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撫心慰問,一紙關懷伴行

專題企畫/編輯部 採訪撰文/吳立萍 圖/撫心慰問卡
 
當摯愛離開後,
當悲傷、失落如暴風雨般襲捲而來,
你的悲傷,我的慰問,該如何表達?
 

將難以說出口的傷痛和關懷,
寄託於圖像和文字
溫柔擁抱自己和傷心人,
難過、哭泣,都不必隱藏,
一起陪伴、等待風雨後的碧海藍天……
 

你的悲傷,我的慰問,該如何表達? 

專題企畫/編輯部 採訪撰文/吳立萍 圖/撫心慰問卡/李曉芬提供
 
當親友面臨喪親之痛、悲傷失落時,想安慰卻不知該說些什麼才恰當?如果擇什麼都不說不做,對方會不會認為你漠不關心?
 
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卡片,唯獨找不到悲傷的慰問卡,親友關懷之意如何表達?針對這樣的難題,蓮花基金會及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以喪親者為關懷對象,推出國內第一套「撫心慰問卡」,供一般大眾傳遞溫暖給身邊正在經歷喪慟的朋友。

你的關心恰當嗎?

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秘書長李曉芬表示,大家習慣使用社群媒體「臉書」,也會透過臉書表達對朋友的關心,唯獨對喪親的朋友,一連串的留言讓她看了忍不住嘆氣!
 
不要哭,你要堅強……
孩子需要你……
生死有命……
你要放下……
請節哀順變……
他去了更好的地方……
你一定要趕快走出來……
時間是最好的良藥……
他一定不想看見你這個樣子……
 
「這些安慰的話,對喪親者來說是沒有用的,想表達關心卻彷彿說什麼話都不太對,但什麼都不表達也過意不去。」李曉芬表示,哀傷需要時間調適,也希望內心的感受能被理解;面對喪親者,朋友可以提供陪伴,或讓他們一個人靜靜的悼念。
 
但是,該怎麼表達才適當呢?

撫心慰問卡的誕生

蓮花基金會長期推動安寧照護及臨終關懷,有感於一般民眾在關懷與慰問喪親者時,沒有適合的卡片可以使用,因此常務董事林明慧醫師去年與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理事長李佩怡教授討論,由李教授邀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對圖文創作有興趣的學生,協同李曉芬等師生共十一人一起參與卡片製作,歷時約半年完成「撫心慰問卡」。
 
「撫心慰問卡以美國悲傷治療大師William Worden提出的四個哀悼任務為基礎設計,將概念貫穿於每一張卡片的圖文當中。」李曉芬說明,卡片的正面圖像為任務一「接受失落的事實」,每個不同的失落正擺在眼前,讓人必須正視悲痛的事實;所有文字皆為任務二「經驗悲傷情緒的痛苦」的展現,失落者可以透過這些文字感受到自己的痛苦被允許、被理解。卡片背面的圖像則畫出歷經悲傷痛苦與療癒後,人們逐漸有了心境上的轉化與調適,呼應任務三「適應失去逝者後的生活世界」,以及任務四「重新投注在未來生活上」的概念。
 
「卡片的設計讓四個哀悼任務貫穿其間,並沒有階段或順序的概念。哀悼任務是一個經驗悲傷的歷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療癒之旅,過程也許需要數個月至數年不等。當失落哀傷者能慢慢經歷這幾個任務後,就能逐漸走出痛苦的泥沼,帶著力量往前走。」李曉芬說明,師生共同完成二十張卡片後,再根據卡片傳達的意念,分成五大系列,每一系列有四張卡片,分別為:
 
1.陪伴系列:表達親友的關懷與陪伴,讓心不再孤單。
2.療心系列:表達個人療傷自我照顧,如獨處、允許悲傷等。
3.思親系列:表達對逝親之思念與愛,如祖孫、親子、毛孩等。
4.念情系列:表達對失去親密伴侶綿密的想念與愛意。
5.轉動系列:表達經歷喪慟後,生命有不同的意義與轉化。
 
撫心慰問卡來自於林明慧在安寧病房的體會,她是台北榮總家庭醫學部安寧緩和醫學科主任,在榮總安寧病房與社工師及一群遺族關懷志工,為失去親人的家屬帶來溫暖的關懷。
 
「我們有專為遺族設計的慰問卡,住安寧病房三天以上的病人過世後,我們會在一個月後寄卡片給家屬表達關心;然後於病人過世後約一個半月、三個月、四個半月、半年致電給家屬關懷。」林明慧表示,北榮的這項遺族關懷計畫,已辦理十多年。很多遺族在半年關懷期滿後會回信給志工,字裡行間充滿感謝。
 
