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人物】

緣起性空─「不休息菩薩」鄭文烈

採訪撰文/周美娟 圖/鄭文烈提供
 

鄭文烈小檔案

學歷: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所
現職:法鼓山關懷院顧問、台北市觀音線心理暨社會關懷協會理事長、李春金關懷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
經歷:法鼓山佛教基金會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主任、法鼓山助念團團長及顧問、法鼓山慈善基金會副總幹事
 
他曾被譽為「法鼓山助念團永遠的團長」,也被大家稱為「不休息菩薩」,年近七十,鄭文烈始終不曾放下生命教育臨終關懷的志業。
 
雖然多年來對佛法助念奉獻所有心力,但他坦言,早年自己並非所謂的虔誠佛教徒。究竟是何種因緣際會接觸佛法、進而獻身佛教關懷事業?鄭文烈說,因緣其實與妻子有關。

去我執,修行的轉變與好處

多年前,鄭文烈因為妻子參加教師佛學營,帶回相關佛學典籍,進而有機會接觸佛法,一改長久以來對佛教的認知,也開啟了他深入佛學領域的求知欲。
 
妻子建議,或許可以找一所修習正法的佛教寺院參訪,於是兩人拜訪了當時規模小小的、不甚起眼的農禪寺,從此夫妻一同參與念佛會、禪坐會,有幸聆聽聖嚴法師開示。
 
「那時我才發現,原來這就是所謂的『修行』!」鄭文烈回憶,學佛以後,幫助他更敏銳覺察生活中所發生的事務,面對人、事、物的當下,念頭也因此隨之改變。
 
早年他曾將新購入的私家車停在自家騎樓裡,但某日卻不知被誰在車身刮了三道痕,他心中的一股「氣」持續久久都無法釋懷。多年後,有一天他開車前往法鼓山途中,在陽明山上被另一輛車刮傷了鈑金,但學佛多年的他,心態已有很大的改變,竟能搖搖手寬慰對方,瀟灑表示沒有關係,「這就是學習佛法為我帶來的轉變與好處」,而他也經常與孩子分享學佛後的人生體悟,勉勵他們對於外在事物毋需太過執著。
 
鄭文烈認為,舉行一場莊嚴的「佛事」而不是辦「喪事」,不論對往生者或活著的人都具有特殊意義。

助念,啟發同理心與慈悲心

一九九三年,法鼓山聖嚴法師創立助念團,為即將往生者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當時由僧團派任法師擔任輔導法師,並由鄭文烈擔任第一任團長,協助推動助念團事務。長達十九年,助念團從零開始,到今日組織遍布全台,鄭文烈功不可沒。
 
法鼓山助念團在一九九四年八月起至二○○四年十二月間,與台北市政府聯合舉辦了四十次的佛化聯合奠祭,受到政府肯定與社會大眾的認同,對於推動莊嚴又簡約的「禮儀環保」有很大貢獻。也因為推廣助念臨終關懷,鄭文烈與蓮花基金會結下了善緣。
 
談到助念臨終關懷的推動,鄭文烈不禁感歎,聖嚴法師傳授給大眾的不僅是「佛法」、也是「活法」。以助念團的成立為例,「師父認為實踐自利利人的菩薩道,在於利用阿彌陀佛的願力幫助臨終或往生者及家屬;最好的方法,就是陪著引導他們念佛,讓往生者能到更好的地方去, 也讓家屬得到慰藉與幫助。」
 
助念團年會時與成員合影。
鄭文烈說,由於關懷個案的需求不斷,因此單獨於念佛會外成立助念團,只要有需要都可以申請。另外,聖嚴法師也要求助念團要自備飲水和食物,到了往生者家裡不要叨擾家屬。「師父曾經說過,『助念』不只是幫助家屬與往生者,同時也是為自己助念。」
 
早期做臨終關懷時,總強調要慈悲、關懷他人,但是初學佛者很難體會運用,於是聖嚴法師請「觀音線」當時的總幹事蔡老師,帶領法鼓山悅眾認識「同理心」學習聆聽,做一名稱職的助人者。
 
鄭文烈說,「同理心」正是「慈悲心」的起手式,唯有先同理他人,才能真正的去關懷他人。例如,助念時常會接觸往生者家屬,面對家屬心中的失落與悲傷,佛教徒總習慣告訴他們,「不要哭、哭了對往生者不好」等,「但是,如果用同理心思考,就會明白家屬需要情緒發洩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也就不會一味的要他們不要哭,而是引導正常的抒發情緒。」

植存,把肉身還諸天地

法鼓山助念團為了落實大事關懷,舉辦了各項教育訓練。其中特別請託蓮花基金會支援安寧療護專業師資,傳授悲傷陪伴的課程和經驗分享。多年來,鄭文烈因為投入助念,看過許許多多家屬因為喪親而悲傷不捨。曾經有一次,他在寒冷的冬夜前往榮總為一位中年男子助念,在場除了往生者的妻子、還有年幼的孩子;看到無助的孩子瑟縮牆角,更堅定他想要幫助往生者家屬的心。也因此,鄭文烈申請至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所進修,更進一步學習生死學與長照觀念。
 
與金山環保生命園區週二義工合影。
鄭文烈認為,為往生者助念佛號,也能安定家屬的心、減緩悲傷情緒的衝擊。他回憶,某次在台大醫院為一位醫師助念,在場的家屬包括妻子及兩個小孩,由於悲傷過度,往生醫師的妻子以充滿悽愴的音聲誦念佛號,身為助念團一員,鄭文烈告訴她:「我知道妳現在非常悲傷,不如先到助念室外好好哭一場,再來為先生好好念佛,讓他聽到妳念的佛號也能安心,別讓他有更多的不捨。」這番勸導幫助家屬整理心緒,好好送別往生者圓滿人生最後一程。
 
「所謂的『助念』,並非一般所謂的『誦經團』。」鄭文烈解說助念的正確觀念,「有些家人以為靠助念團助念,自己旁觀就好;但事實上,親人的助念才是最重要的,由親人念出佛號聲,會讓往生者更容易感應到。」
 
「親人死亡時的誦經念佛,我們不稱喪事,而稱佛事。」鄭文烈認為,舉行一場莊嚴的「佛事」,而不是辦「喪事」,不論對往生者或者是活著的人都具有特殊的意義,生命的結束不該只是以儀式點綴。
 
二○○七年十一月,位於新北市金山的生命園區啟用,法鼓山與新北市政府合作創辦植存專區,讓往生者能以植存方式回歸大地,也讓土地可循環使用,更進一步落實法鼓山心靈、禮儀、生命、自然四種環保的理念。
 
鄭文烈當時兼任生命園區主任,致力於植存法務的規畫與實務推動,直到去年退休。他認為,植存無需祭祀貢品,更無宗教信仰限制;當思念親人時,只需帶著一顆感懷的心到生命園區走走。「生命園區設立的目的,不僅僅是環保,也是讓生命回歸大自然,實踐佛家所說的『緣起性空』。」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65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