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
任性與韌性:在阿嬤慢慢老去的日子裡綻放
文 張家紳
每週五早晨,社區巷口的據點便會響起直笛聲。不是小學生上音樂課,而是一群六十五歲以上的阿公阿嬤,正練習吹奏《望春風》等懷舊旋律。有人指法不熟吹錯了音,便相視一笑,那畫面不華麗,卻剛剛好地溫暖。
任性的堅持與守護
其中一位長者,大家親切地喚她「秀嬤」(化名),今年八十三歲。她曾是金融機構的高階主管,談吐自信、氣場十足。第一次下課時,她主動走過來拍拍我,笑著說:「老師,我的手指有點硬,不過我很認真練喔!」語氣中透著不容質疑的堅定。秀嬤笑言:「以前性子急、脾氣直!現在老了……」歲月雖然磨平了稜角,卻也留下不輕易退讓的光芒。先生過世多年、兒女旅居國外,晚年生活多靠外籍看護陪伴。面對孤獨與失落,她選擇走進社區,為自己找到一條出路。「一個人要學會找事情做,找人說說話。」她說。
當我問她為何如此認真學習時,她咧嘴一笑:「因為啊,我還想多活幾年,等孫子長大;多學一樣東西,就不會被遺忘得太快。」看似玩笑,卻深深觸動人心。
那份「多學一樣東西」的執著,不只是興趣,更像是一種對生命的任性堅持。
一份韌性的力量
這份任性,或許能理解為長者在面對衰老與退化時,對自主與自尊的守護。他們透過日常選擇,堅持自我價值與生活節奏,哪怕旁人視為固執,對他們而言,卻是維持心理平衡與尊嚴的重要方式。
然而,這樣的任性背後,藏著更深的韌性。那不是大張旗鼓的抗爭,而是一種默默延續生命的力量。心理學稱「韌性(Resilience)」為人在面對壓力、疾病或重大變故時,仍能適應、成長的能力。秀嬤的韌性,體現在她不願停滯、不願被遺忘的選擇上。她說的「等孫子長大」,是對家庭傳承的重視;「不想被遺忘太快」,則是對生命價值的守護。
這讓我想起意義治療創始人弗蘭可(Viktor Frankl)的觀點:人最根本的動力,是尋找生命意義。即使身處困境,只要找到生活的價值,就能支撐前行的腳步。
定義有意義的老
秀嬤和她的共學夥伴們,正透過參與社區學習,為晚年生活注入新意,也在彼此身上找到陪伴與連結。他們的直笛演奏未必精湛,卻吹奏出對生活的熱情與堅持。這份投入,才是對生命最深刻的詮釋。
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也曾指出,老年人若能從過往的人生經驗中整理出意義,便能以超然的態度面對衰老與死亡,獲得內在的智慧與平靜。反之,則可能陷入悔恨與絕望。所幸,像秀嬤這樣的長者並不孤單。據點裡的長輩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跨越人生最後的轉彎。對他們而言,老不是停止,而是轉向;不是被動等待,而是持續尋找。
當我們談「老化韌性」,不是要長者不老、不病,而是在退化與失落的現實中,仍保有選擇,維持對生活的期待。這樣的適應力,正是晚年幸福感的關鍵。
秀嬤曾說:「等我走的時候,大家或許還會記得我有吹直笛,記得我一直很努力過生活,這樣就夠了。」那天,陽光灑進教室,吹皺她額頭的皺紋。我心裡想著:這群銀髮寶貝們,正在用任性與韌性,重新定義「老」,也示範了什麼叫「有意義地活著」。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