「謝謝你們這麼有心,還時常打電話、寄卡片關心,雖然母親住安寧病房的時間短暫,但你們把她照顧得很好,讓她在人生最後階段可以有尊嚴的離開,謝謝你們。」
 
十幾年的經驗,讓林明慧深刻感受,一張適當的卡片,對遺族的安慰勝過千言萬語,所以她催生了撫心慰問卡。「如果不知道該在卡片上寫些什麼,可以參考同系列其他卡片上的文字,選擇適合的語句用筆書寫。因為書寫有溫度,可以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懷。」
 
李佩怡寫下一段介紹文字,說明了這套卡片的功能:「一般人雖然沒有悲傷輔導的經驗和基礎,也都能使用這套卡片,只要發自內心書寫真誠的關懷,不論寫多寫少,透過卡片的圖像與原有文字,這分溫暖關懷一定能傳送到對方的心中,而這分人際間的溫暖,正是我們經歷傷痛時最需要的!」

國內外有類似的卡片嗎?

除了撫心慰問卡外,二○一六年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推出的「悲傷療癒卡」,由李佩怡教授帶領師生製作,以四個哀悼任務為四個主軸,各十二張卡,加上一張主卡,共四十九張,每一張卡的正面是圖像,背面有相關的圖文,雖然主要提供助人者協助個案之用,也可以作為遺族的慰問卡。
 
「對個案進行悲傷輔導時,我們會將四個主軸的卡片分別排開,正面圖像朝上,讓他抽取與自己心情相應的卡片;或將四十九張卡片一字排開,請他抽出卡片,再翻到背面閱讀圖文;這些都是由佩怡老師多年悲傷輔導經驗所化成的心靈詩句,可以讓失落者感到心情被理解。」李曉芬表示,有些個案不知道怎麼述說,或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情況,藉由他所抽出的卡片,可以協助心理師更了解個案。
 
悲傷療癒卡也可以提供個人使用,遺族透過隨機抽取的卡片,適時得到撫慰的話語。一套四十九張卡剛好也符合佛教信仰中要為往生者「做七」——七七四十九天的習俗,一天一張陪伴度過悲傷。或者,也可以為失去親人的朋友選一張卡,翻拍下來傳給對方,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懷。
 

在美國,因為有感於生病時親友捎來的安慰並沒有幫助,甚至某些語句聽起來讓人感到「諷刺」,而一般慰問卡都是千篇一律的罐頭文,無法真正觸動內心,艾蜜莉.麥道威爾(Emily McDowell)創作了一系列卡片,並且出版《無卡可表》(No Good Card for This)一書,希望讓正在遭遇困難時光的朋友,感覺被理解及有人願意陪伴。上面書寫的話語,例如:「我很震驚,我很沮喪,我不知道除了『我愛你』之外我還能說什麼,但我會在這裡陪你。」雖然是非主流的卡片,卻與眾不同,也是最有同理心的卡片。

William Worden提出的四個哀悼任務

(文/李曉芬提供)
 
任務一 接受失落的事實
試著去承認與面對失落的事實、再也回不去的那些事,從理性上的了解,慢慢走向情感上的完全接受。
 
任務二 經驗悲傷情緒的痛苦
允許各種複雜與起伏不定的情緒,學習與自己的情緒在一起,經驗這些痛苦是必要的,而療癒往往就從接納這一切開始。
 
任務三 適應失去逝者後的生活世界
試著適應失落以後的生活,包括外在環境的改變、內在自我的不一樣,乃至於自我信念的調整。例如學習新的生活技能、學習獨處、向能帶來安心與信任的親友說說心裡話、用任何你想要的方式去哀悼、思念或道別。
 
任務四 重新投注在未來生活上
漸漸的,再想到失落的人與事時已經沒那麼痛苦難受了,也許依然會想念、會感慨過去,但你知道已在心裡找到一個安放的位置,可以展開新的旅程。

創作,也是自我療癒過程

專題企畫/編輯部 採訪撰文/吳立萍 圖/撫心慰問卡
 
國內第一套為喪親者設計的撫心慰問卡,以William Worden提出的四個哀悼任務為基礎設計,將概念貫穿於每一張卡片的圖文當中。從發想到完成,創作者也經歷了自我療癒歷程、悲傷經驗的回顧及療癒。

自我悲傷經驗的回顧及療癒

「剛開始創作時,我們並沒有受到系列主題的框架,而是由每一位創作者以各自的生活經驗發想,有的文字先完成再配圖,有的先有畫面再有文字。」李曉芬表示,對所有參與的師生來說,這不僅是將理論轉化成圖文創作,傳遞對悲傷者的關懷,同時也是自我悲傷經驗的回顧及療癒。
 
去年三月,李曉芬接到故鄉朋友過世的消息,這位好友與她年齡相仿,不到四十歲的壯年,因病走得突然。
 
每一年春節,李曉芬都會回馬來西亞過年,也一定會聯絡朋友見面敘舊;去年因為忙碌沒聯絡,沒想到再也沒有機會見到這位朋友。她感到遺憾、難過,想到朋友和妻子沒有孩子,收養幾隻流浪貓,先生離世後,妻子必須獨自面對生活,一定更傷痛。
 
