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孤獨老?健康老?

企畫/編輯部 採訪撰文/吳秋瓊 圖/大乙傳播提供

黃昏將近,汝髮將白!
蓮花基金會推出微電影《自助旅行》,訴說一位獨居長者入獄、出獄,又故意重回監獄的歷程!
專題將從劇中女主角桂姨的處境與選擇,探討獨居老人的身心狀態,希望帶領觀眾思考,群我之間的連結,一起來關注老化與獨居衍生的社會問題。
 

一個獨居老人的自助旅行

桂姨拿著行李, 離開住家,搭上公車, 展開屬於自己的「自助旅行」。

《自助旅行》微電影,劇情描述受詐騙案連累而入獄的獨居長者桂姨,出獄後無法適應原來生活圈,最後選擇故意犯案,企圖重回監獄……

桂姨拿著行李,離開住家,搭上公車,展開屬於自己的「自助旅行」。

 
   本片籌備期長達一年,為蓮花基金會所推出之首部微電影,製作經費來自本會榮譽董事長陳榮基,去年榮獲「港澳台灣慈善基金會」第十三屆「愛心獎」所得之部分獎金。
 

桂姨的「銀髮監獄」

   高齡七十五歲的桂姨,出獄的第一日,沒有人來接她;就和她入獄前,沒有人能替她證明清白一樣。
製作人黃大軒表示,《自助旅行》以高齡犯罪者為背景,監獄裡的團體生活,對比現實的獨居景況,對女主角桂姨而言,內心的孤獨,似乎才是真正的牢籠。高齡犯罪者,是人口老化社會的普遍現象,像桂姨這樣的受刑人,在全日本有六十萬人,東京都德島監獄為了因應高齡犯罪者,還有專屬「銀髮監獄」。
 
   百分之八十的高齡受刑人不想出獄,即使出獄,再犯的機率也很高,因為回到社會必須面對各種生活壓力,不受家人接納的受刑人,勢必被迫成為獨居老人!
 
   對蓮花基金會而言,拍攝微電影是第一次,要找到有表演經驗又符合劇中「角色形象」的高齡女演員,相當困難;女主角還得全程素顏,難度就更高了。
 
   製作人黃大軒表示,選角是一大難題,知名演員不容易找,素人又缺乏戲劇經驗。幾經奔走,最後說服資深舞台劇演員張百惠女士飾演桂姨,又請來唐琪、劉引商、王道等資深演員分別飾演社區裡的鄰居;卡司整齊,每一位演員都非常稱職,前置作業就先成功了一半。
 
   桂姨的家,場景選在台北市社子島,經由里長熱心尋覓,借到一戶九十歲獨居長者的屋子;雖然有外籍看護照顧,屋主心理上也接近獨居狀態。
 
   限建的老舊社區,整體呈現停滯的低迷氛圍。黃大軒說,戲要好看,細節格外重要;桂姨的家,由美術組重新配置,為了呈現主人的生活樣貌,就連種在陽台上的菜,都請專人負責種植。
 
桂姨在獄中和檸檬的「祖孫情」,是劇中重要情節。(劇照)
 
理解「老」的無能為力
   桂姨被判入獄,監獄戲當然不可少,製作人黃大軒指出,儘管順利向桃園女子監獄出借空間協助拍攝,但拍攝時間僅有二天,期間要遵守的規矩非常多,事先「勘景」時必須做到非常準確。
 
   監獄戲不容分毫差錯,臨時演員的所有衣服、被子、拖鞋都必須另外訂製;劇組每個人都戰戰兢兢,終於在時間內完成拍攝工作。
   桂姨一輩子奉公守法,還多次得到模範勞工榮譽,到了晚年卻有如此遭遇,心中憤怒不甘自不在話下。慶幸的是,桂姨在獄中交到了朋友,桂姨和檸檬的「祖孫情」是劇中重要情節。
 
   為求拍攝順利,避免NG,飾演「獄友」的臨時演員必須有表演經驗,但是三十位獄友,要去哪裡找呢?製作人黃大軒首先向大悲學苑求助,找來拍過舞台劇的志工們,又向好友經營的「故事屋」借人,總算把臨時演員找齊了,還必須預先分配角色、講戲、排練,一一就緒,這才完成了前置作業。
 
