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人物】

從送死到安生林明慧的安寧照護路

 

採訪撰文╲林明慧提供

「我其實很抗拒接受採訪,因為個人專訪容易把一個人過度美化。」訪談一開始林明慧就坦誠表達看法。

林明慧認為,擔任安寧照護的醫師和一般人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盡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工作做好而已。她擔心病人和家屬看了報導之後,會帶著很高的期待來求診,也不認同一般人對安寧病房醫師「特別有愛心」的刻板印象。

一場怪病,轉而學醫

第一眼看到林明慧,可以感受到她是個非常直率的人,談起成為醫師的緣由,她說,其實是因為高三時自己生了一場怪病。
 
高三那年寒假剛過,林明慧的眼睛出現問題,雙眼視力嚴重惡化,看了不少眼科名醫,卻一直無法對症下藥,有些醫師一看到穿著北一女制服的她,就判定是太用功念書才導致。某位名醫下的診斷是黃斑部出血,恐嚇每天必須臥床休息,連上廁所都不能太用力,否則會失明,嚇壞了她和家人。
 
直到一個月後,輾轉轉介給當年剛從日本學成歸國的台大醫院陳慕師醫師,原本群醫無解的病症,陳醫師卻說,「不用太擔心,不是黃斑部出血。幫妳安排檢查,吃些藥慢慢會改善,放鬆心情,看書不會影響」當時他只開兩種藥,一顆是碘劑,另一顆則是維他命B群。吃過藥的隔天,林明慧的視力就明顯恢復,一個月後則幾乎痊癒。
 
林明慧個人小檔案
‧現職
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安寧緩和醫學科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常務董事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常務理事
‧經歷
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科總住院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林明慧後來調出當年的病歷才知,原來她罹患的是一種罕見病毒感染相關的脈絡膜免疫反應。因為正確的診斷與投藥,及時緩解了發炎反應。
 
這個奇特經驗,讓原本對理工機械非常有興趣的她,後來選擇讀醫科。「不過,到現在我還是很喜歡機械科技和各式 3C產品。」林明慧燦爛的笑說。

體會人生苦,重回學佛路

醫學系畢業後,林明慧最初想念的其實是復健科,因為復健科可以設計輔助工具,與電機機械有異曲同工之妙,卻遭長輩反對,理由是「常常看身障者,以後對胎教不好」。最後她選了家庭醫學科,因為這個科別什麼疾病都要會、什麼都要學,當然也包括協助病人復健:最重要的是,她真正感到有興趣的病人,例如焦慮症、憂鬱症、恐慌症等病人,在那個年代多數出現在家醫科門診,而不會至精神科就診。
 
民國八十四年,林明慧正式取得家庭醫學專科醫師資格,兩年後榮總開設安寧病房,當時還在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念書的林明慧便參與創設並投入病人照顧直到現在。
 
「老實說,我從小就沒有耐心,因此不曾特別想要照顧弱勢的老人或病重者。」林明慧坦誠表示。然而,彷彿宿命般,她最後不但當了醫師,還成了國內少數身兼安寧緩和醫學與老年醫學雙重專業的專科醫師。
 
一路走來,像是業力在背後一步步推著她走,林明慧說:「自從負責安寧病房照顧末期病人後,心態做了好多輪的轉變,其中最珍貴的就是重拾學佛這件事。」
 
末期病人通常情緒會孤獨害怕,在安寧病房醫護人員會主動關心、陪伴與詢問需要,讓病人能感到安心而不再驚慌失措。
早在十七歲的花樣年華,因為特別的因緣,林明慧在家人不甚贊同的狀況下開始茹素,大學時代也加入中國醫藥大學的醫王學社(佛學社),但之後她卻「逃」掉了,她笑稱自己是個不合格的佛教徒,「說實話,吃素很簡單,但修行,尤其是修心卻非常困難。」
 
