就是「正位」,是察覺身體的動作、排列的狀況,讓自己不會因為代償而受傷。「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健康、快樂負責。」他認為,學員不能依賴教練,要學會成為自己的教練。把自己的生命過得好,甚至正面地影響周遭的人,就是對這個社會最大的價值。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82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