   不僅如此,連陳榮基榮譽董事長都客串社區的路人甲,執行長陳慧慈、董事張寶方也演出雜貨店客人與老闆娘,公車上的乘客也由基金會工作人員客串演出。
 
   出獄後的桂姨,回到原本生活的社區,看到劉引商飾演的老鄰居行動不便了,感到吃驚;也不過幾月時間,老人退化得真快!這戶人家婆媳關係不好,雖然和兒子媳婦住在一起,有外籍看護幫忙照顧,但是家庭關係疏離,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獨居?
社區裡的老人,白天還能聚在一起聊天,天黑了,各自回到住處。桂姨獨自面對天光逐漸暗下來的屋子,開始打起漫長的瞌睡。
桂姨驚見街友的臉孔竟然是自己,終於下決心做一些事了……(劇照)
   導演陳國傑表示,張百惠是非常出色的演員,演技自然到位,即使劇本沒有描述的細節,她還是會主動討論,經由各種情緒、肢體語言的表現,突顯角色的立體感。舉例來說,光是一場打瞌睡的戲,張百惠就能分別演出數種睡姿,從無聊到打瞌睡,忽然醒來轉到最後寂然入睡,讓人深刻感受到女主角內心的孤獨。
 
   又如桂姨要吃飯,拿出一個罐頭,但是打不開,只好再去拿另外一個罐頭。試圖打開罐頭的過程,張百惠臉上細微的表情,有無奈、沮喪、挫折的各種情緒,這些都是真實的生活經驗。
 
   老年人的挫折感,大部分來自對現況的無能為力,打不開罐頭是很細小的事件,但是打不開罐頭,就連吃飯的興致都沒有了。張百惠的細膩演技感動了導演與製作人,她笑說,「因為我老了,接近桂姨的年紀,當然能理解老化面臨的困境。」
 
逃離「孤獨死」的旅程
   探討獨居,可以有各種表現形式,《自助旅行》以桂姨在監獄內外的生活作為對照。身為劇本統籌,導演陳國傑最想探討的,是群我之間的互動關係;桂姨之所以想再犯入獄,是嚮往監獄的群體生活?又或只是想藉由離開現況,逃遁到一個相對熟悉的地方?
導演陳國傑坦言,希望以開放的結局,引起觀眾共同討論:桂姨還有其他選擇嗎?如果不必重回監獄,桂姨有哪些管道可以與人建立群體關係?面對高齡生活,桂姨最害怕的是什麼?
 
   劇中有一幕,是桂姨在入睡前必須拉一下床鋪上的繩子,藉由這個動作確認鈴鐺是否會發出聲響。「拉鈴」是桂姨對外界求援的呼聲,儘管聲音如此微弱,甚至被室外的大雨聲掩蓋;然而,只要鈴聲會響,桂姨就感到心安,相信在她需要幫忙的時候,外面會有人聽到、進屋子裡來營救她。
 
   陳國傑導演表示,拉鈴,象徵桂姨與外界的連結,也象徵桂姨內在的呼喊,藉由這些細節的堆疊,讓觀眾看見獨居者內在的恐懼。「孤獨死」是社會現象,但在死之前,更可怕的是孤獨。
 
   劇中,老鄰居半夜過世,或許是促使桂姨拉鈴的原因;然而,隨著可以談話的人愈來愈少,桂姨決定收拾行李,離開現在的狀態。她企圖尋找一處真正可以接納自己的地方,因此展開了「自助旅行」。
 
    桂姨坐上公車,車內乘客這麼多,沒有一個人是她的朋友,沒有一個人在乎她。桂姨下車,來到熱鬧的街道,穿越人群熙攘的馬路,買了地瓜,隨意找一處坐下來吃,看著無處可去的街友……..
 
   吃完地瓜,在熱鬧的街道,漫無目的走著,最後走進超商坐下來休息。她看著窗外的街景,時間悄悄過去,有那麼一刻,被驅趕的街友跌倒了,癱坐在騎樓上,桂姨與他迎面相視,驚覺看到的竟然是自己的臉孔,那是未來的處境嗎?於是,她下決心想要做一些事……..
 