末期病人通常情緒會孤獨害怕,在安寧病房醫護人員會主動關心、陪伴與詢問需要,讓病人能感到安心而不再驚慌失措。
 
直到當了醫師,她從病人與自己的人生中體驗到大大小小的苦;在一個機緣下,她又重新回到「佛」的懷抱中 ──民國九十年,她受邀參與安寧基金會辦理的「靈性照顧種籽師資培訓小組」,期間透過成員之間的砥礪,不斷反思與自我覺察,在「人生是苦」的淬煉下,她再次正視人生的實相,踏上聖嚴法師所謂的 ──從自我肯定及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完成自我消融的禪修之路。

病主法,讓病人善終

問她人生遭遇過最大的苦是什麼?她回答:「生養小孩!」
 
老大出生前,林明慧做了很多規畫,包括坐月子要做些什麼事;沒想到生產後卻計畫趕不上變化,「這是我這輩子最大的人生逆境,想不到要照顧好小孩是這麼困難!」
 
林明慧說自己在學習路上向來順遂,面對事情只有自己想不想要做,沒有困不困難的問題。但生養小孩的經驗,讓她發現能力困頓者的苦,這才發現原來人生到處都是苦,只不過自己之前不自覺。
 
從小生長在「有話直說」的家庭,林明慧在安寧病房的照護工作中,得面對不同人的不同想法與作法,還有各式的個性與溝通形態。醫護人員、病人與家屬每天在生死交關之中,在彼此接觸的過程,如何調和其中差異,善用同理心去傾聽,建立信任關係並減少衝突,她認為這些都是對治我執的最佳修練。
 
林明慧認為,如果帶著個人習氣或專業傲慢投入安寧照護工作,想要「幫助」病人善終,往往會弄巧成拙。如同榮總大德安寧病房的法成法師常說的,「安寧病房是我的修行道場﹗」他認為這是再貼切不過,「對佛教徒而言,有機會照護末期病人,這真的是很棒的工作﹗」
 
當然,工作中也會碰到不少挫折或困難,例如,榮總安寧病房曾經有位病人,清醒時曾表達希望能接受安寧照護及臨終助念,但她的六個小孩卻意見不一,大女兒甚至要求送母親進加護病房插管救到底,否則就要告醫院及醫師。
 
「所以,有了《病人自主權立法》,這對病人來說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林明慧認為,讓醫師及家屬尊重病人自我選擇,讓病人得到自己的醫療照顧,這就是善終的真諦。

悲傷輔導,重要政策拋磚引玉

在安寧病房中,林明慧曾遇到九十五歲的阿公說他「不甘願」:為什麼無法活到一百歲?也有十九歲女孩說她「這一輩子活夠了,覺得很滿足!」曾有病人拜了一輩子的菩薩,進來之後卻什麼都不拜了;也有病人進入安寧病房後,開啟了靈性的提升,擺脫肉體病痛的束縛,臨終前平安微笑。
 
目前,林明慧正為蓮花基金會的「遺族悲傷支持關懷計畫」努力中,她表示,遺族悲傷輔導與關懷服務,是一個國家很重要的健康政策,人們因為摯愛親友過世前後的傷痛,可能誘發複雜的悲傷反應,出現類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憂
鬱,進而干擾到工作或生活,對國家社會的生產力與國民心理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
 
遺族悲傷輔導與關懷服務在歐美國家早已實行多年,但在台灣卻只有零星的民間團體在辦理。林明慧指出,悲傷輔導與關懷服務可分為三個層面:最底層的是「培育全民悲傷失落基本素養」,大眾需了解如何面對自己的失落情緒,並進一步了解如何關懷失落悲傷者?這屬於一種基礎建設;第二層是「高危險悲傷遺族的辨識與支持」,對象可能是即將失去父母親的孩子,或高齡喪偶者。希望透過第一線的教輔人員、志工及專業長照人員,提供急性傷慟的第一線的支持,幫助他們度過悲傷;第三個層面則是更進一步建立轉介體系,針對有著複雜性悲傷的遺族,提供專業的諮商服務,協助他們慢慢復原。
 
林明慧表示,蓮花基金會是國內重要的生死教育推廣機構,「提出這個專案計畫,希望能為國家的遺族服務盡一分心力」,而這項計畫除希望能初步建立運作模式,最終希望能引起政府的重視與投入,這才是全體社會人民之福。
所屬出版品
生命雙月刊156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