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人物】

助末期病人做好死亡準備

採訪撰文/周美娟 圖/蔡兆勳提供
 
內向害羞的蔡兆勳,從小嚮往當醫師,卻又自認不適合當醫師,因為臨床醫師常常要與病人或家屬溝通,對他來說這其實是件困難的事。

但奇妙的是,他最後不僅成為一名懸壺濟世的醫師,更來到了最需要跟病人與家屬溝通的安寧緩和病房;從一個內向害羞、不擅言詞的人,變成一位能夠用言語、行動帶給病人和家屬溫暖與希望的醫師。採訪這天,蔡兆勳的臉上帶著溫和靦腆的笑容,頸上則繫著一條花色特殊的領帶——那是他擔任實習醫師時所照顧的第一個病人送給他的禮物,對他來說意義非凡。

蔡兆勳個人小檔案

現職:
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副教授兼主任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兼主任
台大醫院輔助暨整合醫學中心主任
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

治病救命,從藥學到醫學

幼年在貧困卻淳樸的嘉義農村度過,蔡兆勳的父親是一位小學老師,當時的教員待遇微薄,一家人生活得相當辛苦。政府為了補助這群「窮蔡兆勳個人小檔案現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副教授兼主任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兼主任台大醫院輔助暨整合醫學中心主任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理事長教員」過活,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由三輪車載著麵粉等日常用品補給前來發放;家裡一邊做著中藥房生意,媽媽還身兼裁縫工作補貼家用,這就是蔡兆勳的童年生活印象最深刻的畫面。
 
小時候,外婆請了一位在民雄很有名氣的算命師幫蔡兆勳算命,斷言他長大後會當醫師;在家中長輩的殷切期盼下,這個「預言」無形中成為蔡兆勳身上背負的壓力。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國小畢業時他主動跟父母提出,要到台南新營的私立名校就讀,「對一個才十三歲的小孩來說,當時的日子真辛苦;離開父母、家庭,吃飯要自己想辦法,衣服也要自己洗,幾乎每天一早到校門口就能聽到同學被處罰挨打的聲音。」他回憶道。
 
不過,蔡兆勳也坦言,自己從小就不是天資聰穎的小孩,靠著勤能補拙,預計可以考上台南一中;未料考試當天緊張失常,慘遭滑鐵盧,只考上台南二中,他感到很挫折,因為這樣的成績似乎離當醫師的目標更遠了點。
 
他決定轉回嘉義高中,後來考上台大藥學系。念了藥學系之後,他愈發堅定要轉念醫學系的心——因為他發現,原來西藥的副作用竟然比主作用還多,他認為這不是一個理想的治療方式。
 
「當時我心想,如果繼續念藥學系,就算念到碩士、博士,也無法改變這個現況,所以還是得念醫學系才行。如果不瞭解病理,談何改變?」蔡兆勳笑著說,多虧了自己努力的特質,在台大藥學系畢業這一年,他考上了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同時學習中醫與西醫的課程。

安寧緩和,讀懂病人的害怕

緣分總是在最恰當的時候來臨。蔡兆勳以優異成績從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後,他回到台大醫院實習,並選擇「家庭醫學科」成為他實習的其中一個科目。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他驚喜發現,原來那麼內向的自己,在醫院裡也可以好好和人互動、也有能力可以幫助他人,這讓他愈來愈喜歡醫師這份工作。
 
在家醫科訓練的第三年,蔡兆勳接觸到安寧緩和醫療領域,同時也與蓮花基金會結緣。他發現病人很苦、家屬也很苦,只能盡己所能去關心、照顧他們;而安寧療護的本質是「關心」,但學習照護末期病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五年住院醫師的生涯中,別人不愛做的安寧緩和醫療就是他的工作重心,甚至在因緣際會下,又繼續留在台大家醫科的安寧緩和病房服務,直到現在已逾二十年。
 
照顧過這麼多末期病人,蔡兆勳感嘆,「人人在理智上都知道,人難免一死,但面對死亡,始終是人生最困難的事。」
 
病人往往只會表現出害怕、卻不會將害怕說出口,常常以沉默不語、情緒低落,甚至是脾氣暴躁來反映; 可惜的是,家屬並不知道這是因為病人很害怕,只覺得照顧上精疲力盡。
 
讓病人覺得不害怕、幫助病人與家屬改善相互折磨的心靈狀態,這就要靠醫護人員的專業協助了。如何能做到這一點?蔡兆勳說,「與病人及家屬建立信任關係,就是關鍵。」

建立信任,不只是傳遞壞消息

病情溝通討論是一種藝術。蔡兆勳回憶,曾經有位年輕女性,由先生陪同來緩和醫療門診,看起來完全不像是需要安寧療護的病人。
 
蔡兆勳和煦的問她,為何會來到緩和醫療門診?這位女性聞言迅速掉下眼淚,「因為醫師說我只剩三個月的時間,要我來跟你見面;但是,我不覺得自己只有三個月的時間啊!」她轉頭哭泣,此時在旁的先生緊緊抱著太太,看了令人鼻酸。
 
從這個例子可以了解,讓病人了解病情當然是醫師的責任,也是義務,讓病人能夠參與醫療的決策,也是醫療照護的重點;但是,身為醫療人員應該要學習,如何傳遞壞消息,又能對病人有幫忙呢?
 
「或許我們改採病情溝通和討論的方式,會比病情告知方式來得好,因為在討論的過程中,有關心、支持、陪伴的精神;面對如此情緒激動的病人,就要從與她建立信任關係開始,繼而建議她緩下腳步,唯有緩下來,才能一起思考如何繼續向前走!」蔡兆勳語重心長的說,「重點是讓她知道、感受到,未來三個月我們會繼續陪她走,而不是只告訴她:時間只剩下三個月了!」
 
多年來,蔡兆勳歸納出照顧末期病人的步驟。首先,要與病人建立信任關係,方法就是「蔡十點」﹕(1)親切打招呼;(2)拉近彼此距離;(3)尋找共同點及相異點;(4)先投其所好;(5)我一見你就笑(常微笑);(6)細心用心;(7)先積極傾聽;(8)說出病人的感受(病人隱藏在話中的意思);(9)高敏感度;(10)水滴石穿(耐心、持續)。
 
蔡兆勳說,這十點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卻非常重要,「如果病人不信任你,就不會讓你了解他的苦。」
 
第二大步驟是協助病人進行死亡準備,包括幫病人做生命回顧,讓他能夠肯定自己,藉此找到生命的意義、價值和目的;還有化解病人和親人與朋友間的衝突;完成心願;進行道歉、道愛、道謝、道別的「四道人生」;最後協助病人心靈成長,進而能獨立、超越死亡對他的威脅與恐懼。
 
「當病人能做好死亡準備,我們發現病人會變得比較光明、正向、感恩與慈悲。每次看到病人的轉變,都會讓人深受感動,彷彿一朵原本即將枯萎的花,也能綻放出燦爛的顏色。」他說。
 
蔡兆勳認為,人生好比一篇文章,前幾段寫得好,最後一段結尾也要好,不然會有可惜、遺憾之感!然而,即使人生文章的前頭進行得不盡理想,如果最後一段能寫得漂亮,也算是一種圓滿。


因為有家人、好友相伴,加上醫療團隊的照護,讓年輕的末期病人在人生最後階段不孤單,仍保有正向力量,有尊嚴的離開人生舞台。


家人及醫療團隊的悉心照護下,癌症末期的長者身體症狀獲得緩解,心情平靜,心靈平安,保有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品質。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60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