   導演陳國傑表示,或許觀眾看完影片,心中會出現各種疑問,也會對桂姨是否「入獄」感到好奇。不論是疑問、好奇,對獨居議題表示關注,就是拍攝這部影片的最終目的。
 
   桂姨的犯罪行為,第一次是被連累,第二次是自己的選擇,桂姨是單一的個案,或未來可能的現象?
蓮花基金會長期以來努力推動生命教育、安寧緩和醫療,著力於末期病人的臨終關懷;目前政府與民間團體的長照服務,也多半著重失能老人關懷,忽略社會上還有一群看似健康、內心卻孤獨的老人家也需要被關懷。
陳榮基表示,蓮花基金會拍攝《自助旅行》微電影,就是希望帶領觀眾思考群我之間的連結,一起來關心老化與獨居所衍生的社會問題。

老生活 . 新風景

   桂姨還有其他選擇嗎?七十五歲的桂姨,不知自己的人生還能做些什麼:她有判斷能力,只是選擇不多;她想要脫離孤獨狀態,入獄可能是現階段她唯一可以想到的方法吧!
 
  如果桂姨願意敞開心胸,是否她的晚年人生會是另一番風景?
 
社區支援系統,互助自助
 
 從老人精神醫學角度來看,《自助旅行》主角桂姨,生活可以自理,行動也自如,生理上相對健康;然而,她卻做了令人訝異的選擇,企圖把自己再次送入監獄。   
 
   如果桂姨的社區有很好的支持系統,她也願意敞開心胸,結交新朋友、學習新事物,是否她的晚年人生會是另一番風景?
 
   什麼是社區支持系統?以歐美國家為例,最典型的是老人社區,住民們擁有獨立的居住空間,社區裡有護理師、社工師,隨時提供老人身心諮詢服務。相對於此,我國政府也委由各地社區發展協會,推動老人關懷據點,由當地民眾擔任志工,發揮社區自助互助的照顧功能。
 
   《自助旅行》裡的桂姨,也許不知道社區有這樣的資源,也許礙於有前科的自尊心,不願向外尋求協助;無論任何一種原因,都可能將獨居老人推入黑暗的情緒深淵。孤獨也會帶來抑鬱情緒,活動量也會減少,導致身心狀態變差。
 
   專長老人精神醫學、蓮花基金會董事長黃宗正指出,老年憂鬱,往往由腦部病變演變而來的疾病;但就算是一個不想活下去的憂鬱症患者,也不會選擇回監獄生活的。桂姨尋求的應該是一個接納她、有團體歸屬感的去處。
 
   榮譽董事長陳榮基表示,鄰里之間應互相關心,發現有老年憂鬱或社交困難的老人,應該主動給予關懷。
 
   陳榮基以失智症協會為例進一步說明:家屬可與社區的友善商店合作,如果發現失智老人到店裡拿東西未付錢,不要驚擾或阻止,而是記錄下物品價格,通知家屬前來付錢;發現失智老人在街上遊走時,也可以主動聯絡家屬,或是盡可能留置,避免老人走失或發生危險。
 
   集合住宅型的社區網絡,也是社區支持系統。以獨居的蓮花基金會志工陳麗真為例,她所居住的集合住宅共有八百三十二戶、居民四千多人,住宅管理委員會善盡職責,常常舉辦各類聯誼活動。
 
   高齡八十的陳麗真擔任社區志工隊長,不僅獲得鄰居敬重,也帶領社區中高齡住戶一起維護社區花草;自從屋頂改為空中菜園,陳麗真也變身為種菜達人,每每與社區住戶分享豐收的喜悅。
 
敞開心胸,結交新朋友
 
結交不同年齡層的新朋友,能帶來熱情與活力,為老人的獨居生活增添色彩。(圖/蓮花基金會提供)
   人生有三老:老伴,老本,老友。一旦有所欠缺,就需要其他人介入,給予協助。
 
   舉例來說,有些人個性內向,老伴還在世時可能不會有問題,一旦老伴不在、孩子又不在身邊,就會變成隱性的獨居老人,很可能會出現情緒憂鬱。這時,已不是單純的無法融入團體,而是需要社工師、心理師介入輔導。
 