因為朋友的故事,李曉芬與團隊師生討論,由李佩怡撰文、方郁芸與李曉芬繪圖,共同完成了轉動系列的其中一張卡片。卡片正面是將一本書畫成一扇門,夫妻雙方分別站在門裡門外,依依不捨的牽著手。上面寫著:「翻開回憶的筆記本,彷彿穿越時空與你再相遇。」
 
卡片內頁是一位正在書寫的妻子,搭配文字:「那被壓抑許久的悲傷,再次軟化日常武裝的盔甲。原來,在生活中找到延續愛你的方式,才能逐漸找回活力。」再翻到卡片背面,妻子一如往常面對生活,烹飪、照顧愛貓;桌上放著兩人的照片,以及三朵象徵「我愛你」的紅玫瑰。
 
大約七、八年前的中秋節前兩天,李曉芬先生接到阿嬤過世的消息。先生從小與阿嬤感情很好,即使婚後阿嬤也一直很照顧他們夫妻。李曉芬畫了一個滿月,左邊是長者溫暖的笑容,右邊是孩子悲傷的臉。中秋節當天,他們點起一支白色蠟燭悼念阿嬤。
 
這個圖像後來成為思親系列其中一張卡片,搭配李佩怡的文字:「月圓,人不圓,心團圓。點一盞燭火,寄一分思念,我們在心裡有著另一種形式的團圓。」裡面寫著:「月圓的光照著心頭的缺憾,想起他的愛止不住滑落的淚。持起這分愛,如同點亮心頭的蠋火,再次感受愛充滿心房,溫暖照亮著。」
 

卡片背面:「愛之光,永存生命之中。」中秋節的玉兔象徵收到卡片的人,他以悼念長輩的燭火點亮前方的路,向前邁進。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張卡片能安慰失去長輩的朋友,思念永遠存在,它將化為個人生命歷程的一部分,每當回憶都是溫暖,充盈並支持著人們繼續前行。

請允許我哀傷

參與文字創作的林暐夏,二○一七年,一位他所敬佩的老師過世,家屬為老師選擇由歐洲設計生產,可在自然環境中分解的環保骨灰罈;他們沒有從歐洲帶回隨罈附贈的種子,而是在國內買了一棵松樹苗,種在老師葬下骨灰罈的地方。
 
幾年過去了,對老師的思念一直放在心裡,便成為創作卡片的發想緣起。療心系列其中一張卡片,正面是流淚的眼睛,淚水下方有一粒種子,文字寫著:「允許脆弱,靜靜地流淚。」翻開卡片,種子發芽了,文字:「我種了一棵樹,以想念為土壤,用眼淚澆灌,長出了我們美好的回憶。」卡片背面的圖像則是種子開出了美麗的花,蝴蝶飛舞其間。
 

「我們常認為流淚代表脆弱,所以要隱藏哀傷;其實眼淚是真摯情感的表現,它可以轉化悲傷,讓我們面對生活,繼續出發。」林暐夏的構想由張沛恩、方郁芸搭配繪圖,剛從眼睛流出來的眼淚是灰藍色的,但會轉成明亮的黃色,灌溉土壤裡的種子。
 
後來,林暐夏親自將這張卡片送給一位母親剛過世的朋友。朋友打開卡片,靜默了一會,然後將卡片合起來,慢慢放在胸口。他知道關懷已經傳遞給朋友,一切盡在不言中……..

為未來的自己療癒

曾靖文是參與圖文創作的學生之一,她畫了一張毛孩和主人坐著望向遠方的背影。她家裡有養狗,雖然還年幼健康,但每次想到牠總有一天會離世,心裡就感到難過,所以創作這張卡片,為自己將來可能面對的情況進行心理建設及準備。
 
曾靖文寫下:「以前,你等我回家;現在,我等你來我夢鄉。」翻開卡片:「所有我們曾一起走過的小徑,都是我心底最美的風景。」卡片背面的圖像,是人和毛孩的足印。這張卡片屬於思親系列,她認為,「其實,卡片的對象不一定是失去寵物的人,每個人心中或許都有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當有一天失去時,最美的回憶會永存心底,並帶著這分回憶繼續未來的生活。」
 

她另外創作了一張卡片,屬於念情系列,也有著相同的意涵,一對男女牽手面向大海,上面寫著:「彼此相伴的時光,是人生旅途最美的風景。」翻開卡片:「一起走過的春夏秋冬,將化為一股力量駐足在心中。」
 
