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關懷友善社區風潮
安寧照護第三波運動

當關懷無所不在

目前國際上先進國家,如英國、蘇格蘭、加拿大、澳洲等國家,正積極推動「關懷城市/關懷社區」,提倡「關懷友善社區,是每個人的責任」。
在台灣,國健署已輔導一百二十六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及二十多個民間團體,積極向民眾宣導「關懷友善社區」的理念。當人人透過各式各樣支持的經驗互動和交流,點、線、面串聯,關懷無所不在,一個充滿愛與友善的國家於焉誕生……
 
專題企畫/編輯部
採訪撰文/吳立萍
攝影/古浚程
 
在傳統社會中,厝邊頭尾互相幫忙是很平常的事,曾幾何時,隨著高度都市化,這份人情溫暖漸漸消失了。
 
然而,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如何提升社區互助能量,讓居民都能在宅終老,讓社區安寧照護成為健康促進的一環,這是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以下簡稱國健署)正在積極推動的「關懷友善社區」理想。
 
王英偉署長表示,面對不久之後的超高齡社會,關懷友善社區勢在必行、現在就要準備。
(圖/國健署提供)

社區裡的人情溫暖

王媽媽的家人外出工作,她平常獨自一人在家,每月固定去醫院回診,剛好遇到隔壁李先生正要開車出門工作,便順道載王媽媽去醫院。一樓雜貨店老闆娘陳太太,平常看到王媽媽經過門口都會打招呼,有一次,她發現王媽媽的精神不太好,便請她進來休息一下,再透過通訊軟體告訴她的家人,提醒多多留意。
 
加拿大Pallium Canada組織「慈悲關懷社區」全國總領袖邦妮.湯普金(Bonnie Tompkins),大學就讀公共衛生學系時,丈夫不幸罹癌,她考慮是否要放棄學業專心照顧丈夫,卻被丈夫拒絕,不希望妻子因他而中斷學業。
 
邦妮陷入兩難,所幸她並沒有苦惱太久,因為鄰居經常關心、協助他們,讓她可以兼顧家庭與學校課業;在陪伴丈夫接受治療,直到安寧、往生的期間,都沒有遺憾。她因此深刻體會,社區互助可以為個人帶來生活及心靈支持,許多時候遠比其他社會支援來得更直接。
 
不過,隨著都市化的發展,鄰里間的人情溫暖不見了,許多人被居住空間限制了友善關懷的本能,甚至連隔壁鄰居都不認識,傳統的守望相助、敦親睦鄰美德,似乎只存在於鄉間。

國內推動緣起

二○一七年三月,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參加梵諦岡「世界宗教共同制訂老人緩和醫療的核心定義」研討會,首次聽聞英國布拉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Bradford)社會學教授卡拉漢(Allan Kellehear)《關懷城市」(Compassionate Cities)》的著作,返國途中他就上網購買了這本書,希望能替臺灣打造更全面的高齡友善環境。
 
「台灣推動安寧緩和醫療長達二十幾年,與健康促進沒有實際關聯。國健署的英文名稱『Health Promotion』,就是健康促進,應該將兩者結合。」王署長表示,國健署依一九八六年國際提出的世界健康促進概念,定義健康促進五大行動綱領,除政策面外,還包括社區、個人行動,以及環境和健康服務等。
 
一九九七年,卡拉漢由健康促進角度看末期照護,提出要從學校、醫院、職場、城市等不同的場域落實,提出以健康促進概念來做緩和照護,與國健署推動健康促進的理念不謀而合。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邀請卡拉漢來臺分享慈悲關懷社區理念。
(圖/國健署提供)
 
卡拉漢最初在故鄉澳洲推廣關懷城市與關懷社區的理念,後來移居加拿大才廣泛推展開來。他也積極在亞洲各國分享,認為死亡議題在華人及日本社會雖然是禁忌,但民眾還是會談論,只是談的方法要因應情境而調整。
 
王署長同年七月赴新加坡參加「第十二屆亞洲及太平洋區安寧療護會議」時,積極邀請與會演講的卡拉漢來台分享理念,並在當年的十一月成行。去年,國健署也邀請邦妮.湯普金來台分享其在加拿大推動慈悲關懷社區的經驗。
 
在傳統社會中,厝邊頭尾互相幫忙是很平常的事。
(圖/國健署提供)
 
「卡拉漢很推崇台灣的行動力。」王署長表示,卡拉漢於二○一七年也到香港、新加坡宣導理念,雖然引起當地官方及學界重視,卻沒有更進一步的做法。
 
台灣則將他提出的慈悲關懷社區理念視為安寧緩和醫療照護的延伸,目前已輔導一百二十六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及二十多個民間團體,積極向民眾宣導「關懷友善社區」理念。
 
國際上先進國家如英國、蘇格蘭、加拿大、澳洲等國家,正積極推動「關懷城市/關懷社區」,提倡「關懷友善社區,是每個人的責任」,儼然形成風潮。

盤點社區資源,建構互助網絡

「面對不久之後的超高齡社會,關懷友善社區勢必要推動、現在就要準備。」王署長表示,根據二○一九年上半年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數一四‧九%;國發會更預估,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比率達二 ○%以上的超高齡社會,將在二○二六年提早到來,對國內的醫療資源將是沉重負擔。
 
「生老病死都是生活事件,可是長久以來並未把『臨終』納入;關懷友善社區的理念,就是希望每一個長者都能老有所終,在自己的社區安享晚年,甚至到了臨終可以視情況,不一定非得送醫院進行非必要的急救,而能在家人及鄰居的相互支援下,獲得良好的照護。」王署長表示,關懷友善社區的建構,來自左鄰右舍的互相幫助,它可以是一個社區或一個活動社團,例如:讀書會、志工團體、宗教團體等,甚至一棟住宅大樓也可以成為一個關懷據點。
 
長照2.0計畫目前在各地成立的九十幾個資源整合樞紐站(Hub),王署長提出,未來可以擴大功能做社區盤點,將居民的專長、技能等資源也一併納入整合,當有民眾提出需求時,便能提供相關的聯絡資訊讓民眾多加利用。
 
當關懷無所不在,一個充滿愛與友善的國家於焉誕生。
(圖/國健署提供)

善用資源而非依賴

國健署積極推動關懷友善社區理念,同時希望社區能由下而上凝聚自發力量,而不僅只是尋求政府及民間慈善團體的資源協助。在台北市內湖區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三位家有長輩的居民申請政府補助學習長照,當任何一人家中長輩需要長時間照護時,其他兩人就可以支援。
 
這樣的互助方式,可以讓家有長者的家庭都能同時兼顧工作及家庭,減輕主要照護者的身心負荷。
 
「政府的資源會適時挹注,民眾要善用而不是依賴。」王署長以核桃夾比喻,必須上下同時出力才能順利將核桃打開,關懷友善社區的理想,也必須政府從上而下、地方由下而上,同時出力才能達成。
 
當社區有了許多友善據點後,便可以再更進一步串連成一個面,向關懷友善城市的願景邁進。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62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