   歐美國家面對老人獨居問題,提倡「青年和銀髮共同居住」,由老年人提供房間給年輕人免費居住,年輕人則協助老年人處理家務或協助就醫等生活需求,彼此建立生活連結,從而產生人際互動。
 
   這樣的例子在台灣也正在試辦——新北市政府在三峽北大青年社會住宅推動「青、銀共居」第二Long stay試驗計畫,目的是推動跨世代共居的租賃模式,或是長照配套發展。
 
   台中烏日有一家「種子手作咖啡館」,一律採用年長者為服務員,六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被暱稱為「高年級練習生」;不僅可以學習煮咖啡的技能、學烘焙,一天只要工作三小時,還可以免費喝咖啡。
 
   更重要的是,走出家門,結交不同年齡層的新朋友,不僅能帶來熱情與活力,也能增廣見聞,為老人的獨居生活增添色彩,心理上更能保持年輕。
 
終身學習,保持健康活力
    榮譽董事長陳榮基強調,永遠不要停止學習,就能有效防止退化。
 
    面對科技時代,很多老人使用智慧型手機,學習各種APP軟體,開設FB帳號,保持願意學習的開放心態,隨時都可以和別人交流,陳榮基本身就是一個典範。

   同樣不停止學習的年長者,還有蓮花基金會志工陳麗真。她擔任志工長達三十幾年,一開始在馬偕醫院協談中心平安專線服務,二○一二年屆滿退聘,專職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服務,一週兩天。她從三峽搭公車來台北,除了志工服務,也安排其他課程;不斷學習新事務,是陳麗真保持健康活力的獨家祕方。
 
   陳麗真雖然是獨居老人,生活卻一點也不孤獨。擔任平安專線志工時期,每遇到有人請假,她是必然的代班人選。平安專線可不只是接電話與人協談,每一位志工都要接受嚴格的專業訓練,即使遠從三峽來,陳麗真一堂課都不曾缺席,全年無休,拿了二十幾年全勤獎。
走出家門,與人群互動,心理上更能保持年輕。(劇照)
    陳麗真個性開朗,年輕時喜愛文藝,是知名作家柏楊〈夢回綠島──四個朋友的故事〉夢回綠島──四個朋友的故事主角之一,年輕時在台灣水泥服務,直屬長官就是辜振甫先生。退休後的陳麗真,為了保持收入,還考過計程車營業牌照,當時女駕駛還很少,陳麗真經歷許多有趣或討厭的見聞。由於熱愛寫作,她還一度執筆寫出運將心聲「女運將的後視鏡」。
 
志工服務,助人也利己
   六十八歲以後,陳麗真轉換跑道,開始在安寧病房服務。在醫院看到許多臨終案例,陳麗真面對獨居生活也頗有感觸,尤其去年八月一場輕微中風,生理上的後遺症小,內心的衝擊相對大。
 
   即使如此,陳麗真並不氣餒,第一時間就接受治療,恢復迅速,除了手臂還會痠痛外,行動語言都沒有任何影響。她笑說,因為這件事,第一次感覺自己真的老了,但還是可以當志工、服務別人,真是幸運。
 
   正因為長年獨居,陳麗真把每一位投緣的病人都當成親人,遇到行動不便的病患,還彎腰幫對方綁鞋帶,對方頻頻道謝,神情則明顯受到鼓舞;被關心的喜悅,反饋在付出關心的人心中,陳麗真說,我是真心感到喜樂。

預約健康老化

   有些長者會發生人際斷層問題,《自助旅行》的桂姨,只是極端的案例。
   與其老是關在家裡,心情低落,不如走出家門,曬曬太陽,接近大自然。
 
   不可忽視的是,社會上的確有一些老人,一開始只是體能上的不便,走路不靈活,每天活動時間愈來愈少,體能慢慢變差,慢慢變憂鬱,最後反應愈來愈遲鈍,接下來就成為「病」了。
 

走路運動,多曬太陽

   獨居是一種社會現象,分布於成人的每一年齡層;不同的是,隨著年紀愈大,體能退化,可以自行處理或掌握的事情,也會逐漸變少。這時所衍生的不僅是心理上的挫敗,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更是一大問題,像桂姨的老鄰居就必須坐輪椅。
 
