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

失智症的醫學小常識

文/摘自《南極物語》
文/黃宗正(摘錄自《不被遺忘的時光》
 
黃醫師提出「最適老化」觀念,依照每個人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身心狀況,以最適合個人的方式老化,才能擁有健康、愜意的晚年。只要把握:多運動、多護腦、人際支持、心靈信仰四大生活原則,就能優雅經營健康晚年。

阿茲海默症的第一個病例

一九○一年秋天,德國精神科醫師阿洛伊.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發現五十六歲婦女奧格絲提(Auguste D)會藏東西、回家途中迷路、不合理嫉妒、多疑多慮、意識混亂與記憶衰退等症狀。她的改變令阿茲海默醫師印象深刻,持續追蹤病況直到婦人一九○六年病逝為止。
婦人死亡後,阿茲海默醫師為她進行病理解剖,透過顯微鏡發現腦部大範圍萎縮,大量神經細胞死亡,期間糾纏著塊狀神經纖維,整個大腦都有一種細小物質,長得類似黑斑。當年阿茲海默醫師不知道那些物質是什麼,現在我們稱之為β類澱粉蛋白(betaamyloid)。
 
一九一○年,阿茲海默醫師的同事出版一本名為《精神科手冊》的著作,將此疾病列入,並以阿茲海默醫師的姓氏命名。
後來奧格絲提的病歷紀錄失蹤多年,一九九五年在德國被意外發現;當時現代科學技術已經揭開了阿茲海默症的部分原因,確認了阿茲海默醫師當年的發現。
不過,從發現第一例病例到今日,已超過一百多年,我們對阿茲海默症的病因仍然不夠了解。近年來許多報告發現,有些人即使腦內發現神經纖維糾結、神經細胞萎縮死亡、塊斑等情況,卻沒有出現失智症狀。這些謎團尚未解開,也凸顯阿茲海默症的治療難題。

修女研究:如何優雅老去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一位年輕助理教授大衛.史南登(David Snowdon),為了瞭解修道院內的修女為何普遍長壽,而且少有失智現象,便前往一間修道院,說服院內的高齡修女同意在她們過世後,捐出腦部作為學術研究。
 
這群高齡修女都在青春少女時期就進入修道院,長年過著簡樸生活,甚至不少人活了超過九十載。該研究發現了幾個有趣的現象:第一,有些修女年齡高達一百歲以上, 死後大腦解剖仍完全正常,證實不是老化就一定會生病或失智。第二,一般來說,死後腦部若充滿神經糾結和斑塊,通常生前已出現失智症狀,但解剖這些高齡修女死後的腦部,發現當中約有一○%的人,腦部看起來像是阿茲海默症的腦,但她們生前卻沒有失智現象。
 
該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事實,那就是即使腦子堆滿了神經糾結和斑塊,也不一定會出現失智症狀。
 
為何會這樣呢?其中一個解釋是,人類腦神經細胞多達幾十億個,它們之間的連結是一個非常複雜細密的網絡。不妨把這幾十億個神經細胞想像成一座國際大都市,交通網絡密集,若某個區域發生火災,交通癱瘓了、功能停止了,受影響的民眾會想辦法繞道而行;雖然要花比較長的時間,但還是可以成功繞過去,整個城市的交通並不會完全癱瘓。
 
這個推論告訴我們,即使腦中遭受疾病破壞,若能持續地對大腦進行充足有益之活動,如多運動、多動腦、多與人交流往來,使頭腦活躍,仍有機會在腦部產生病變時維持正常智能。
 
該研究也發現另一個很有趣的事情:修女們約從二十歲開始寫日記,研究者分析修女們年輕時的手稿,可以看出這個修女是不是點子王、運用的詞彙是否豐富,然後根據這些資料來預測老年的大腦功能。結果發現,年輕時所使用的詞彙越豐富,老來愈不容易出現失智。
 
這個研究很符合後來醫學界所發現的結果,那就是教育程度低的人,較容易出現失智現象。假設一個學會一千個詞彙的人,與一個只有一百個詞彙的人,當他們老了之後,都各自受損五十個詞彙,試問對哪一個人的影響大呢?當然是後者。擁有一千個詞彙的人,如果損傷了五十個詞彙,比較容易「繞路而行」,找到表達自己的方法,受限的幅度較為降低。
 
要強調的是,失智症的病因並非由單一因素決定,它有好幾個危險因子,教育程度影響只是其中之一。但年輕時多用腦、多閱讀學習、多練習表達思想,對於預防老年失智是有幫助的。
 
 
《不被遺忘的時光——從失智症談如何健康老化》
定價:240 元
出版者: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6 年4 月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60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