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從地中海飲食談熟齡健康與肌力養成

採訪撰文 宋良音 圖 陳乃嘉提供
地中海飲食是教科書中經典的飲食模式,具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亦是台大醫院陳乃嘉營養師推廣預防高血脂、發炎性腸道疾病及失智族群的核心教材,正處熟齡的您,若想輕鬆吃得對,吃得好,不妨嘗試看看!
近年來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為健康帶來的好處,包括能降低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肥胖、癌症的罹患率、延緩腦部認知功能的喪失,甚至延長壽命等。
陳乃嘉營養師更進一步表示,地中海飲食中所推廣的,豐富的植物性食物(蔬菜、水果、堅果種子、豆類及未加工的穀物),利用橄欖油烹調,多選擇魚類及海鮮,適量食用蛋、家禽及乳製品;少加工食品、紅肉及甜點,不僅抗發炎亦有利於腸道菌相的健康,且在飲食金字塔最底層,也提供促進身心健康的生活型態建議,如規律運動、充足休息、保持愉快的心情,和選擇多樣化、當季對環境友善的食物與親友們一起烹調,都是很平易近人、且能長久執行的健康飲食態度。
啟動自癒力第一步:吃得對
You are what you eat,陳乃嘉表示我們的身體每天都在進行修復,像是細胞更新、肌肉修補、抵抗外來病原等。這些過程需要「材料」,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維生素、礦物質,還有抗氧化的植化素等。如果材料不足、品質不佳,修復速度就會變慢,甚至可能導致慢性發炎或加速退化。透過改變飲食習慣,選擇提供給身體簡單、乾淨、多樣且少加工的原型食物,這些小小的累積,日積月累就能為身體儲存健康、啟動自癒能力。
針對中壯年族群,往往不必太過擔心蛋白質吃不夠,反而是吃太多,若蛋白質來源大多來自紅肉或加工肉品,隨之而來的就是過量的飽和脂肪酸攝取,長期下來會促進體內發炎反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因此若是能變換為地中海飲食模式,並透過調整蛋白質食物的種類選擇,不僅不用犧牲優質蛋白質攝取量,更能聰明地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入;此外地中海飲食中,充足蔬菜及適量水果的建議,更同時補足了現代人普遍攝取不足的膳食纖維。
油脂部分,則應選擇橄欖油、芥花油、堅果等好的油脂,面對普遍外食的現代人,更要學會減少炸物、肥肉及隱藏於加工製品中的奶油、酥油、棕櫚油等高飽和脂肪酸來源,更是同樣重要。
但是陳乃嘉也強調,地中海飲食不是特定的一道料理或一份菜單,而是食物選擇的模式、健康生活的態度,初期改變時,可以藉由調整選擇食物的種類開始,如白飯換為五穀飯,將豬和牛肉替換為魚、海鮮和雞肉等等。且選擇當地、當季、最新鮮的食材,不僅營養價值高、風味好,也能減少使用過度加工與長途運輸食物的攝取量,對環境更是友善。
用關鍵營養預防肌少症
民眾普遍了解蛋白質是合成肌肉的原料,卻容易陷入「多吃蛋白質=長肌肉」的迷思,事實上,若熱量攝取不足,會造成肌肉流失,此時即便補充大量蛋白質,也只會先被身體拿來當能量使用,無暇去維持或增加肌肉;此外,若缺少阻力訓練給予肌肉刺激及輕微破壞,當肌肉發現沒有修復的需求,也就難以促進生長。
因此,要預防肌少症,充足熱量與均衡飲食的攝取,搭配適量蛋白質及運動是核心。除此之外,維生素D與鈣質可以幫助肌肉與骨骼健康;而選擇來自深海魚(如鮭魚、鯖魚、秋刀魚)的ω—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特性,有助於維持肌肉功能;攝取來自不同顏色蔬果的植化素(如胡蘿蔔素、茄紅素、花青素等),則可以增加身體抗氧化力,預防肌少症。
在茹素者方面,除了同樣需要有充足熱量、補充蛋白質及搭配運動外,更強調食物的多樣性,因此建議挑選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堅果種子及豆類,能夠提供身體更完整的胺基酸及微量營養素;不過維生素B12和鐵質主要來自於動物性食物,必要時可透過營養強化食品或營養品來補充。
運動與飲食加乘搭配法
很多人努力吃著高蛋白飲食,甚至額外補充蛋白粉,想要預防肌少症或增加肌肉,但是如果沒有搭配適當的阻力運動給予身體刺激,肌肉並不會憑空長大。同樣的道理,如果只是一昧努力運動,卻因為飲食過度限制,導致熱量、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取不足,身體沒有原料來修補和合成肌肉,結果可能是越練越疲憊,甚至造成反效果。
因此,真正能促進健康、維持,甚至增加肌肉的方式,必須是飲食與運動相輔相成,透過有氧運動及阻力訓練給予身體適量的刺激,再搭配充足熱量與適量蛋白質攝取,肌肉才有機會被修復、強化,讓身體功能維持在最佳狀態。
活得好比活得久更重要
陳乃嘉分享到曾有一位退休公務員大哥,在門診無奈地說:「好不容易退休要開始享受人生,結果怎麼都在跑醫院。」聽起來真實又殘忍。
很多人以為運動是為了體重控制,飲食改變是因為身體出現了問題,年輕時大家會為了退休生活規劃理財投資,但是否也曾想過應該提早為老年後的生活品質儲存健康本錢?所以飲食教育就是為了幫助大家提早做好準備,不是等到退休才開始追健康,而是從中年甚至更早,就累積肌力、養成良好的食物選擇概念和生活習慣。
陳乃嘉也說到,自己從小不愛喝水,但現在會記得隨時補充水分,這巨大的轉變是發生在負責腎臟科衛教門診後,每週有半天的時間,需要重複提醒十多位腎臟病人:「多喝水,多喝水!」,結果不知道不覺成功洗腦了自己多喝水有多重要,進而養成了喝水的好習慣。
民眾在面對營養師時,常說:「妳就告訴我什麼東西不能吃。」而她的回答通常是:「什麼都能吃」對她而言,營養師的角色是陪伴民眾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節奏,與其希望被動的被營養師限制飲食,她更喜歡將主動權交給民眾,營養師提供正確的營養知識及執行技巧,陪伴民眾經歷飲食改變的每個關卡、突破挫折、享受每個小小的成就感,當她看著個案提出的問題、或是和她討論解決方法甚至主動提出方案,這時她就知道,他們已經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健康自覺。
我們無法掌握壽命的長短,但可以選擇生命過程的品質。相較平均壽命,應更重視健康餘命。「活得好」意味著能走得動、吃得好、睡得好,照顧好自己、保持社交活動及享受生活,這不僅是延年益壽,而是更能活得自在且有尊嚴。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