   即使是正常老化,到了一定界限,也會從「正常」走到「病」,黃宗正董事長表示,這兩者之間,是延續性狀態。舉例來說,一個沒辦法出門的年長者,有時不僅是心情低落的問題,有些年長者初期失智的表現就是疑心病,擔心家裡會遭小偷,因此守著家門寸步不離。
 
   各種退化現象,都可能對老人健康造成威脅,尤其是獨居長者。
 
   榮譽董事長陳榮基建議,從中年開始就應該重視身體的保養,戲稱自己長年推廣「BMW」運動,是專屬「經銷商」,原來「B」是指巴士、腳踏車,「M」是指捷運,「W」則是走路,鼓勵每人每天都以這三種方式走出家門,達到基礎的活動量。
 
不斷學習新事務,保持心態年輕,就是延緩老化的好方法。(圖/蓮花基金會提供)
   根據統計,每人每天走路超過十五分鐘以上,可以有效預防許多疾病;每天走路超過三十分鐘,達到更高的運度量,對健康將有更好的幫助。陳榮基分享自身經驗,長年採用「BMW」過生活,對環境保護有幫助。年紀大了體能不足,有時他也會以計程車接駁,此時就變成「 TMW」,重要的是走路有助於身體健康,「WALK」不能少,這也是老年人不可逃避的活動。
 
    鼓勵老人多出門,天天「BMW」,對社會環保,健康都有好處,陳榮基表示,住在台北市,有這麼好的大眾運輸,還有敬老悠遊卡,更應該多加利用。
 
   即使呼籲年長者要運動,陳榮基並不建議年長者去爬山,因為下山的動作對關節不好;如果想要達到有氧運動,建議採取爬樓梯上樓,坐電梯下樓來代替;走平路時可以拿拐杖,增加平衡。老人最怕跌倒骨折,一旦骨折,隨即會引發其他健康問題、照護問題,不可不慎,尤其如廁、沐浴,都要小心,避免在浴室滑倒。
 
    預防骨折,要從生活安全做起,曬太陽能增加維生素D,也可預防憂鬱,省錢又環保。陳榮基強調,走出家門,多接觸人群,不斷學習新事務,保持心態年輕,就是延緩老化的好方法。
 
遵循五大生活指標
八十歲的志工陳麗真,終身學習,服務他人,是「健康老化」的指標人物。
    有些年長者會發生人際斷層問題,年輕時個性孤僻,就算獨居也不是太大問題;然而,到了老年,處理事情的能力和反應不同,有時連基本生存都會發生困難,這樣的人要如何給予協助?
 
    黃宗正董事長表示,一是預防,二是介入。所謂預防,就是健康老化;想要健康老化,最重要概念就是,在四、五十歲階段就要開始準備「老後的生活」。
 
   如何及早做準備?黃宗正提出五大生活指標,有很強的證據顯示,能有效提升健康老化的機會。
一、養成運動的習慣,運動治百病,可以讓腦細胞活化。
 
二、學習新東西、培養應變能力,老了以後才會比較靈活。
 
三、建立支持系統,從中年就要維持至少三、四位具有愛與信任關係的親友。這些人可以從家族、社會、宗教團體、社群團體尋找,若有人往生,就必須有人遞補。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規畫的「睿智家庭」,就是由失智症患者家屬組成,彼此照應,一起舉辦活動。除了緩解照顧者的辛勞與壓力、也成為彼此加油打氣互相協助的支持系統。
 
四、地中海式的飲食,這是受現代營養學推薦的一種飲食模式,源自於環地中海地區及國家的傳統飲食型態。以橄欖油、豆科植物、天然穀物、水果和蔬菜,適量魚、乳製品、紅酒,以及少量肉製品為飲食特色。
 
五、避免心血管疾病,包含中風、心臟疾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症..等。
 
   以志工陳麗真為例,她從年輕就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即使年過八十,思路清晰,反應靈敏,至今仍持續學習新事務、服務他人;這分樂於與人分享的精神,可謂是「健康老化」的指標人物。
所屬出版品
生命雙月刊155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