用書寫和繪畫,為未來的自己療癒,在美國也有類似的例子。插畫家哈莉.貝特曼(Hallie Bateman)在一個失眠的夜晚,突然想起母親總有一天會離她而去,感到十分悲傷。於是,她請母親為她寫一本書,告訴她沒有母親在身邊的日子,將如何面對生活。母親寫下自己過世的第一天到第兩萬天,女兒的心情可能的轉折和變化。
 
哈莉為母親的文字搭配圖像,出版了共同創作繪本《我離開之後:一個母親給女兒的人生指南,以及那些來不及說的愛與牽掛》,她要告訴讀者,摯愛的親人雖然逝去,卻一直住在心裡,愛不曾消失,只是轉化成另一種方式,陪伴自己度過此生。

寫上情感溫度,送出關懷

專題企畫/編輯部 採訪撰文/吳立萍 圖/撫心慰問卡
 
醫院是匯集生老病死的地方,幾乎每天都有面臨離別的家庭,撫心慰問卡在當中扮演媒介,力量難以言喻。不需要華麗的圖像與辭藻,只要同理就能帶來溫暖,讓對方知道你的關心。

與摯愛告別

一對三十幾歲的夫妻就要面臨分離的事實。妻子罹癌接受化療,但病情每況愈下,他們有一個三歲的孩子,先生不知道未來將如何面對生活,每天愁容滿面。
 
先生擔心孩子將來對母親沒有印象,醫護團隊與家人一起幫媽媽做了手模。幾天之後妻子過世,除了這份留給孩子的禮物,從事癌症、安寧心理陪伴的台中榮總癌症中心黃佩菁心理師帶來二十張撫心慰問卡,請先生挑選一張準備送給妻子的卡片,寫下他想告訴妻子的話,在告別式當天燒給妻子。
 
他選了思親系列裡一張滿月的卡片。他說,我們再也沒有辦法團圓,只能在心裡團圓。如同卡片背面的圖像,他和孩子會帶著妻子的愛,繼續未來的路。

思親系列有一張心肝寶貝卡,專為父母與孩子設計,卡片背面母親的一雙手捧著孩子的小腳,成為一顆心形。黃佩菁選了這張卡片,想送給一位即將離世的媽媽,她的孩子才一歲,心中有無限的牽掛。後來因為考量媽媽的心情還沒有完全調適,這張卡片沒有送出。
 
「陪伴末期病人走人生最後一段路,必須評估當事人及家屬的心境與對於死亡的接受準備程度,再決定是否送出卡片。」黃佩菁表示,當關懷的對象是已經喪親的遺族,或許使用卡片的時機就比較沒有這層顧慮。

安靜的思念

一對二、三十歲相依為命的兄弟,弟弟遭遇突發意外,在加護病房即將離世,哥哥個性內斂,不太透露情感。黃佩菁向他提起有一些卡片願不願意看一下,哥哥挑了療心系列裡一張大樹的卡片,在背光的陰影底下,一個人獨自坐著。
 
「他們會用直覺選出當下最符合心境的畫面。」透過圖像,黃佩菁了解他的心情,鼓勵他慢慢說出了自己的心裡感受:兄弟倆的親人很早就過世,如果弟弟走了,哥哥將會獨自一人;但他希望弟弟走得平順安詳,自己可以一個人安靜的思念。當天下午弟弟就過世了,而哥哥也已經能接受事實,獨自面對未來的生活。卡片背面,一片陽光燦爛,同樣一棵大樹,樹下的人躺在草地上,他接納了悲傷和失落,從陰暗走向明亮。

撫心慰問卡自助助人

在撫心慰問卡推出以前,黃佩菁會使用悲傷療癒卡及紅花卡等表達性媒材,對個案進行深入了解及關懷。她認為撫心慰問卡也有類似功能,圖片與搭配的文字觸動人心、很有感覺,還可以將關懷送給對方,使用上更為廣泛。
 

黃佩菁在看到撫心慰問卡時,也有很深的感觸。念情系列有一張病人坐輪椅的背影,望向門外或是走道;旁邊有一張椅子,上面放著一個代表回憶的相框。黃佩菁看到這張卡片,憶起去年父親住院的情景,後來父親過世,這樣的畫面,曾是病中父親的影像,勾起過去陪伴過程煎熬又不捨的情感,在她心裡留下深深的思念。「望著卡片,想念父親,撫心慰問卡療癒了我,也讓我可以幫助失落悲傷的人。」
 
「撫心慰問卡」的外包裝上有一張小卡,李曉芬畫了一個切半的洋蔥,洋蔥流著淚,一顆心用雙手環抱。搭配李佩怡的文字:「人生像洋蔥,層層包心事,剝開就流淚,撫心慰問之。」
 
人生必定要面臨失落,透過卡片告訴最關心的人——可以悲傷、可以流淚,愛永遠都在,將會轉化成生命的能量,伴隨未來的每一天。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61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